万晓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运用,许多教师上课习惯打一套多媒体组合拳,声光电一起上,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视觉享受,却也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想象体验。其实,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了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和迫切的创造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留有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教师可因文而异,紧扣课文读写训练点,利用课文中某一重点、关键处为想象的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1.利用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现行的教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形象和情节的依据,再进行想象,以补充和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如进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动作、神态,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有学生说邱少云会想起部队首长出发前宣布的潜伏命令并在心里默默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坚持隐蔽,至死也不会暴露目标。”有的学生说邱少云会想起远在祖国的妈妈并在心里说:“妈妈,永别了,请您不要难过,您的儿子是好样的!”一系列的想象,使邱少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丰满、高大。
2.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重点的词句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教师可以抓住它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师可以趁机提问:“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处境怎样?大娘带着全村妇女是怎样给战士们送打糕的?在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学生分别从“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想象到当时志愿军战士急需帮助的困境;联系“带着”“顶着”“冒着”三个动词,想象一路上送打糕的不易。至此,学生不但理解了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且懂得了大娘送去的不仅仅是打糕,更多的是鼓励、关怀与爱,它激励着战士们勇敢地战斗,从而对“雪中送炭”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利用课文留白,展开想象。许多课文的内容留有艺术空白,教师可在朗读、感悟课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想象。
⑴扩充课文内容。在课文开头、中间、结尾处,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添加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或根据情节想象课文以外的场景、场面。以扩充、续编结尾为例:如学完《滥竽充数》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的结局会怎么样。
⑵替换课文内容。一是替换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场面、主人公等,引导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了《苦柚》一课后,可让学生把自己替换成卖柚的小姑娘,想象自己会如何去卖这“不甜又有点苦”的柚子,进一步体会卖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二是替换故事的前因后果,引导思考、想象结局。如学完《田忌赛马》一课后,可激发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齐威王的谋士,该如何帮助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获胜。
⑶欣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美、人物美、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等内容。通过对“美”的欣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教授《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适当补充教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除凭借课文外,教师还要适当补充教材,有意识地利用课外作业和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
1.创新作业设计,展开想象。教师应创新作业的形式,使课外作业具备趣味性、人性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在家和父母进行生字编字谜、猜字谜游戏,使家庭作业成为了一种乐趣。
2.借助课外读物,展开想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广泛涉猎各种课外读物,如儿童书报、童话、寓言故事和浅显的科普读物等,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展开丰富的想象。
3.利用现代媒体,展开想象。教师可将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学了《草船借箭》,让学生收看电视剧《三国演义》。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师应努力将语文课堂建设成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善于挖掘教材,努力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