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关键词】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越发令人关注,目前,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解释也有很多种。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内涵呢?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首先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而激活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是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不平衡。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变换代数方程形式,理解圆锥曲线定义:
案例1: 已知A(-2,0), B(2,0),动点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
答案:以A、B为焦点的椭圆(若学生平方化简,肯定其可以得到答案,只是还需要一定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教师:问题:同学们动手改改条件,还能得到什么答案?
学生给出的几种方案:
方案1:6改4,轨迹又是什么呢?
方案2:4改3轨迹又是什么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概括椭圆、双曲线定义的文字语言,点评问题:代数语言是利用什么转换成几何语言了?板书:代数方程语言 几何语言
面对这个情境,学生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下,他们展开了寻找轨迹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
有效学习的启动是从学生的独立学习开始的,如果没有从独立学习中储备一定的经验,那么后续的合作交流就落不到实处。当学生通过有效数学情境的激发,已经具备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独立尝试学习。当然,独立学习不是简单的“自由学习”,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独立思考过程。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自主几何探究、深化定义认识:
案例2:设点Q是圆C:=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教师: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探究1: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16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探究2: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教师:归纳点评:由静及动,动态理解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华罗庚的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板书:代数方程语言几何语言。
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适当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数学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进行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和“原型—模型—应用”的知识呈现形式。因此,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接着要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由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强化,巩固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数学教材,挖掘学生自主训练的“深化点”,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前后联系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觉地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而在数学练习中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运用圆锥曲线定义,化归解析几何问题
案例3:已知动圆P过定点B(-3,0),且与定圆C:=100相内切,
(1)求△PBC面积的最大值。
(2)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 PB的最小值。
(3)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PB的最小值。
探究1:若点A的坐标为(3,4),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探究2: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E的最小值。
探究3: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点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教师:归纳点评:如何根据已有的经验并结合数学模型,自觉地去寻求解决方案,所有这些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定义”,我们每一次借助定义的感觉,那就像踏上和谐号动车一样被快捷准确的送达目的地。
在教学中能尝试使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探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应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设计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过程的发问,都力求做到“把问题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数学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的因素很复杂,需要探索的领域也很多,但只要我们在数学有效教学的“环节”上做足文章,就能抓住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