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它们题材广泛,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时,我们只教一个声部,将原本的合唱教成了齐唱,有的直接跳过去就不教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没能根据教材循序渐进地去对合唱进行教学,往往操之过急,形成恶性循环。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此,合唱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入手,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可以给学生播放优秀、经典的合唱作品(最好是浅显、旋律动听、有特色的作品),同时让他们观看著名合唱团的演出,甚至可以把我校合唱团现场演出的视频给学生们欣赏,用老队员的表演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尽情感受多声部的效果,建立和声概念,丰富歌曲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敏锐的听觉是唱好合唱的前提,在欣赏中营造多声部氛围,培养学生多层次的“立体”听觉习惯。因为多声部合唱时,“耳朵”就是自己歌唱的“向导”。
二、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
孟大鹏老师认为,一个人的“音准”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只不过这种训练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音准没那么复杂,成百上千次的唱在你的记忆当中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位置,就是我所说的‘槽子。”对于合唱团的音准训练,孟大鹏总结出了一种叫“刻槽”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叫作“刻槽理论”。可见要唱好合唱,让学生唱准音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怎么样将枯燥的练唱音阶变得有趣呢?我们应该结合歌唱、游戏、律动等各种学生喜欢的音乐活动,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音高、音准、节奏感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训练开始,逐步达到我们的要求。在训练音准的时候柯达依手势也非常实用,在三年级时教过学生柯达依手势,到四年级时,学生有时视谱反应不过来时,你只要一个手势,他们就全明白了。所以在训练合唱中,用柯达依手势去引导,能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准音程的音高,从而达到和谐的和声效果。
三、创设多姿多彩的音乐课堂
(一)轻松愉快的基础训练
我们可将枯燥的呼吸训练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游戏,在带学生去音乐教室上课的途中,我们可以进行爬楼梯游戏。在开始前自己的呼吸是一种什么状态;感到累的时候腹部吸气和呼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休息一会再开始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样学生就能快速掌握我们呼吸的几种方法,既可以让他们得到放松,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接下来的唱歌做了准备,同时学生们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得到增进。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比如用打哈欠、“咬苹果”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在练声(ma mei mi mo mu)的时候要求学生吐字统一,一张嘴就要到位,控制好气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发声概念。
(二)多样化练唱方式
1. 由易到难
学生对歌曲经常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当你教唱完一声部再来教唱二声部,学生们就很难越过去。他们最难接受、最怕唱的就是第二声部的旋律,因为通常旋律声部给学生的印象较深。教师首先要消灭学生对二声部的“恐惧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二声部先拿出来让学生模唱或做发声练习,待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一声部或者直接先教唱第二声部。这样让学生绕开了“合唱难唱”“第二声部难唱”等思想魔咒,这时候练唱合唱时,学生们就会发现一切都水到渠成,唱起来很顺利。
2. 学会聆听
在能力提升阶段,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可以范唱一个声部,用钢琴伴奏另一个声部,或者让学生唱一个声部,用钢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和唱的能力。让学们相互倾听,在听、唱相结合中不断提高演唱水平。我们知道有一个好的“耳朵”,对唱好合唱是非常重要的。
3. 曲不离口
对于学生练习合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教师同时还可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融入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合唱练习,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如低年级可设计“找音符朋友”“玩跷跷板”等游戏,通过平衡的原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将这些多声部趣味性的训练活动融入合唱教学中,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和声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们合唱的综合能力。
四、在丰富趣味中悄然提升
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其基本能力的培养也不是等到中高年级开始合唱教学时才进行,当孩子第一次踏进音乐课堂,这种积累就已经开始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能将学生这种能力的提高渐渐扼杀在枯燥的训练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课堂趣味性,抓住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我们要遵循“在持之以恒中稳步前进、在合唱实践中交织互补、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提升”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合唱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