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2016-01-15 14:45夏文卿牛国忠殷聪国蒋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6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脑梗死

夏文卿++牛国忠++殷聪国++蒋琳

[摘要]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nebral artervdominace VAD)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后循环梗死组伴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基底动脉弯曲与VAD患者后循环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AD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脑梗死;椎动脉优势;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6-0452-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5.06.05

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dominance VAD)现象受到关注。VAD是指一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大于对侧椎动脉(0.3mm以上),整个非优势侧椎动脉全程均匀纤细,或者两侧椎动脉直径相似,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呈直线状,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60/c~26.5%。本研究应用DSA、MRA及CTA检查双侧椎动脉,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VAD和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头颅MRI平扫+弥散检查,且对其进行MRA、CTA或DSA检查。共纳入127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9例,女48例,年龄14~92岁,其中后循环梗死37例,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29.13%,73例患者合并VAD,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57.48%,45例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占VAD患者的61.64%。

1.2 资料收集测量双侧椎动脉直径大小,并观察椎动脉开口情况、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改变,有无发育异常,基底动脉是否存在弯曲,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嗜好、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入院时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

1.3 血管评估标准:由2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参与MRI、CTA、MRA、DSA的阅片工作,通过影像学测量标尺测量双侧椎动脉直径,以椎基底动脉连接处为原点,每相隔3mm连续3个点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为测量值,数值精确到O.Olmm。

1.3.1 VAD诊断标准:(1)一侧椎动脉管径较另一侧明显增大,两侧直径相差0.3mm以上;(2)双侧椎动脉管径差异不大,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呈直线状。

1.3.2 基底动脉弯曲诊断标准:在两条椎动脉汇合处与基底动脉顶点连一条直线,根据该线决定基底动脉是否弯曲,如椎动脉没有汇合时,一侧椎动脉不显影,观察者基于假想线决定基底动脉是否弯曲。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梗死患者VAD及基底动脉弯曲比较: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梗死部位与VA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弯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弯曲可能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见表1。

2.2 脑梗死患者中VAD与基底动脉弯曲比较:在73例合并VAD的患者中34例同时合并有基底动脉弯曲,占46.58%,而54例不合并VAD的梗死患者中仅有14例合并基底动脉弯曲,占25.9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弯曲可能与VAD存在相关性。

2.3 伴有VAD的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患者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比较将73例合并VAD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两组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明显高于前循环组(P<0.01)。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伴有V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VA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病变现象,Perez-Carrillo等研究发现VAD的发生率为11.6%~26.5%,其中左侧椎动脉优势约占50%,右侧约占25%。本研究纳入的127例脑梗死患者中,VAD发生率为57.48%,前循环组为43例,后循环组为30例,均以左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多见,占VAD患者的61.64%。

VAD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传统观念认为VAD是一种先天性变异,在不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没有临床意义。然而有多项研究发现VAD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VAD与后循环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张道培等通过对1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VAD与脑干梗死有关。Hong等研究发现椎基底动脉连接处为合并VAD患者脑梗死多发部位。本研究显示入组的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VAD的发生率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前循环梗死患者相比,后循环梗死组病例VAD发生率明显增高,比前循环组高4.68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显示VAD与后循环梗死存在明显的关联,VAD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P<0.01)。Hong等Ⅲ研究发现VAD是基底动脉异常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VAD可以形成不对称的血流模型使基底动脉弯曲成C型、S型或J型。这种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往往呈恶性循环,导致基底动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受损,引起血管与血小板、粒细胞及代谢产物的接触时间延长,更容易形成血栓、出现微栓子的脱落,最终导致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底动脉弯曲被证明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Passero等通过对156例VBD患者长期连续的随访(平均随访期11.7年)发现,37.8% (56/156)的患者至少有1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

Hong等发现,脑干梗死常发生于基底动脉弯曲对侧(既椎动脉优势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则位于椎动脉非优势侧。这种梗死区域的分布与VAD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相关。VAD可导致基底动脉凸向椎动脉非优势侧。弯曲的基底动脉内壁由于低血量切力,更易形成血栓;弯曲的基底动脉牵拉脑桥的穿支血管,非优势脑桥更易于发生脑梗死;VAD及其引起的基底动脉弯曲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梗死多发生在椎动脉非优势侧和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一项VBD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的研究显示,VBD患者中58% (11/19)合并有脑干或小脑梗死,其中28% (5/19)位于基底动脉弯曲对侧。一项关于小脑梗死的研究显示,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供血的小脑脑梗死好发于左侧,这项研究同时发现,当合并有VAD时,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于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于右侧。研究发现VAD患者中,大脑后动脉主要接受优势侧椎动脉供血,仅有37%的非优势侧椎动脉供应同侧大脑后动脉。当一侧非优势侧椎动脉由于血管床塌陷、狭窄、供血不足或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时,没有对侧代偿供血,易形成同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

本研究发现VAD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对于伴有VAD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动态改变,争取早期干预。由于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尚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