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新
爷爷越老,越正儿八经像个兵了,尤其90多岁后。
在孙辈的脑海里,爷爷只是个普通的老头。可村里人都说爷爷是个兵,喊他兵爷爷。最直接的证据,是政府不定期地给爷爷发抚恤金。尽管开始时每月只有八元,可在那贫穷年代,这足以让人羡慕了。更何况,后来政府给爷爷的抚恤金渐渐增多,几十元、几百元、直至千多元了。
虽然领政府的抚恤金,爷爷平时却抠得什么似的,全年最慷慨的花钱,是祭奠他的军长和战友了。提前好几天,便开始备办祭品,纸、香、茶、酒、烟,都反复挑最好的。天朦朦亮就出发了,由父辈中一人陪伴,直到夜色沉沉,才风尘仆仆地返回家。年年这般,岁岁如此。
后来读历史书知道,爷爷的军长叫罗南辉,红四方面军第五军副军长。长征三路红军在会宁大会师的时候,他为阻击国民党军队英勇牺牲,年仅27岁。同时牺牲的还有爷爷的800多名战友,他们与罗军长一起,埋葬在会宁县城南40多公里的大墩梁上。
大墩梁阻击战中,爷爷跟许多战友都负了伤。轻伤员经简单治疗后,随大部队西渡黄河了,重伤员不得不留下来。军长董振堂言:“会宁人很厚道,你们留下来安心养伤,当儿子、当女婿都行。伤好后,我亲自迎接你们回部队。”
出生在江西的爷爷,果真就当了会宁女婿。爷爷内心一直铭记董军长的话,可始终未见董军长接他。后来爷爷听说,其实董军长早已被“马家军”杀害了,头颅在河西高台县的城墙上悬了好几天。
为此,爷爷好长日子都不与人说话。
从我家到大墩梁,70多里山路。祭奠的日子是10月22日,来回免不了带夜走。爷爷前前后后走了40多个春秋,直到后来政府派专车接送。
爷爷受过重伤的双腿,没得到及时治疗,弹片长在里面,加上无法抗拒的衰老,每次外出归来,都大病似的好久才缓过来。我们反复商量,不得不痛下决心,不能再让爷爷离开家门了。
爷爷知道很恼火,其他活动可以取消,大墩梁祭奠必须照常。爷爷的话理直气壮,掷地有声,儿孙中没有人敢提任何异议。
为完成每年一次的神圣祭奠,爷爷得蓄积360多天力气。
谁也没有料到,后来爷爷会自己终止祭奠。专车最后一次接送爷爷从大墩梁回来的那天,爷爷乏得几乎连炕也上不去,只喝了几勺小米粥就睡了。半夜时分,爷爷突然在梦中大喊:“敌人来了!敌人来了!”儿孙慌忙拉亮电灯,只见爷爷抄起炕头拐杖,步枪那般平端胸前,嘴里“突突突”,朝院里猛烈扫射。
梦中这一喊,成了里程碑,从此爷爷更像个兵了。冷不丁的,爷爷会穿整衣服,紧扎皮带,紧握手杖当钢枪,冲锋、射击、刺杀,照准墙壁的字画,照准明净的窗玻璃,照准滚烫的水壶……射击到关键时刻,常常拿起茶杯、酒瓶、毛刷等,投手榴弹那般奋力抛掷——乡民政干部有一次上我家慰问,迎面遇爷爷投掷的枕头,差点儿“被炸身亡”。有时爷爷也变换形式,将衣物、被子捆成卷,双背在肩头,在地上转圈儿行军。有时又躬身藏进墙角落,手握“钢枪”,神情凝重,凝神屏息,观察四周……最要命的是,爷爷不仅自己如此,还常常严令儿孙参与。谁不配合,就吹胡子瞪眼睛跟谁急。
风烛残年的爷爷,呼叫呐喊,起伏腾挪,动作灵活,全然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
那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爷爷变得特别精神,要儿孙从柜子里取红军服。那是一次大型纪念活动的纪念品,爷爷一直宝贝般珍藏着,现在让拿出来,一件件给他穿上。爷爷左瞅瞅,右瞧瞧,十分满意。然后半躺在被子上,目光柔柔地瞅着儿孙,一个一个看遍了,闭目小憩片刻,像仔细回味什么似的,突然又惊醒过来,让儿孙们快听,说远处响集合号了。我们侧起耳朵,除了漫天飘落的大雪,什么声息也没有。爷爷有点生气了,号声那么响,你们是聋子啊!说着,缓缓举动右手,举过胸膛,举至帽沿,神情庄重地向儿孙们行礼:“我要走了!”
“军长……战友……等我……太久了……”爷爷说完,溘然长逝。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