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义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心理贫困”危机。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经济困难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高校
1 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躯体无病、心理正常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参照这个定义,结合对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经济困难学生虽然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他们也都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和不发达地区,因为家境贫困,他们承受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心理冲突,如有的整日闷闷不乐;有的以家贫为“耻”,在同学、老师面前极力掩饰心中不快;有的急于摆脱贫困,但因收效甚微而焦虑不安等。这些心理压力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在其发展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校学习属于“轻劳动类”。依据有关科学研究,作为标准人的男女学生,每天分别至少需要摄入2600千卡和2300千卡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十余种营养素。可是经济困难学生固于条件,平时只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大多数人平时很少食肉、蛋、奶类,连豆制品和植物油类也较少食用,根本无法满足身体发育和其他活动所需,导致不少人营养状况不良。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魄,经济困难学生不良的生理状况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身体疲乏、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第三,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落后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经济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一些人在心理上极不适应城市生活。如有的贫困生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方面较“土气”,有的同学在言语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明显不及城市同学,沉重的心理压力加上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使他们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关心、引导和帮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笔者近两年来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咨询共450例,经济困难学生占110例,约1/4。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咨询案例的分析,结合对其他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访谈,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以下一些共性心理问题。
2.1自卑抑郁心理
随着高校缴费制度的实施,给那些农村落后地区的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以及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筹措经费供子女上大学,许多家庭多方筹款,使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使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如有的同学不能正确看待贫穷和落后的关系,只看到自己在经济上的贫穷、物质上的落后,用自己所短比他人所长,越比越没信心,产生一种苦涩自卑心态,进一步发展就转向抑郁心理,表现为自怨自艾、悲观失望、郁郁寡欢、情绪消沉。
2.2焦虑内疚心理
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关于未来理想、目标的想法。他们感到家庭虽然贫困,可是父母和家里的亲人仍要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大学,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就会对不起父母,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内疚感。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愧对父母,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自己打工挣点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当他们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焦虑、自责。若学习成绩不好,又进一步加深内疚感,痛苦不堪。
2.3封闭性被动心理
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平时生活非常节俭,花一分钱都要再三考虑,而周围的同学花钱却大手大脚,这种较大的生活差异,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少人性格比较内向、保守。当他们只身一人来到大学校园,不但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经济上的差距,而且发现自己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其他同学也有所不同。面对现实,他们在心理上难以适从,产生苦闷、自卑、焦虑、恐惧心理。为了逃避现实,减少内心的痛苦,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一种封闭性被动心理。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是:较少与同学们交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场合抛头露面,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圈很小.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
3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10%~20%,特困生占到5%~10%,两者合起来共约占15%~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整体规格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endprint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也创造了人生的价值。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定位于国家和集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他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之中,他才有可能战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从而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美好。因此,坚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重的思想,自觉端正人生价值观,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3.2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
据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源自于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认识,如“现在贫穷将来也一定会贫穷”、“贫穷是没面子的”等。针对这些思想上的不合理认识,首先要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贫穷是由一系列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家住经济落后地区、家庭缺少劳动力、家庭人口多、父母下岗、天灾人祸等无法选择的条件,这与出身、相貌一样,是无法由自己来决定的,因而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唯一应做的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各种困难条件。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到贫穷并不等于落后,现在的贫穷并不意味着将来的贫穷。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活热爱的信念,对未来的理想,最终一定会改变一个人贫穷的命运。
3.3正视现实,接纳自我
经济困难学生不能逃避现实,怨天尤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勇于面对现实,并接纳自我,既能确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既能看到环境中有利的方面,又能勇敢面对现实中不利的条件。只有这样,他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为自己确立适当的理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扬长避短,不断追求成功和自信。
3.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如上所述,经济困难学生常在情绪上有很大困扰,其多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轻则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之感,重则对他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会使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会加强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消除心理郁结。因此,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大学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社团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对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3.5学会放松自己
研究表明:人在放松状态下,骨骼肌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因此,指导经济困难学生学会一些在生理和心理上身体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躯体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是达到减少紧张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较好的辅助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