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红
摘 要:红山文化指距今8000-5000年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和辽宁西部的阜新、朝阳一带,是中国玉器起源的原生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用玉区域。近些年在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和小河沿等文化遗存中发掘的红山玉器,蕴含着古人原始丰富的文化密码。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造型独特,内涵丰富。从实用功能到祭祀功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也体现了红山先民审美意识、精神信仰的变化和演进。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实用功能;祭祀功能;动物崇拜;神灵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15-02
一、由实用功能向祭祀功能的延伸
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形状多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既包括真正有使用价值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等造型,也包括一些作为装饰品而存在的玉器。比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现已确认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兴隆洼文化中出土的玉斧、玉匕、玉凿、玉锛等,这类玉器虽然不一定作为生产工具,但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产工具的依赖和重视,实质上是对其内在实用价值的崇拜。另外一个实用功能就是如玉玦、蛇形耳坠等装饰类玉器,随着红山文化历史发掘的推进,红山玉器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逐渐被观念化、抽象化的特点。
以玉玦为例,玉珏最初作为耳部的一种装饰品出现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后来的红山文化中又出现了类似的蛇形玉耳坠,但这种耳蛇玉饰已经由装饰功能转向了宗教法器的祭祀功能。兴隆洼文化中出土的玉玦,从位置来看,多成对出现在棺内,分别佩戴在墓主人左右耳部,具有明显的装饰用途。201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辽宁凌源县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戴在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坠。这枚耳坠呈灰白色,头部眼睛光滑、清晰可见,身体纹路略显粗糙。这种耳蛇玉坠,有力地印证了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中有关珥蛇的记载。《山海经》中有关珥蛇的人物有:人面鸟身神禺强“珥两黄蛇,践两青蛇”;人面鸟身的东海之神禺虢“珥两黄蛇,践两黄蛇”。从中我们能够推断出,珥蛇神话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神或人类最高政治统治者。这些人能够上天入地,沟通神灵。红山先民佩戴蛇形耳坠,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舒宪先生认为,这种珥蛇者应是“当时社会中巫觋萨满之类的神职人员”,蛇形耳坠主要是其通神能力的身份象征。《说文解字》段注:”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这就更加证明了玉与巫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由此得知,这种造型独特的蛇形玉坠拥有者应该是当时的神秘人物巫师。巫师佩戴神圣玉坠进行祈禳灾疫,祭祀祖先和神灵,因此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发生了转变。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材料得知,蛇形耳饰不仅在我国出现,在史前的东欧等国家也曾出土过。这就说明,红山文化中出现的耳蛇极有可能是在兴隆洼文化中出土的圆环形玉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二、从动物崇拜到神灵崇拜的演进
红山玉器中有很多动物形状的玉鸟、玉龟、玉鱼和其他兽面形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猪龙。从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用猪陪葬,到用猪头骨和石块摆成的龙形堆塑,再到猪首蛇身的玉猪龙的出现,展现了红山先民由动物实体崇拜到神灵崇拜的演变过程。
在赤峰敖汉旗东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8000年前,原始先民们已经出现了龙崇拜的意识。该遗址中发掘了用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的龙形堆塑,全长19.7米。在兴隆洼文化后期,在西辽河流域发掘了距今7400年的赵宝沟文化。该文化遗址中的代表器物是通高25.5厘米的“四灵”纹陶尊。根据上面“四灵”纹图展开后显示的效果,画面依次是鸟、鹿、猪和一个看不清楚的动物。其中猪的位置较鹿和鸟的头部偏上,头部写实性很强。猪的上唇翘起,唇端起尖,并有高而弯的獠牙,酷似野猪。这件陶尊的发现,为龙的起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明。
在兴隆洼180号房址内的居室墓葬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随葬猪骨,一雄一雌。同时还有大量丰富的使用工具和少量的玉器。这证明猪这种动物在原始先民中的重要地位,用猪随葬似乎也体现出了墓主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考古工作者还在5号房址发现出了整齐排列的12个猪头和3个鹿头。多数鹿头和猪头前额正中都钻有圆孔或方孔,有的头骨两侧有明显的灼烧痕迹,这类现象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意义。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又在兴隆洼遗址中发现了2个用猪头骨和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出的猪龙形状。其中东侧的猪头骨及躯体摆放完整,猪头骨平直,朝西南,吻部朝西北,躯体由陶片和自然石块摆放而成,大体呈“S”形,通长1.92米。西侧猪头骨破损严重,外形不完整,通身共长0.72米。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先生认为,该地区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器有猪龙图案以及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的出现,由此推断,这种用实物摆出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这也是中国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猪首龙形态。由此可以肯定原始先民对猪这种动物怀有独特的感情,同时也是动物实体崇拜的一种表现。
1986年,辽宁省考古所郭大顺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中发掘出一对玉雕龙。两件玉雕龙的眼睛、耳朵雕刻清晰,圆眼、大耳,口微张,吻部前突,身体蜷曲接近环形,环孔和背上小孔均为对穿。据有关专家考证,玉龙兽首与原始野猪的样子相似。玉猪龙安放在死者胸前,除了具有一定装饰作用,应该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龙崇拜的意识,原始先民最初定位的龙形象应该由水蛇之类动物演化而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猪对先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兴隆洼文化时期以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为主,农业经济已经产生,但不十分发达,但是原始的猪龙崇拜心理,由赵宝沟文化传承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在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过程中,猪这种动物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猪骨,表明此时原始农业已经逐渐发达起来。古人视猪为“水畜”,《毛传》郑笺:豕之性,能水;郑氏注:彘水畜也。可见,猪与当时的水有很大关系。人们相信类似蛇、猪的神灵会保佑着他们实现愿望。红山先民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雕琢玉器的技艺,将他们所崇拜的动物用精美的玉石雕琢出来,作为敬神的法器。从玉猪龙出土的情况来看,它们的作用正是巫师祈神祷告所用的神器。红山文化中还有玉人的出现,有学者称玉人是头戴鹿角或身披熊皮的形象,由此推断该形象应为巫师形象的写照。以上可以看出,红山玉器体现了由动物崇拜到神灵崇拜的过程。endprint
三、宗教法器内涵的多元延伸
红山先民因敬畏天地,相信万物有灵,于是产生了祭祀活动,这使得“得天地精华”的玉器被赋予了神性,充当了尊贵的法器,成为了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的内涵也得到了逐渐丰富发展。比如一些大型祭祀用的玉器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逐渐演化为权利地位、高洁人品的象征。
早期人类经历了巫术时代,巫或觋用一定的舞蹈或动作、语言来祈神,他们通过使用以上特殊类玉器作为“绝地通天”的法器,表达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进而达到治理部众、号令他人的目的。因此巫师是部族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在阶级社会,随着专职祭司人员的出现以及玉礼制系统的完备,祭司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与普通民众区别开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享有重要职务和权力的阶层,从而形成了社会内部的分化,随后祭司之间也相应出现了不同的等级,有些人甚至拥有了最高的权利,最终成为了酋长或国王,他们不仅掌握着人们的精神信仰,更是一些财富的享有者。从规模较大的墓葬出土的玉器情况分析,大型玉器不仅是为了使死者远离邪恶,保持灵魂与天地之神同在,其客观上也成为了墓主人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的一种象征,因此该类玉法器具备了浓重的社会属性。
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宗教礼仪发展成为早期礼制文明的重要内容,原始宗教崇拜过程中所使用的多种宗教祭祀类玉器,发展成为夏商周时期的玉礼器。上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玉礼器在国家祭祀中是不可或缺的。《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与玉有着密切关系,礼器是礼制文明的载体,玉器是礼器中最为尊贵的器物。红山文化中出现的玉法器逐渐发展成为了礼器。在《周礼》和其他先秦文献中还记载了不同玉器在祭祀中的作用。古人祭祀天地、自然山川、五帝、祖先宗庙等使用不同的玉器,每种玉器都代表一定的涵义。《礼记》中用精准的语言把中华礼制文明的核心概括为祭祀天地、尊崇祖先和崇尚王权这样三大基本内容,因而“礼”源于祭祀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礼品”的玉器内涵也变得更加抽象化。玉器代表着权力,代表着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玉器更被赋予了高洁人格品德的文化意蕴。《说文解字》中比喻玉的品质以“仁”“义”“智”“勇”“洁”等5种美德。两周时期,盛行“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造型独特,内涵丰富。从实用功能到祭祀功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也体现了红山先民审美意识、精神信仰的变化和演进。
——————————
参考文献:
〔1〕任爱君.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2〕田广林.红山古玉纵横谈[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3〕于建设.红山玉器[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4〕叶舒宪.怎样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1,(11).
〔5〕石荣传.试论中国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演变[J].江汉考古,2005,(4).
〔6〕唐玉萍.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功能试析[A].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
〔7〕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6).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