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骨科的常见病,此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出现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过去,临床上常使用石膏外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效果一般。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笔者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这8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2]。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在外固定组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本组患者的年龄在18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2±2.58)岁。在本组患者中,骨折AO分型为A型者有13例,为B型者有13例,为C型者有14例。在内固定组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本组患者的年龄在19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6±2.14)岁。在本组患者中,骨折AO分型为A型者有13例,为B型者有14例,为C型者有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骨折AO分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为外固定组患者使用石膏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石膏外固定术的方法是:(1)在X线透视机的引导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2)在确保复位完成后,使用石膏托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3)指导患者定时进行手指功能训练。(4)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在其进行手术4周至6周后对石膏托进行拆除。(5)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腕关节功能训练。
1.2.2 为内固定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协助其将患肢向外伸展。(2)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在患者的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做一个切口,并使其骨折部位充分暴露。(4)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然后使用克氏针对其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5)将锁定钢板置于患者的骨折部位,然后使用螺钉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和锁定钢板进行固定。(6)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7)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腕关节功能训练。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我们根据Dienst功能评分标准将治疗的效果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1)优:经过治疗,患者的腕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手掌的握力和夹持力未发生障碍,其腕关节屈伸受限的角度不足15°。(2)良:经过治疗,患者的腕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患侧手掌的握力和夹持力与对侧相比减少不足15%,其腕关节屈伸受限的角度在15°至30°之间。(3)可:经过治疗,患者的腕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其患侧手掌的握力和夹持力与对侧相比减少在15%至30%之间,其腕关节屈伸受限的角度在31°至50°之间。(4)差:经过治疗,患者的腕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未好转,其患侧手掌的握力和夹持力与对侧相比减少在30%以上,其腕关节屈伸受限的角度在50°以上。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²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在内固定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者有24例,为良者有10例,为可者有4例,为差者有2例,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5%(34/40)。在外固定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者有15例,为良者有13例,为可者有6例,为差者有6例,外固定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70%(28/40)。内固定组患者进行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n(%)]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上肢骨折类型。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防止其骨折部位发生移位,从而会促进其骨折部位的康复。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内固定组患者其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使用石膏外固定术进行治疗的外固定组患者。
综上所述,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刘维如,李成文,石理华,李辉.疗桡骨远端骨折125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04(08):320-322.
[2] 吴应虬.闭合性肾损伤120例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08(10):110-111.
[3] 李宁.疗桡骨远端骨折59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0(4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