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彬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指针。要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理解其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师生双向的德育养成活动。要做人,先立德,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11-02
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称为:高校思政教师)应明晰其基本内涵,在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理性思维来引导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师的价值。
一、简析“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立德”,二是“树人”。“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关于“立德树人”,归根到底就是要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说,“立德树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最终为了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观的导向就是“立德树人”。
总结归纳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立德树人”的不同分析:“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的道德,在教育中德育为先师根本;“树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健康向上不断发展。“教育之本,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立德树人”既满足了高校师生的道德发展,又拉近了师生距离。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储备大量合格的历史重任承担者。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从古至今,人才的培养问题,至关重要。要成人先立德。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古延续的、公认的行为规范。人们依据这些公认的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保证自我的行为不发生大的偏差,用以维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1.德育为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德行培养,要做事先做人。德育始终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早在2006年,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再次强调了这一根本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确定“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始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始终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保证。
王建南教授提出:大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重点应在“立四德、三树人”,即:“立四德”是:一立政治品德;二立社会公德;三立职业道德;四立生活美德。“三树人”是:一树人的社会责任感;二树人的创新精神;三树人的实践能力。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始终不能放弃,它能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公认的道德规范。
2.高校思政教师要握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紧握话语权体现在我国“05”方案规定的显性课程上。强调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就不能放松对课堂主阵地的占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红色底线,必须坚守,因此,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一条主线就是要善于从大局角度出发,从长远发展看问题。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未来。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汲取成长成才营养,开阔自我的视野,善于在时代的脚步中寻找培养自我德育发展的方向,从政治上、思想上高度重视国情世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听党指挥,爱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哲学指导意义。古人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李盛世”不是坐享其成、满足现状,更不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一批人才,在思想上要超越陈规,敢于突破自我,发展创新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不迷信权威,又要因时制宜;既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又要有敢为人先的态度。第三要形成师生互相监督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客观的设定最低目标,立足事物发展的最低点,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能力。教育的期望值总是最大,现实的实现目标总会有所偏差,面向所有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把握主动权,提高师生双方的底线思维能力,有最好的预期,做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变不惊,互相理解,最终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教师“立德树人”的预期价值实现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不能忽视自身的导向作用,必须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才能达到实现师生双方的“立德树人”目标。
1.高校思政教师要善于制定课堂“游戏规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课堂这个“游戏”主阵地上,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游戏规则”是首要的、必备的。三尺讲台无杂音,是对师生双方的严格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规则。教师要有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借鉴,即: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发扬民主的同时,严格的要求亦不可少。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旗帜鲜明。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民主和规矩的氛围,做好教学和学习规则,使双方都能按预期目标发展,共同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一代。
2.高校思政教师要善于强化师德建设。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双向的,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是教师为人处世的直接镜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国家讲以德治国,高校讲以德治教。师德建设是教师成长的永恒话题,也是教师毕生的修行。
有些教师受到市场经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能专心治学、不能爱生护生、不愿改革教法、不想从事科研,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改的总体要求下,高校思政教师的师德建设倍显紧迫,要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就不能忽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放弃自身的道德素养提升。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
3.强化高校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好的教师必须具有专属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2007年,胡锦涛曾在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所有教师做到,“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四点希望:(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2)刻苦钻研、严谨笃学;(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广大人民教师应践行这些美好希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林雪原教授认为:高校思政教师的学识魅力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1)面对现实状况解释乏力;(2)政治感召力不强。他还认为:社会实践考察途径是高校思政教师增强自身学识魅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导者,让他们适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能有效了解国情和多样的实时信息,在拓展视野的同时,开阔胸襟,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知识层次和学识见解,便于学生信服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进而产生敬仰之情,促进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便于实现“立德树人”的高势位目标。
4.提高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所必备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素养之外,还要特别具备一项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这是指: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对于国际国内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热点事件,在给学生分析、讲解、引导的同时,要客观、发展、全面的讲解,而不是主观、僵化、零散的告知。高校思政教师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运用辩证思维,避免极端化、片面化,防止对学生进行错误引导,激化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师生双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就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成长成才,先学习做人,后学习做事。做人就是道德养成、德育现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师是学生德育培养的指导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获得教育的成功,“立德树人”的指向必须是师生双向努力的结果。德育成功,教育成功,这就是每个高校思政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