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6-01-14 19:27吴优煜王金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模式实践教学高校

吴优煜 王金洲

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江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以过程教育为重心,以研究式、开放式和体验式教学为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基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长江大学发展中取得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45-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的界定

1.实践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实践教师的引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作为基础,进而通过采取各种具体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来,达到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是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理论化和简约化的表达或者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型性的教育与教学程序。

二、长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1.长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其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社科[2008]5号文件),这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是提升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行之有效的体例。

其理论依据,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实践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要求。其次,“知”与“行”相互统一的教育学思想。知行相互贯穿及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知”与“行”统一的先决条件也是“知”与“行”在形式和理论上的统一。第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念。教育活动是以教育人、造就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途径。

2.长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除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原则之外,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人为本等,还要遵循以下几个特殊的原则:第一,增强针对性,避免盲目盲从。第二,加强实效性,避免趋于形式化、现象化。第三,坚持灵活性,避免僵化。第四,追求模式实践的时效性,避免反馈的滞后性。

三、长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在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除了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还应当冲破同一性,富于灵活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和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思路,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与经验,长江大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以过程教育为重心,以研究式、开放式和体验式教学为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树立“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实践教学模式观念。随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维活跃并且富有创造性和挑战精神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识。加强学生自主实践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开发其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避免说教性、突出参与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乃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面对新形势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充分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社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两方面组成,二者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里的创新意义在于打破强制,强调自主性。因为信息双向交流,地位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应当有其相应的指导思想,应将“以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这一思想运用在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并把实践教学的主导性交予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导地位和相当于其他同学的主体人格,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才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成为实践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而不是主导者,其职责是为学生(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提供建议、帮助、服务以及引导。通过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趣味性、重要性,发挥学生自身蕴含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参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

2.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及传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教育传播和贯彻其内涵。不可忽视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有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腐朽残余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某些敌对式影响,极端宗教主义的扩张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等。所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中国近代与当代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并且形成对当代社会和自身的客观、全面的认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活动中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当前多样化、复杂化和差异性的表现其本质是一种对立性、冲突性甚至是敌对性的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他意识形态对大众信仰的影响警示我们:如果社会主义不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敌对就必然会去吞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成分,更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西化”、“分化”、“弱化”、“矮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

3.以过程教育为重心,增强实践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构建,推动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教学内容极强的实践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突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有机构成部分。该模式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某种教学概念基于实践的最高级表达,也可以说是某些特定的教学实践所蕴含的一种动态理论,它是教学形式的一种方方法,一种被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充分锤炼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阅读原著、社会实地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实习、研究讨论会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拓展思维、增强能力和素质并反馈给指导老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4.以研究式、开放式和体验式教学为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做到突破有限性、提升广泛性,以科学研究相类似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内化有关道德知识和政治理论,培养大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研究式,就是指以思考为主导,强调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反思。开放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应拘于学校课堂,更应融入社会实践中。体验式则注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支持,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应具有其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应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的强调有助于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层次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刻的研究,从而得出客观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结论;强调实践性则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践这一发现真理的源头,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最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模式实践教学高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