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难”反思及创业促进机制探究

2016-01-14 00:13杨晓李悦
学理论·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院校大学生教育

杨晓 李悦

摘 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化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之一,由于办学资源紧缺、观念束缚、品格缺失、课程体系不完备等原因,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很低。为此,各级政府要坚持深化改革,构建相关制度,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校要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地方院校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业难;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33-02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约为1.5%—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水平,创业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1]。地方性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资源紧缺,社会影响力小,师资水平、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加之地处非省会城市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亟待改善,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相比于重点大学而言更为严重。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的成因

(一)受传统观念束缚,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是一个老问题,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也为社会所接受,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希望大学生毕业后能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备,社会大众抗风险能力较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对于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接受不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障碍还很多,毕业后直接就业仍是大部分高校学生的选择。

(二)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缺乏创业品格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为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批孩子家庭条件较好、成长环境优越,大部分家庭教育子女存在理念的偏差,只注重给子女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缺乏对其品格、人性修养方面的塑造,进入学校后,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中小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会被动的学习,无法通过学校的历练形成吃苦耐劳、宽宏大气、善待挫折等品格与意志。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与父母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面对艰苦的创业过程和极低的创业成功率,很多大学生畏首畏尾,不敢涉足。

(三)与创业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操作性差

最近几年,各级政府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的问题仍较多。地方政府简政放权力度不够,创业环境较差,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不够,已经出台的法规政策和激励措施操作性不强,创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制约学生创业的融资问题、商事登记问题、创业风险金问题、公共服务等问题仍然制约创业行动的进一步开展。

(四)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受传统专业定位的束缚,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业,致使创业教育理念陈旧,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脱离了创业的客观环境。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滞后和偏差,没有把培养具备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里,而是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开设的创业课程数量极少且授课的效果差。虽然大多数高校或政府机关为了鼓励学生创业每年都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但由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现实的创业环境脱节,这就导致高校或政府举办的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提升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2]。

(五)高校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部分地方院校没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由于所处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大部分地方院校没有能满足创业需要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平台资源。由于学生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运营的过程了解不充分,故学生的操作管理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思维得不到拓展,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低。

(六)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滞后,导致创业教育无法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没有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配套制度,无法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3]。

以上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学习创业能力培养的系统知识,因而学生对于创业缺乏兴趣。

二、构建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促进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入手,坚持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1.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大学生创业扶持。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措施,积极筹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強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难度。政府要大力支持办学资金紧缺的地方院校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要给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减轻创业者负担。在贷款支持方面,各级政府要贯彻执行国家的优惠政策,让高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让大学生创办小微企业时能享受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鼓励吸纳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要加快推进“营改增”步伐,大力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扶持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增强服务业对大学生创业的吸纳力度。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捷通道。为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必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除法律、法规规定注册资本实行实缴的行业外,要取消提交和审查验资报告作为办理公司注册登记的条件;要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住改商”;要积极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四证合一”登记制度。

3.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与各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公益团体、高校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缓解大学生创业难问题。例如四川大学和银行建立了5 000万的创新创业基金,和成都市共建了1个亿的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和万达建立了万达创业基金,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创建技术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此种方式值得推广。

(二)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地方院校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高、敢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1.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学校要定期举行就业形势政策宣讲会、企业用工宣讲会、学术报告会等,向听众传递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紧迫性与价值,让学生改变观念,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尽早做好自己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储备;要全力打造学生所推崇的创业明星、创业项目,在校园内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学生融入其中。

2.转型发展力度,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地方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力,抓住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4]。1)各地方院校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地方高校要结合自己转型发展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调整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在全体学生中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比如企业管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课程等。2)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当加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修改力度,丰富实践教学课程的类型;有条件的院校要充分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学分制度改革,探索将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自主实习、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折算为学分,通过创业基金的扶持,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引入到创业孵化基地中,培育成创业项目。在有条件的高校要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让学生有创业成功后再回到学校修完学业的机会。

3.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创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队伍。高校要积极打造具有创业经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专任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要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获得行业资格准入证书的教师兼职从事会计师、营销师、律师、专利代理人、设计师、职业经理人等职业。高校要定期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此外,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联合高校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积极进行发明创造,支持教师以作价入股、对外转让、合作转化、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创业平台,并鼓励其通过传帮带形式,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进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改革。目前,地方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责比较单一,只负责学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招聘会的组织策划等,对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入,缺乏支持创业的制度、机构、师资、信息资源等必要条件。因此,高校要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的职责,做到“制度、机构、人员、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

虽然政府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政策,但是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还会持续存在,只有通过政府的法律支持、政策引导,通过高校顺应形势主动作为,通过学生积极实践,才能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全民创业的合力,才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人青.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2(1):88

[2]胡海宴.大學生创业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13-14.

[3]杨金焱,费世森.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147-149.

[4]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9):66-67.

猜你喜欢
院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