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丽
摘 要:《诗经·秦风》共十篇。虽然篇幅不多,但确是秦人生活的生动写照,突出地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诗中《小戎》写秦人武器装备的精良,《无衣》写出了将士们斗志昂扬的气势,《驷》写出了秦人善于骑射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我们能看出秦人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诗经·秦风》;尚武;秦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77-02
秦本是周的附庸,原来占据着甘肃天水一代的狭小地域。秦的先祖秦仲为周宣王的大夫,当时秦还没有建国,直到西周末年,平王东迁,秦仲之孙襄公护送平王到洛阳,平王封襄公为诸侯,秦国由此才成为一个诸侯国。从此秦地扩大到西周王畿和豳地,即现在的陕西地区及甘肃东部。由于秦地接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地区,加之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的恶劣,秦人与戎狄之间经常发生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的战争,为了求生存,秦国百姓在战争中养成了强悍、坚韧的性格,所以他们崇尚强大的武力,并依靠强大的武力为自己争得生存空间。尚武精神在《诗经·秦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将士斗志昂扬
秦地接近戎狄等少数民族,经常受到戎狄的侵袭,百姓深受其害。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秦国与西戎等少数民族多次发生战争,秦国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而发起战争,并且秦地文化、生产力水平等落后于同时期的东方强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样的生存条件造就了秦国百姓尚武的精神,从而使这种尚武的精神融入秦人的血液,成为秦人共同的国民性格。正因为如此,秦国的将士在作战时往往士气高昂,表现出昂扬的斗志。
《无衣》是秦地的战歌,它生动地体现了将士斗志昂扬的士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全诗共三章,每章有五句。三章的前两句是一层意思,表现将士们互助友爱,“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怎么说没有衣服呢?咱们俩来穿一件,把将士们互助友爱,同舟共济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三章的中间两句是一层意思,主要写国君要打仗,将士们积极地做着战前的准备,修理、检查兵器。三章中的最后一句是诗的高潮点,写将士们同心协力地对付敌人。全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热情互助的气氛,表现出将士们英勇抗敌的精神。
在长期的作战中,秦军形成了这种高昂的斗志和互助的品质。这首军歌当时在军中产生的影响很大。它展示着秦军高昂的斗志和超强的凝聚力。朱熹在《诗集传》中评价此诗说:“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即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1]79秦人尚武的风气,将士互助的情谊,高昂的斗志,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秦人善于骑射
《诗集传》曰:“秦,国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近乌鼠山。初,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非子事周孝王,养马于、渭之间,马大繁息。”[1]74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秦人的先祖为周王牧马,而且秦国所处的辖区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边缘有山地,中间是渭河谷地,有“秦川八百里”之称。山地与平原兼有,因地制宜,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秦人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马,秦人能方便地掌握骑马的技巧,也为秦国的战马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秦人经常举行大型的田猎活动,这样可以预演骑射搏击等实战战法,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将士战无不胜的勇气。《左传·隐公五年》载: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人捕鱼,臧僖伯认为不合于礼,劝阻他,其中有这样的话:“春搜、夏苗、秋猕、冬狩,皆以农隙以讲事也。”[2]这里所说的搜、苗、猕、狩,是四种打猎的仪式,于四季农闲时进行,讲事就是习武,即借打猎的形式习武。《驷■》就是一首赞美田猎的诗,反映了秦人善于骑射的特点。
驷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车鸾镳,载猃歇骄。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毛诗序》:“美襄公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3]481第一章写打猎的队伍已经准备就绪,四匹健壮的黑马拉着襄公也准备就绪,襄公看中的大臣有幸参加了这次打猎。狩猎在襄公的一声号令下开始。通过对狩猎队伍的介绍,可以看出秦人车马之盛,以及秦人高昂的气势。第二章写狩猎开始,兽官赶来一群肥壮的野兽,猎手们毫无一丝畏惧之心,只听襄公一声令下,猎手们一同发箭,击中了猎物。最后一章写猎手们满载而归。在整个狩猎活动中,猎手们表现得都十分出色和勇敢,他們准备充分,手法娴熟,听从指挥,表现了秦人善于骑射的特征。同时,襄公举行涉猎也是一次军队默契程度的演练。可见,秦人的尚武精神不仅表现在作战时,也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军事兵马强盛
《小戎》是一首写妇女思念远征西戎丈夫的诗,通过妇女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秦军兵马的强盛。
小戎收,五梁。游环胁驱,阴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是中,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驷孔群,矛鋈。蒙伐有苑,虎镂膺。交二弓,竹闭绲。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诗总共有三章,每章十句。三章诗的前六句,分别写战车的坚固和美观,战马的雄壮有力,兵器的精良。而且三章反复地渲染战车、战马、兵器的华贵和精美。描述得十分详细,甚至连弓箭的颜色、花纹、制作材料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三章诗的后一部分描写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思念通常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位女子身上,我们没有感觉出丝毫的痛苦和怨言。相反,我们感觉到她从内心里由衷地为自己的丈夫自豪,为自己的国家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感到无比的欣慰;表现了这位妇女对这场战争的支持。
另外,秦人的尚武精神还表现在秦国百姓对于战争的理解,以及秦国百姓对于英雄的崇拜。这些在《小戎》《黄鸟》中都有体现。《小戎》虽然是一首妇女思念丈夫的诗,但是我们没有感到她有一丝的怨言,相反,我们能感觉到这位妇女对丈夫的赞美,“温其如玉”,赞美丈夫的品行像玉一般温润,“温其在邑”,赞美丈夫的好品性,为人厚重,保家卫国,勇担重任的品格,“厌厌良人”赞美丈夫儒雅安静的性格。从妇女赞美丈夫的语句中,我们能看出,在妇女的心目中,丈夫就是个英雄,她为丈夫自豪。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妇女对于丈夫的支持,对于战争的理解。这与《王风·君子于役》中女子对于丈夫归家无期的失望,对于自己的寂寞、孤独的表述不同。
《黄鸟》是一首秦人挽“三良”的诗。《毛诗序》曰:“《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3]500这首诗记述了秦穆公以人殉葬的事情,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行为,哀叹好人的惨死。《左传·文公六年》和《史记·秦本纪》都记载了秦穆公以子车氏之三子殉葬的行为,子车氏之三子个个能力突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秦国百姓同情他们的遭遇,发出了“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呐喊,认为若是能代替他们,宁愿用一百个人去替他们死。秦国百姓之所以这么看重“三良”,除了他们品行好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维此■虎,百夫之御”,即他们是以一挡百的勇士,是国家的栋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百姓对于勇武之士的崇拜。这其实也是秦人尚武的一个表现。
秦接近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三面被戎狄围绕,所以战争绵延不断,为了生存而征战,秦人逐渐形成了剽悍、勇猛、豁达的民族气质,从而造就了崇尚武力的精神。但是,崇尚武力并不是秦人所特有的精神,齐人也崇尚武力,只不过齐人崇尚武力只体现在上层社会,统治阶级想借助武力来开疆扩土,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由于齐国的物资较为丰富,生存环境较为优越,没有秦国那么多的战事,所以齐国百姓大多安于自己的生活,因而齐国百姓不具备秦国那样尚武的国民性格。而秦人崇尚武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如《驷■》虽是写打猎,但是,你能看出他们是在预演骑射,预演搏杀的种种技法,训练将士和指挥之间的默契,以此来增强战场上取胜的把握。齐国的狩猎诗《齐风·卢令》描写了猎人和猎狗漂亮的样子,表面上是赞美猎人和猎狗的美,实际上讽刺了齐王爱好打猎,不理朝政,使百姓不得安宁。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出像秦诗那样高昂的气势,也看出了齐国上层并不是借助打猎来预演骑射,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明白秦人尚武的原因、目的和表现,才能真正理解秦人的尚武精神,才能真正理解秦人为什么在战争中接连取胜,并能完成六国统一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9.
[2] 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3] 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方玉润.诗经原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张连举.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尚武精神[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1).
[7]郝桂敏.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尚武精神及其成因[J].沈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8]段珂.《诗经》中秦风独特风格的形成原因[J].甘肃高师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