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范式中的相关概念探析

2016-01-14 09:33代清霞
学理论·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哲学生活

代清霞

摘 要:生活哲学作为一种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在国内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生活哲学相关概念的描述,继而以李文阁为代表论述了国内学者对生活哲学相关概念的阐述,最终发现国内学者对生活哲学概念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因而得出生活哲学概念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不完善,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生活;哲学;生活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26-02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非常懂得生活”[1]123。这一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哲学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生活哲学研究作为一种新范式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股重要力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哲学这个范式中的一些概念却并未理清,这非但与生活哲学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格格不入,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阻碍了生活哲学本身的发展,因此,界定、理清生活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已迫在眉睫。

马克思一直认为哲学源于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现实生活世界是哲学的基础,但形而上学却颠倒了这一认知,“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再现当作这个现在世界的基础”[1]121。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颠倒的关系扭转过来:“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1]73马克思始终立足于生活,从现实的生活中的个人出发,用他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来解释抽象观念的生成。这实质上就完成了一场哲学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就在于使形而上学所谓的哲学基础崩塌,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重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这里,生活第一次以感性的形式而且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出现,故而生活和哲学无论如何是无法分离的。马克思在描述自己的哲学时,曾经指出:“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92这段话里的生活,无论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还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指现实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现实的生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第一重意蕴。这表明哲学开始懂得生活,离开生活的哲学是万万不能的。

在马克思的哲学里,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哲学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生活哲学就是对马克思此种哲学观的一种解读。此种解读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在他的多本著作中有过相关描述,这些描述已折射出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文本来考察: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指出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事物、对象,因为哲学包含在对象里,所以此处也就是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哲学。接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论述: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而现实生活正是以劳动为根本的,换言之,劳动也是哲学的根本,离开劳动,哲学根本就无从谈起。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察觉到了哲学和劳动之间的内生性。第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说过:“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7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要“消灭哲学”,。所谓消灭哲学其实就是指把哲学不单是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来改变世界,实现对世界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人成为自由的、幸福的人。第三,在《科隆日报》中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83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哲学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明确脱离生活的哲学不是他所讲的哲学,他的哲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无法离开生活的,哲学是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华。

国内大部分学者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原著中来进行马克思“生活哲学”相关概念的研究。尤其是对“生活”这个概念阐述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活概念”。狭义的等同于物质生产;广义的則是指包含物质生产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形态》中有一段话很好地表述了何为狭义的生活概念、何为广义的生活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147在此段话中,狭义的生活概念是历史运动的前提和根本动力,广义的生活概念则是历史活动本身。尽管《形态》中的多数生活概念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但是广义的生活概念的提出在逻辑上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澄清了一种错误认识:将意识完全排除在现实生活之外,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

另一方面,在《形态》中,马克思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2]151通过这些经典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生活”这个角度入手,从多种意义上使用了生活概念,当生命活动从指向物质生活资料到自然界到社会,其意义则分别是:衣、食、住、行,生活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劳动,生活就是生产实践;生活是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等,生活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生活概念的诸多现实意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生命活动等,而且这些意义从深度上讲是递进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生活哲学的研究,对此就必须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在马克思的生活哲学观中,“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予了解答。其曾经阐述:“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57。通过这段描述,马克思不仅规定了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指明了“生活”的本质,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人自己有意识的生产自身生命的活动,是由自己创造的。因为“人使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身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57,是“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57。

对“生活”内涵理解最深刻的学者当属杨楹教授了,他依据马克思原著对“生活”的描述,提出了“生活静态结构论”和“生活动态趋向论”,准确深刻地诠释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146依据此段话杨教授指出,“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割裂的,相反,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中“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生活的起点,“他们的活动”是载体,将前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构成生活的静态结构。对于生活的动态趋向论,杨楹教授是依据这段话来理解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国;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在杨楹教授看来,这是马克思在描述了生活的静态结构之后,继而对生活的动态历史性变迁进行的描述。马克思借助“物”的展开来描述生活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生活自身的创造性,再次表明生活的历史是生活的再创造这一独特的内涵,这是生活静态的进一步展开,由此,生活静态与生活动态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历史逻辑。

其实无论哲学家们把哲学看作什么,研究什么,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现实生活,最终也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寻找理论支撑。正如马克思一直强调关注“生活”一样,它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原则性问题:人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这就提醒我们一切活动包括哲学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现实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解构社会上一切故作神秘的东西。这正是马克思探索哲学的宗旨,也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方法论原则,这一点在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家们离开德国的现实生活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时就已经表征出来了。他说“这些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145-146。换言之,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活,就是要创立一种新哲学,这种新哲学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生活。

随着对生活哲学研究的深入,生活哲学相关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活哲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实生活的巨大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生活哲学的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局限。比如对生活哲学中的“生活概念”研究得不够细致,比较笼统、有时又有点脱离现实、甚至可能违背生活的原义;生活概念一直局限于马克思著作的研读,没有走出文本、结合生活、结实实践来解读;学者对生活哲学的概念的解读缺乏系统性,各自从自己的立场,这虽有助于集思广益,推动学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表明了大家对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不甚明了;遗忘了生活哲学是来自于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哲學之外来解释马克思等。因此,我们研究生活哲学,包括相关概念的研究,一定要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扎根于现实的实践生活,而不能远离生活之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哲学生活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漫生活?阅快乐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哲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