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点亮园本课程

2016-01-13 15:26吴芃叶
广西教育·D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春牛园本民俗文化

吴芃叶

南宁市邕宁区(以下简称邕宁区)地处南宁市东南部,背靠碧水东流的邕江,八尺江穿城而过,五圣宫、北觥壮族大古民居、雷婆岭摩崖石刻、壮乡八音、嘹啰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等享誉民间。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邕宁区有着1 000多年的历史,90%的人口为壮族,素有“壮族八音之乡”的美称。邕宁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诸多方面。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乡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民风民俗情感淡漠,对民族文化几无传承,服饰、饮食等生活习惯基本汉化,使用语言基本都是普通话……直到2006年,邕宁区党委、政府决定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强市中的积极作用,开始对民间的文化艺术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组织编撰《邕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每年举行一届“邕宁区八音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等。在这一背景下,我院立项了南宁市课题“邕宁区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充分依托政府的资源优势,决定从娃娃开始,重拾我们壮民族的文化记忆,让幼儿在保育院的一日生活中耳濡目染,热爱并传承我们邕宁区的民间民俗文化。

我们认为,探索和创建一套可操作的适合幼儿的园本课程,把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自然地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当中,是我们这项研究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结合邕宁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推进思路,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紧紧依靠家长和社区,搜集到了大量的民间素材和课程资源。我们还深入邕宁区的那路村和新江中心小学,了解邕宁壮族八音文化的起源及嘹啰山歌的传承情况,得到了民间艺术家们手把手的指点和帮助。我们从了解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实践研究的方向;我们从反思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完善课程,努力建构可有机整合民间民俗文化和国家课程的五大领域园本课程。

我们综合使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各种研究方法,在幼儿园大、中、小班各设置了一个年段实验班(小一、中一、大一班,每班30人),按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将课题组的老师们分成了6个研究小组(其中的艺术领域分为音乐和美术2个研究小组),各研究小组分别承担一个园级子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本领域的课程实践研究。

我们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准备阶段(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实施阶段(2013年7月到2014年8月)和总结阶段(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3个阶段,如今已成功探索出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途径,初步形成了带有民俗文化特点的五大领域园本课程。

一、将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途径

我们认为,将民间民俗文化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能为园本课程的系列开发积累丰富的素材。本着《纲要》有关“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精神,我们选择了在生活和活动中渗透、在环境中熏陶以及家园共育三种途径,开发并完善我们的五大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

(一)在生活和活动中渗透

1.晨间活动。鉴于幼儿每天早上来园后的前20分钟比较沉闷,我们为幼儿和家长创编了踩高跷、抛绣球、抛接藤球、舞龙、春牛运输比赛等民间游戏活动,并通过家长学校先教会家长,再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使幼儿得以充分投入民间游戏活动中,精神焕发。

2.早操活动。早操是幼儿室外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结合民间体育和音乐游戏的活动内容,依据大、中、小班教育的阶段目标,创作、编排了许多具有民间民俗特点的早操活动。如:小班的早操以律动为主,我们用白话童谣《菊花团团转》作为律动伴奏;偶尔让老师带着幼儿做我们创编的民间体育游戏《鲤鱼与白鹤》等。中班的早操,我们让幼儿跳着我们自主编排的民间舞蹈《春牛舞》入场,然后做《蚂箉操》;在选择性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狮子、龙、春牛等道具让幼儿自主选择,然后自由组合进行舞狮、舞龙、舞春牛等活动。大班的早操,我们让幼儿手持我们改造过的“铜鼓”“绣球”等轻器械,或者踏着雄壮的壮族《铜鼓舞》音乐做“铜鼓操”,或者在优美的壮族《绣球舞》音乐伴奏下做《绣球操》。最后,各个年段的小朋友将一起听着我们根据邕宁八音创编的歌曲《幸福八音》,做着放松动作结束早操活动。以上早操活动,不仅突显了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而且能够达到锻炼孩子体质的目的,深受孩子的喜爱。

3.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功能室的作用,渗透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幼儿“生活馆”开展民族美食亲子烹调活动,有机融合了科学与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和家长亲历美食制作过程,品尝民族美食的味道,增长对民族美食的认知,增进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彩虹美食街”是我园创设的特色小吃一条街,主要融合了社会领域、认知领域、艺术领域、语言领域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幼儿在熟悉的当地物产超市和特色小吃店中,可以模拟买卖或亲手制作商品,在活动中发展交往、计算、语言交流和手工制作能力,同时积累知识经验;“民俗音乐室”里有大量民间乐器和水上婚礼、舞春牛、舞龙等音乐游戏活动的道具,幼儿可以在这里自发游戏、互动交流,沉浸在民族音乐的旋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游戏的表现力。

4.在膳食中融入邕宁特产,丰富幼儿对本地物产的认知。科学教研组与我院后勤部沟通,尝试在幼儿膳食中加入邕宁特产的食物。如在午餐中加入炒玉米、芋头饭、淮山汤、焖南瓜,在午点中准备特产水果火龙果、龙眼、香蕉、柑橘,早餐和晚点中加入五色糯米饭、芋头糕、榨粉、糍粑等。小中班生活老师的餐前介绍,可以让幼儿了解哪些食品是家乡的特产;大班、学前班则改由幼儿担任值日生介绍家乡特产,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本地特产的认知。

5.在各类游戏活动中渗透邕宁民俗元素。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将邕宁民俗元素渗透到幼儿的各类游戏中,不仅能丰富、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和理解民俗文化的意蕴。如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为幼儿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让幼儿在壮娃餐厅亲身体验“制作”玉米糖水和火龙果沙拉的过程。

(二)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的环境犹如一个放大的教育活动内容,我院在环境创设上突出邕宁民俗文化这条主线,旨在让幼儿在环境中浸润民俗文化的气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1.在院内创建体育区,提供大量自制的民间体育器械,为幼儿游戏提供材料。健康组发动教师、家长共同为幼儿添置活动器械献计献策、出料出力,一共制作了20多种300多件游戏器械,放在幼儿方便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在户外活动时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2.在院内创设科学活动区角,让幼儿了解家乡物产,感受自然之美。科学组注重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微环境,如科学园地、班级自然角、科学探索活动室等,将民俗文化孕育其中。如在开心农场种植百香果、芭蕉、粽子叶、火龙果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在班级自然角养殖蚕宝宝、小田螺等本地特色物种,在多功能室放置或张贴具有邕宁民俗内容的游戏材料或图片,在科学探究室的过道上张贴大幅榕树图片,等等。

3.把邕宁的民俗文化融入音乐、美术环境中,营造艺术教育氛围。音乐功能室是我院独特的艺术活动空间,音乐教研组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用图片、墙饰等展现《水上婚礼》《对山歌》《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邕宁民俗文化,购置了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民间乐器,自制了竹龙、纸龙、狮子、春牛、花婆的服饰头饰、木偶等民俗文化材料,便于幼儿在音乐中充分感受、自主表演,体验邕宁八音旋律和民间舞蹈的魅力。在艺术长廊,美术组的老师们制作了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等艺术作品,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知。难能可贵的是,美术组还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创设了适合艺术欣赏和创作的互动式艺术环境。

4.创设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我们将白话民谣与音乐活动有机整合,在每天清晨“小喇叭”时间播放白话童谣或儿歌《落雨大》《花婆粥》《团团转》等,让幼儿从入园那一刻起便能感受到民俗语言的韵味。

(三)家园共育

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邀请家长参与我院的节日庆祝活动。如中秋节时开展“环保花灯亲子制作大赛”,家长和孩子亲手制作花灯300多个在我院展出,极具壮乡民族特色;“爱家乡民俗亲子环保时装秀”,家长和孩子用各种废旧物和本地物产等制作柚子头饰、菜农亲子装、猎户装等260多套“时装”,亲子同台表演,其乐融融;“八音娃娃艺术节花车游行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舞龙,加深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壮家美食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做咸糕,分享火龙果、香瓜等家乡特产美食。

2.家委会组织各类亲子户外活动。各班家委会根据集体课的要求,负责组织家长开展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户外活动。如:带孩子到附近的江边,和孩子一起观赏和捡拾木棉花;走进社区,给大榕树照相;组织农家乐活动,到农村采摘火龙果或挖淮山;带幼儿实地参观五圣宫,参加蒲庙开圩花婆节庆典,体验龙抬头会客节;等等。

以上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对邕宁本地风土人情的了解。

二、初步形成五大领域的民俗文化园本课程

邕宁民间民俗文化既有花婆的传说、鲤鱼与白鹤的传说、崇尚青蛙的传说、壮乡八音、嘹啰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抢花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榨粉、淮山、火龙果等土特产,这些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收集到的原始素材基本都是成人化、大众化的内容,有些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或封建迷信色彩。为此,我们必须重新编制适合幼儿的课程方案。在个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发挥集体学习、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作用,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并即时创设“民俗资源课程库”,为后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创编的过程中,我们以自治区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定的《幼儿园适应性课程》为理论框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和甄别,然后以主题内容为基本单位,经过反复实践、改编、总结,最终完成了体现五大领域视角的《邕宁区民间民俗园本课程》,集合了故事、童谣、体育游戏、美术创作、民族歌舞、风土人情、特色物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内容。

(一)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对邕宁的土特产、动植物、周围环境感兴趣,乐意亲近大自然,了解动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求知欲和对科学的兴趣。

2.多方面感受邕宁壮族民间的艺术美,尝试用美术、音乐等方式表达对邕宁民间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3.了解邕宁壮族的特色节日、民俗风情,大胆参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欣赏邕宁民间白话歌谣和民间故事,感受邕宁民间文学作品的美,用语言表达对邕宁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5.练习跑、跳、钻、爬、躲闪等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团结合作意识,体验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分年段创设五大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

在五大领域的各个年龄段,我们分别设置了适合该年龄段的民间民俗课程内容,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渐进性。

小班:艺术领域有美术教学活动“拓印画——春牛”及音乐教学活动“用不同的音色学唱歌曲《大西瓜》”;健康领域有“鲤鱼与白鹤”“抢花炮”“春牛运粮”“蚂箉捉虫”等游戏活动;社会领域有品尝“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主题实践活动;科学领域有“认识火龙果”和“观察木棉花”;语言领域有“听故事《五象爱南宁》”等。

中班:艺术领域有美术教学活动“添画:花婆脸谱”“粘贴画:五色糯米饭”以及音乐教学活动“初步学唱歌曲《花婆送福》”;健康领域有“春牛学本领”“春牛运粮”和“抢花炮”等游戏活动;社会领域有“好吃的榨粉”和“好吃的粽子”主题实践活动;科学领域有“可爱的蚕宝宝”“认识甘蔗”和“了解牛”;语言领域有“故事《崇敬青蛙》”等。

大班:艺术领域有美术教学活动“手工制作:壮乡铜鼓”“综合活动:春牛”及音乐教学活动“打击乐:八音乐曲”“舞蹈:鲤鱼白鹤”“舞蹈:舞狮子”和“音乐游戏:团团转”;健康领域有“抢花炮”“抬轿子”和“抛绣球”等游戏活动;社会领域有“认识五圣宫”“我是狮王”和“热闹的花婆节”主题实践活动;科学领域有“科学实验《糖去哪儿了》”“认识淮山”和“观察本地特色树种榕树”;语言领域有“诗歌:落雨大”“白话童谣:花婆粥”和“白话童谣:团团转,菊花园”。

邕宁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是壮族的文化遗产。我院通过对邕宁区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具有本土民俗文化特色的五大领域园本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亲近生活、了解生活,进而了解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风俗民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起最初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春牛园本民俗文化
立春之日“打春牛”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春牛图(年画)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春日物语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