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毅鸿
2015年10月中旬,我们期盼已久的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美的课堂我做主——师徒结对教学大比拼”活动终于如期开始了。我虽不是参赛教师,但为了让自己的“徒弟”在活动中有最佳表现,我们对赛课内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痛并快乐着”。
原行为阶段:我们在文本间遨游
“美的课堂我做主——师徒结对教学大比拼”是两校共同开展的第一次校际联动教研活动。早在2014年9月底,我们就进入了备课阶段。我的任务是带和美分校青年教师姚颖和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团队参赛。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决定研备《咏华山》一课参加比赛。
和美分校一年级教师均为年轻教师,工作经验较浅、教学方法欠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领头羊”的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不仅耗时而且低效。于是,我把团队分为3个备课组,即资料收集组、整理教案组和课件制作组,各组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研备的第一阶段是曲折困难的。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课出现了不少问题:识字、写字教学平均使力,教学内容过于饱满、杂乱,未能体现低年级识字教学重点及课文体裁特点。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共识: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解读教材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定位,也就是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便把这一阶段研讨的侧重点放在了确定教学目标上。反复研究文本之后,我们发现:《咏华山》属新型课文——“文包诗”,重点在于识字、朗诵、理解和感受华山的壮丽。所以,我们重新设定了学习目标:一是采用多种识字法进行随文识字,在扎实抓好字词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意;二是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一次次试教、一次次研读教材。那段时间里,我们在字词里碰撞、在篇章间遨游,享受着这场思想的盛宴。
新设计阶段:删繁就简的再设计
找准了教学突破点,宽广的教学思路也就打开了,而这也意味着新一轮挑战即将到来。
经过一番调整后,我们开始了新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依旧反复试教,反复对教学环节作优化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均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疏密有致,教学环节清晰有序。执教者姚颖老师能抓住《咏华山》的关键词“艰难”统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艰难”的意思,体会诗句含义,感受华山的高。
然而,这并没有让我们得意忘形。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再一次审视这节课并提出了困惑:识字与阅读教学怎样有机结合?新型课文“文包诗”教学特点是什么?新问题转变成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又再次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中,共商进一步改进教学的策略。最终,我们确定了新的思路:抓住两条主线进行教学,一是抓“艰难”一词进行随文识字,并贯穿教学始终;二是抓“诗文对照”,创设情境,诗文联系,借文悟诗。
再设计是对之前种种设想的否定和重构,也是我们不断深入交流、集思广益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师傅”的我,还是我的“徒弟”甚至是整个团队,都感受到了集体教研带来的刺激与快乐。
新行为阶段:千锤万磨出精品
《咏华山》的教学设计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被推翻后重构,重构后又推翻,整节课越磨越精,大家对文本的研读也越来越深入。之后,我们开始了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此阶段已是整个研备过程的尾声,年轻的姚颖老师即将踏进“角逐场”,因此我们把研课重心放在了课堂实效的探讨和课堂亮点的提升上。我们努力去探索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规律和“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使参赛课的内涵更加丰富。
不仅是我们团队,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里,老师们或细细聆听,或仔细记录,总想发现自己团队参赛课的更多不足;办公室里,老师们时而静思,时而激辩,深入讨论着如何改进课堂,总想着将参赛课做得更好。
在我们集团的网络教研论坛中,老师们的一篇篇教学反思、听课后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集团的博客更是搭起了老师们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研讨活动格外热闹、知性。这是在集团化之前从未有过的。
10月中旬,赛课终于“开战”了,姚颖老师不负众望地获得了一等奖,我们团队也获得了优秀备课组称号。赛课之后,姚颖老师找到我,激动地对我说:“乔老师,要不是你和团队老师们的付出,我就没有这个成绩了。”
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经过此次比赛,我不禁想:如果没有集团这个平台,我们又怎么会有这么广泛的研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研磨”,“研磨”又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在智慧共享的过程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也磨出我又一次的成长!
我想这也就是我市全力推开集团化办学的原因之一吧?!
总而言之,集团化办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思想,每天都能碰到新问题、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