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粉丝电影”

2016-01-13 15:29桑琪
雪莲 2015年30期
关键词:优势

桑琪

[摘要]从《小时代》到《后会无期》的票房奇迹,让“粉丝电影”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与之而来的是对于“粉丝电影”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从“粉丝电影”出发,试图寻找出“粉丝电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让粉丝更好地为电影的票房服务。

[关键词]粉丝电影;优势;存在的问题

2013年,电影《小时代》以接近5亿的票房收入完美收官,紧接着,《小时代2:青木时代》《小时代3:刺金时代》《小时代4:灵魂尽头》在两年间相继上映,最终小时代系列电影总票房高达24亿,创造了系列电影票房的奇迹。一时间,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就是“粉丝电影”。

一、关于“粉丝电影”

关于“粉丝电影”,至今仍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主打粉丝群体,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

以上给出的界定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媒体在报道期间出于方便,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归根溯源,“粉丝”一词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从英文单词“Fans”直译而来,专指那些对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极端投入的迷狂者。而粉丝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大量甚至过量地关注那些吸引他们的事物,并对他们所关注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国外,很多女性是奢侈品牌的粉丝,一旦奢侈品牌推出新的产品,这些女性就会失去理性,立即购买。

“粉丝电影”与这些商品有着共同之处,从本质上说,“粉丝电影”的消费者,也就是对某位作者、演员、导演有着狂热关注的人,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自己所崇拜的个体“人”,而非电影本身。

当“粉丝电影”出现后,不少学者以及影评人都是以批判的视角对“粉丝电影”进行分析,认为“粉丝电影”会阻碍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其中不免有些过于偏激。一种现象的流行,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个信息爆炸,资讯高速发达的时代,为了能在繁多的信息环境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眼球,赚取更多的票房,不少电影投资方直觉地选择当红明星,目的是为了赢得明星背后的粉丝,这是符合电影产业发展规律的,一味地否定只会阻碍电影产业的发展。

想要深入了解一种现象,一件事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析这种现象的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将其优势发扬光大,将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事物更好更长期的发展。本文就将从以上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试图让“粉丝电影”更好地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服务。

二、“粉丝电影”的优势

中国电影当前所走的道路是追求票房,虽然有时过于盲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电影的基本属性——商业属性的。就这点而言,“粉丝电影”自身就具备一些优势,并且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说还是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一)受众定位准确

所谓影片定位,就是指“设计、传播影片的内容与形象,使其能够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独特的位置的过程。”在影片的定位过程中,基于目标受众的定位是电影宣传方利用。作为“粉丝电影”,影片从拍摄初期就已经将目标受众群体定位在粉丝上,也就有固定的受众群体,这也是“粉丝电影”最大的竞争优势。

(二)制作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低。

一般来说,“粉丝电影”的制作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属于中小成本电影的范畴。相比动则几个亿的大制作影片,“粉丝电影”的风险较低。对于当前中国电影来说,电影产业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大批年轻导演正在崛起,而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自身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粉丝电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票房能够得到保证

“粉丝”与一般受众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自己所喜爱演员或者导演的狂热和痴迷状态。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来看,粉丝一族无疑是电影最为忠诚的捍卫者,“粉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粉丝”本身是群体性行为。

一般来说,粉丝都会自发形成一个团体,也就是“粉丝群”的概念,从这个概念中也可以表达出粉丝其实只有通过群体或者社群这样的组织方式才会发挥出其最大的影响力,以及相互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一个群体的力量却是无限大的。所以电影一经上映,粉丝们就会自发组织购买电影票去影院观看自己喜爱明星的电影,也就保证了电影的票房。

比如由韩庚主演的电影《大武生》首映当天,全国很多城市的院线门口,都摆着粉丝自发送上的花篮,看起来像一场庆祝活动。与此同时,粉丝聚集在微博上疯狂刷屏,仅仅一个小时,《大武生》首映就进入了微博“1小时话题榜”,紧接着,相关话题搜索达到两千万条以上,粉丝力量十分强大。

三、“粉丝电影”存在的问题

“粉丝电影”自身具备很多的特点,但是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粉丝电影”也不例外。受投资资金、创意等因素局限,“粉丝电影”主要依靠偶像明星的个人号召力。所以制片方往往把影片的重点也放在明星上。但电影不是仅仅靠几个明星就能够成功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影片质量过低

在很多电影高票房的背后,电影质量的粗制滥造却成为不少“粉丝电影”的硬伤,很多制片方把重心都放在了影片粉丝的营销上,却忽视了影片的质量。比如电影《大武生》,虽然题材新颖、京剧打斗画面华丽,但在情节表现方面却过分拖沓、缓慢,剧中偶像明星们的演技也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更多依靠于人物造型的包装吸引观众。还有郭敬明指导《小时代》系列电影虽然最终取得了24亿多的票房,但是影片内容华而不实,纯粹靠华丽的包装堆积,使不少观众在看过第一部、第二部之后,就不再去看第三部和第四部了,所以只重视明星本身的个人魅力,而忽视剧本,缺乏有影响力的导演参与拍摄,片面的追求高票房高收益,影片的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这非但不能促进电影的发展,反而伤害了电影本身,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品质与形象。

(二)明星过度消费

自从好莱坞大制片厂建成之后,明星制度风靡全球。原本仅仅只是作为职业的演员被披上了明星的光环,“粉丝”圈便逐渐形成。一部电影的成功和剧本、导演、制作团队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好电影加人气明星才有可能是锦上添花,造就双赢的局面。对偶像明星而言,太多出演“粉丝电影”甚至会变成一种负担。受影片质量的限制,他们非但没能够能到演技上的提升,最后只可能是自断前程。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2014年红极一时的韩国明星金秀贤。因为一部偶像剧一夜之间爆红的他,在2014年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拿到约35个代言,代言内容涵盖了饮料、巧克力、服装、鞋子、蛋糕、矿泉水、数码产品等各个品牌,广告牌无孔不入地横扫各个公共场所。有媒体就统计称,金秀贤通过广告已经吸金近亿元。但是于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浮现出水面,有网友甚至吐槽,开始审美疲劳。同理,作为电影明星,如果他们的过度消费自己,最终就会使自己成为“票房毒药”。

娱乐圈是一个新陈代谢很快、后浪推前浪的圈子,而“粉丝”这一团体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爆红的明星被过度的消费,偶像价值被不合理的利用,反而只会加速其人气的衰竭,最终被新人所替代。

(三)票房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电影的生产商来说,如果以为拥有“粉丝”就等于拥有票房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票房是电影是否成功最直观的体现,电影的上映都承受着拉动票房的压力。电影需要偶像的根本原因是电影需要票房,偶像带来粉丝,粉丝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偶像催生票房。但是有偶像明星的电影就果真有高票房吗?成功的例子固然不少,失败的案例却更甚前者。比如由杨幂、郑开元、江疏影主演的《恋爱中的城市》票房就可以称得上比较惨淡。大悲或大喜都没能反应“粉丝电影”在票房方面最真实的状况。其实,在“粉丝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大多数影片在票房上的表现却是平平,勉强做到收回成本。

四、结语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最能够吸引观众的部分也是影片的叙事、影片的特技效果。一味追求渲染明星效应,只会缩短影片的寿命,更有可能让明星最终导致丢掉原有的粉丝。“粉丝电影”的确能够给电影带来一些票房,但是一味地把所有的重心全部放在粉丝营销上,最终之后适得其反。倒不如在影片质量上多下功夫,或者从其他角度进行营销。比如近期上映的电影《夏洛特烦恼》,虽然影片中没有当红的明星,却因为影片内容题材比较“接地气”,最终获得了十分高的票房成绩,原本并非影片的粉丝,最后也变成影片的粉丝。

根据资料显示,电影《小时代》“粉丝”平均年龄为20.3,这些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追求时尚潮流,性格并不稳定,变化性较强。很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明星,就会转而放弃之前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所以如何保住原有的粉丝,并将潜在的粉丝变成固定的粉丝,这是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要去努力的方向,而生产出高品质的影片,才是通往这个方向唯一的道路。

猜你喜欢
优势
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脱贫
创新发挥侨务优势 拓展海外统战工作
矮的优势
老父亲的优势
画与话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