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文言文晦涩面纱与之亲密接触

2016-01-13 12:06陈荣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鲜活翻译方法农村中学

陈荣玲

摘 要:本文浅谈了农村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尴尬,老师们在教授文言文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教学课堂出现“少、慢、差、费”的负面效应,笔者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简单介绍了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并对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事实上教学核心仍离不开学生的“多阅读”“多思考”“多讨论”等因素,说得明确一点,就是逼迫学生在课堂上“鲜活”起来。

关键词: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晦涩;鲜活;翻译方法;揭开面纱;亲密接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27-01

2016年的重庆将不再单独命制高考题,而是和另外的二十四个兄弟省市一起加入到全国卷的考试行列中。可不管什么卷始终摆脱不了文言文这个“重头戏”,而文言文翻译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却是个心病。其实,文言文翻译的教学也并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启发,从而身体力行地揭开它身上那层晦涩的面纱,和学生来个亲密接触。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循规蹈矩的,它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这在文言文翻译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可这样的讲解在学生听来就犹如耳畔那烦不胜烦的嗡嗡直叫的苍蝇蚊子,因此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无论老师在上面讲得多么的天花乱坠,学生依旧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可叹我们这些“语文传教士”辛苦了一堂课的“成果”却在学生们的木然与呵欠中灰飞烟灭。固然,我们老师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面对满屋子无动于衷的书生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风吹过水面尚且会泛起波澜,为什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却在学生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呢?

试问一个成年的人,有谁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天八节课坐在教室里静听讲授呢?何况还是些活泼好动、幼稚与理智并存的少年儿童们。所以,我们应该本着课改的精神,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原来的单调又单向的学习方式肯定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学生只是“学会”,却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一旦他们脱离了老师这根拐杖势必寸步难行。如今的时代,已告别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要想与时俱进,不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突破学习的瓶颈,来个质的飞跃呢?

作为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教育一线的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首先,千讲万讲,不如学生一“读”。这个读不是单调的读,而是让学生变着法的读,因为长期一味地诵读最终会让“读”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由于上课做这个工作有点耽搁课时,所以我就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进行。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字音订正好,然后选定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它读得不对的地方,大家一起矫正过后再来齐读,然后男女生pk读,下次早读时可以再让学生分组读,甚至有的还可以分角色读,总之,最终要达到让学生们熟读课文的目的。

其次,由早读回到课堂教学,这时的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去疏通课文,如遇到不能翻译的地方就用铅笔做好记号,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并由小组一同学把最终留下的问题分条形成书面文字,最后集齐所有小组的问题,大家相互解决这些问题,剩下还没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由老师来完成“点石成金”的最后一步。此外,老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最积极小组或最有效率小组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小组也要惩戒一下。批评与奖励并存的机制才能杜绝怠工,刺激上进。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最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不仅避免了“自己满堂唾沫飞,学生集体梦周公”的尴尬,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其实说句大实话,要问课堂要质量,真正还是要让学生“鲜活”起来。

接下来,就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解决了难题,搞清楚了重点。于是我从文中提取出一些重要句子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翻译,检验本次学习成果。在学生翻译之前,老师趁势引入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翻译时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1、保留法。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谥号等),直接落下来,毋需翻译。例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一句,我就让学生首先给那些不需要翻译的专名打上下划线。

2、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是在句中起着某种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时我们就要删掉它。比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其中的结构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都没有意义,所以就果断删掉它,但仍要注意翻译后的句子保留原来的语气,必要时也可在句末加上一些表语气的词(了、呢、吗、呀等等)。

3、加字法。文言文比现代汉语更精简、更凝练,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晦涩。在现代汉语里使用的双音节词到了古汉语中基本上就变成单音节词了,故而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时就要有这样一种自觉。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根据文意,这里的秦(秦国)、晋(晋国)、围(围攻)、郑(郑国)、知(知道)、亡(灭亡),全都按照双音节的方式去添加。只有“既”字,我们还要掌握它的基本义项,才能有的放矢。

4、补充法。文言文始终走的是简约治文的路子,除了惯用单音节词外,还喜欢动不动就省略。其实,你只需要把句子放进具体语境中去琢磨,自然会豁然开朗。如“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一句,推敲下来,会发现“之”后面少个介词“用”,文言文用“以”字表达。

最后,我们就把整个句子连缀起来,该调整词语的调整词语,该调换顺序的调换顺序,最终让句子朝着“雅”的标准靠近。不过,要在文言文翻译时一马平川,学生还需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古文化常识(像“下车”“视事”“乞骸骨”分别指上任、就职、告老辞官还乡),倘若缺乏对这些的了解,翻译时难免吃亏上当

以上就是我关于文言文翻译的一点心得,其实,不管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你一定明白一个要点:知识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不是让知识僵化学生,而是让知识在学生身上焕发生机。由此,不管文言文头上那层晦涩的面纱捂得多么严实,我们都有能力把它揭开,与之亲密接触!

猜你喜欢
鲜活翻译方法农村中学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