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冀中音乐会”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1-13 20:44李佳宋文静
雪莲 2015年3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佳 宋文静

[摘要]“冀中音乐会”是我国京、津、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职业民间吹打乐组织。它的传承发展经过专业的艺术革新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冀中音乐会”可以以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颖的表现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仅能促进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发展当地民俗旅游并利于政府形象的宣传。

[关键词]南高洛村;“冀中音乐会”;传承;发展

一、冀中音乐会

“冀中音乐会”是我国京、津、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职业民间吹打乐组织,主要分布在北京通州、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涞水、香河、高阳、易县等数十县市的村镇中。据学者们所知,宣讲宝卷保存最完整、乐曲曲牌保留曲目最多的是河北南高洛村的“冀中音乐会”,又叫南高洛鼓乐。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追根溯源,从传统艺术文化与传统农耕社会的依附关系本身入手找寻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以河北南高洛村“冀中音乐会”为例):

(一)生存土壤缺失

河北南高洛村“冀中音乐会”组织依附于传统的春节祈福、神灵朝拜活动,“音乐会”作为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工业、教育,人们从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变得理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与传统的朝拜活动相悖,相关组织活动逐渐减少,除了每年少数几次的传统活动外,很少有人再去做相关的朝拜活动,而依附于此种活动的“音乐会”生存环境亦面临巨大的考验。

(二)传承人危机

南高洛村“冀中音乐会”鼓乐合奏传承人仅剩下21名会员,且有近一半会员外出打工,很少参与组织活动,新发展的会员仅有七人并且都是在家务农妇女,在发展条件、发展周期上均处于劣势。

(三)更新融合能力缺乏

冀中音乐会的传承者是民间艺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音乐理论知识及演奏技巧等相关专业学习,大多只能用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使得传统鼓乐合奏很难以活态、完整、听觉视觉相结合的综合性舞台形式呈现,听众难以产生共鸣,制约其推广。

(四)自我造血发展能力缺失

目前对于河北地区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多采用录制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静态保存,部分学者提出要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对古村落文化及其存在环境不加任何干预,这种单纯得怀旧复古既忽视了古村落文化艺术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载体,又忽视了艺术发展需要经济基础支撑,使得传统艺术缺乏同旅游等产业化开发的联系封闭了原生态艺术实现自我造血、自主传承之路。

三、方案和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急需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和措施(以南高洛村“冀中音乐会”为例):

1.在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规划上,以政府为主导,借助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对南高洛村的冀中音乐会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性系统采风和调查,摸清艺术资源的保存现状、承载主体、代表人物和作品,建立相应的影音、传承人和流派渊源数据库。

2.从打造“冀中音乐会”精品上,宣传典型乐曲和传承人,结合专业机构在保留期原生态核心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培训,对演奏技巧和乐曲旋律进行改编更新,打造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精品曲目和代言人,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

3.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上,借鉴山西、陕西、云南等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探索“冀中音乐会”与民俗旅游结合之路,通过古村落文化与民俗表演相结合,还原传统鼓乐合奏的依存土壤;根据其表现的不同内容和历史背景,推出不同主题下的民俗活动,将“听器乐、庆节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环节进行打造。

4.从新农村建设上,充分发挥艺术寓教于乐的优势,通过把党的富民政策新时代新事物的变化等改编进“冀中音乐会”作品中,从而在实现艺术自我更新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宣传的主要作用。

“冀中音乐会”虽然依附于传统的农耕畜牧生活,生存基础在于原生态的生产生活中,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

“冀中音乐会”会以其全新的面貌和惊人的姿态继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