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知识型经济和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都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也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建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网络与课堂混合型教学模式,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实现应用型中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 应用型人才 混合教学模式 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学校建设中最基础的重要内容,不仅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改革能否深入进行,更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优劣,直接依赖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视野的开拓,通常是由课程这一主要途径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迹,并由此激活个人的兴趣,生发出“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体系的改革,鲜明地显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何谓“应用型”人才?对其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各有看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各有不同的理解。比较认同的看法:应用型人才就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或者社会效益。换言之,高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面向实际,掌握一定理论,具有多面适应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成果转化,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应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与简单拼凑的状况。任何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每一堂课、每一次亲手操刀等教学环节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一、课程教学目标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从2002年开始,该校就确立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应地,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那就是“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本科学和艺术素养,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够拥有较强商务岗位适应、迁移、跃升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讲,就是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具有商法背景和“听说读写”四个专业基本功的特色人才,包括三方面特色: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实际动手能力,即写作能力;三是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挂钩。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的学习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历来都很受重视。同时,《古代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的学习为核心的,学习的都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经典精华的文学作品,学好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修养以及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所以,一定要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文人才,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在课程建设当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服从并且服务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此,《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在重视古代文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古代文学专业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
确立了教学目标,下一步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以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一直以来都存在许多矛盾: 教学内容多而课堂时间少,文学作品多而学生阅读量少,学生疑问多而师生交流机会少, 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自主学习能力弱,教学质量提不上去,教学目标很难实现等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发达的今天,必须建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网络与课堂混合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平台组织学生网络学习,建成学生课下文本阅读与课堂文本讲解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切实解决种种矛盾,激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课程的课前导学、课堂助学、课后促学,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建成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多种考核评价模式,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质量。
二、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改革是从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系统改革。在教学计划方面,把基于毕博平台的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作为重点来主抓,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资源和内容方面,补充完善更适宜于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把原来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变为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和发挥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两个方面的优势互补作用;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把学生网络参与的程度和网络学习的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中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下面分别论之:
(一)、教学方法
建设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课程混合型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利用BB平台建成《中国古代文学史》网络辅助课程,然后组织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课堂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文学史知识;
2、情境再现法: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或者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等向学生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或者故事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作品;
3、组织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里的讨论包括课堂讨论以及延伸到BB平台上的网络讨论;
4、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网络资源,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讲作品的任务,让学生提前网络自学,查阅资料,做好课件,再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建议;
6、网络自主学习法: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留思考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二)、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要体现和发挥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两个方面的优势互补作用。
1、教学准备阶段:把所有的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资料以及相关的拓展资源全部上传到BB平台,然后可以建成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练习题库、文献典籍、媒体素材、Web链接和温馨互动(讨论板)等在内的资源系统。
2、教学实施过程:
(1)、开学第一次课,向学生介绍BB平台的使用方法,课程的教学计划、网络学习的考核办法等,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网络学习当中;在拿到学生的点名册之后,第一时间给学生注册进去,便于学生登录课程开始学习;
(2)、根据教学进度,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预习BB平台上的相关的教案、课件、文献典籍、影音资料等相关内容;并公布网络自学的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到答案,留待课上讨论;
(3)、在班里开展学生讲作品活动,每次课安排2位学生提前通过自学,做好准备,利用课前10分钟给大家带来1篇文学作品,讲解分析鉴赏,与同学们分享,等于大家都一起学了这篇作品,讲完后,老师要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品阅读量,可以让全班同学形成你追我赶,看谁讲得好的竞争意识。注意要求学生带来的作品要与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相关并形成有效的补充。
(4)、课堂授课时,用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网络预习的效果,并通过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对思考题的思考总结情况,促进课堂学习的成效;
(5)、对于课上没时间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登录BB上的讨论板,继续深入讨论,或者分享学习中的感想与收获,或者提出不解与疑问,老师给以答疑解难。另外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讨论板上发起有价值的研究性话题,供大家交流互动,把问题引向深入。
(6)、老师在BB平台的通知公告栏里发布作业(每章都要有作业),学生上传作业至BB平台,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跟帖参与评阅,提出修改意见。
(7)、学生通过BB平台上的练习题库和样卷进行课后和考前的复习、还可自查自测,检验学习的效果。
(三)、学习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考核学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个方面的绩效。课堂学习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的质量来考核。对于网络学习的评价则有以下三种方式:
1、网络自评:学生根据BB平台上的题库和试题样卷进行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网络互评: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展示平台,学生讨论板上的跟帖和提交的作业,都是公开的,到底各自的专业水平怎样,同学们看过之后,心中自然有数,彼此可以有一个互评的平台;
3、教师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浏览情况、网上的讨论跟帖以及网上提交的作业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网络与课堂混合型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课程的课前导学、课堂助学、课后促学,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每节课前10分钟的讲作品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课前网络自学和课上参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和讨论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课程每章都会布置并上传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复合型的应用性中文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