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2016-01-11 04:28田雪芹
高教探索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核心课程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者简介:田雪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助教,硕士。(银川/750001)

摘要:本文对博克出任哈佛校长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国际和国内事态与环境对哈佛通识教育改革的影响、核心课程诞生的背景和当代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进行了研究。博克上任后,把重建本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二战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由于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二战后美国的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界开始检讨大学的教育问题,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法统统都需要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就诞生了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影响深远的核心课程,这也是博克这次改革的最大成果。同时,这次改革也凸显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目的旨在寻找人的完整性。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不管是基于社会因素还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关注,它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它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启迪了人性的价值,弘扬了民主精神,为哈佛大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

关键词:博克;通识教育改革;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

一、博克出任哈佛校长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反叛时期。此时普西(Pusey)任哈佛校长(1953—1971年)。普西天资聪明过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曾坚决维护学术自由和大学尊严。1969年4月,因学生占据校舍办公大楼,他召集警察驱除和逮捕闹事学生,这个事件基本上结束了普西哈佛校长的生涯。当时担任法学院院长的德里克· 博克(Derek Bok)曾和其他院长一道反对普西召集警察介入学生动乱事件,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他富有亲和力,善于谈判、仲裁、调停。1971年他成功地处理了法学院学生霸占校园事件。博克是个个性灵活、反应灵敏、处理问题很具弹性的人。他以务实、低调的作风和亲民、开放的工作风格而赢得了大众的肯定。在普西于1970年提出辞职后,博克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哈佛校长的候选人。1971年1月经校董会研究决定,任命博克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25位校长。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50年代的苏联卫星发射,60年代的校园反叛,这些事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克在这个时候出任哈佛校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中。他上任之后,把重建本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二战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由于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二战后美国的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随后专门论述),导致了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开始检讨大学的教育问题,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法统统都需要反思。

二、核心课程的诞生

1973年,博克聘任哈佛文理学院的院长亨利·罗索斯基(Henry Rosovsky)主持哈佛的通识教育改革。1974年10月,罗索夫斯基发表了《关于大学学科教育问题致全院教师的信》。在信中他评述了哈佛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的缺失和面临的问题,恳请全院教师献计献策,制定有关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和方法。1975年5月,他邀请教授、学生组成七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核心课程、教学改进措施、学生辅导、大学生活、入学政策、教育资源分配、学生的构成状况等七项主题。通过广泛讨论,决定优先改进事项。在讨论中他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不要纠缠和拘泥于空洞的和抽象的理论层面的问题,如本科生的教育目的究竟是博雅好还是专业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定论,讨论起来费时费力。他们的目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方案。当然,他们并不是否定理论的指导意义,而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制定出务实的、可操作的方案。罗索夫斯基领导的这个工作小组的工作作风和取得的成绩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负责共同基础课程研究。1976年初,威尔逊提出了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该方案针对具体目标提出了一套非主修课程。报告主张设计一套核心课程供学生学习。经过两年多的讨论、研究和修改,1978年4月由罗索斯基主持提出了《核心课程报告书》(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把哈佛通识课程开课的领域分为五大类:(1)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2)科学与数学(Science and Mathematics);(3)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4)社会与哲学分析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An-analysis);(5)外国语文和文化(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1]经过激烈的讨论,以182∶62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核心课程方案,并于1979年起,用四年时间实施实验方案。198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2]

核心课程经过教学反映和多方研讨,1985年明确将课程领域分为六大类:(1)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2)科学(Science);(3)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 );(4)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5)道德思考(Moral Reasoning);(6)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六个领域课程共有十门课程:一门外国文化、二门历史研究、三门文学与艺术、一门道德思考、二门科学、一门社会分析。[3]

哈佛《1994—1995学生手册》规定:每个哈佛本科生至少要完成32门课程,拿到128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16门是专业领域,8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修的科目。其余8~10门的通识课程必须从哈佛的核心课程中选修,而且要从以下的六个领域中的每个领域至少选一门,即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0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基本框架未做太大的改动,主要包括以上六类课程。但是,每类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却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更新。

·比较教育·博克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第一类是外国文化,它所涉猎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包括欧洲、拉美、中东、东亚的文化。为什么哈佛会让学生选修这些课程呢?因为随着全球化和咨询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世界顶级大学来说,无视其他时空的文明和文化显然是不明智的。二战前的美国可以无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文明和文化的存在,只关注欧洲,认为自己的体制是最好的,别人只有向她学习的份儿。但是今天一切已经改变了,美国认识到不管自己多么的强大,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9·11之后,不得不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文化。美国的生产、外贸、人口都在缩减,并不是美国停滞了,而是其他国家发展太快了。正如美国政界的一位有识之士所言:除非注意到广大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萎缩,一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在新的世纪中不应该因为地方主义情绪,而忽视其它地区的文化。大学作为传承文化的中心自然会考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类是历史学,分A、B两类。A类:重点介绍现代世界中全球性或者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发展状况及其渊源,包括当代各国不平等的历史背景、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有关世界若干重大问题的重要历史知识。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不平等的历史根源”课,用各种史料说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和不平等的历史根源及现在面临的问题。B类:侧重一些重大事件的细节介绍,如:十字东征军时期,查理曼与中世纪文明的诞生,新教徒改革运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法国革命:原因、过程和结果,美国内战,达尔文进化论等科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事物的复杂性思维的方式。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错综复杂的成因,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对一些重大的事件进行深入地思考,认识到历史的演进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线性思维和教条化思维模式。这些学科基本上是跨学科的,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这些课程不管是对学生灵感的激发,还是对智力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非常有效。

第三类是文学与艺术,分A(文学)、B(美术和音乐)、C(文化)三类。文学艺术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类对世界生活经验的艺文性表达。文学艺术课程的研读是要探讨各种文艺型式——譬如小说、诗歌、交响乐——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获得个人才华并与文艺传统之间交互作用。该领域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欣赏。

A类:主要是通过欣赏大量的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智力水平。该类课程提供学生一系列的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的研习,如文学的功能、分类、传统,以及作品的作者、作品的背景。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经典小说、诗歌、戏剧、民间文学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造诣和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B类:主要包括视觉艺术、音乐风格、经典作品等方面的介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和鉴赏能力。如“1950年以来的作曲”课,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及它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成就,不仅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而且可以欣赏到经典的高雅音乐,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

C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的特定时期一些影响深远的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启迪。如“希腊文明里的英雄的概念”课,就介绍了希腊历史上的英雄主义对其文学、艺术和祭祀的影响等。

第四类是道德推理(伦理)(Moral Reasoning),包括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伦理学与国际关系,伦理问题,孔子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是允许的”:有神论与道德推理,政治、道德与法律上的公共与私有,道德完美主义等科目。面对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核心课程中道德思考的教学并不是教导或宣扬某一种道德或哲学,而在于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的而且经常出现的有关价值和抉择的问题与许多宗教和哲学上的道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无法仅诉诸于情绪,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宽容。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对于正义、责任、公民权责、忠诚、勇敢和个人职责等问题,可以作深入的、分析的理性思考与反省,这种教学是要探讨个人的、人群的、国家的和国际间的道德与公正。有两个典型的科目:“正义”批判性地讨论古典的和现代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弥勒、以及道德哲学家John Rawls),同时讨论这些学理在现今的实际应用;“耶稣和道德生活”探讨重点在于暴力与非暴力、财富与贫穷,以及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的关系。

这类课程在于传递一种永恒的价值和拓宽学生对高尚生活的理解,正确地认识公正、正义、公民、忠诚、勇气、责任等观念的真正内涵,这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道德抉择时能趋善避恶。该类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对西方价值观的一种传递,也包含了一些非西方的思想如孔子的思想。该类课的目的不是在于全面地介绍哲学、法学、理论学和宗教的所有原则,而是引导学生认识那些与个人进行道德与行为选择有关的内容,去阐明一些不当的行为和缺失的道德原则对人类命运造成的威胁,揭示人权、正义、道德责任感的真正内涵。

第五类是自然科学,包括动力学与能量、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天文学展望等科目。今天的世界,科技几乎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人如果对科学的方法和原理没有一些了解,不算是真正受过广博教育的人。各种学理的发现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反思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福祉和灾难并存,这一切复杂的社会问题都值得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去关注和深思。了解这些对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是相当的重要,因为可以通过投票来阻止和欢迎这些科技进入人们的视野。

该类课程介绍有关理论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以及如何发现这些理论的。其基本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对科技有个正确的态度。

第六类是社会分析,包括经济学原理,关于人本质的概念,文化、疾病、医疗:社会医学的跨文化比较,宗教与现代,文化革命与世俗主义,中国家庭、婚姻与亲属关系——一个世纪的变化等科目。18世纪晚期经济学领域开始运用社会分析的方法,今天社会分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旨在探讨人类的行为。这一领域核心课程之所以称为社会分析,就是要显示其特性,是要让学生具备历史文献分析的能力,掌握数量统计的方法,以探知现代社会的问题。如“经济学原理”,其学理是相当正规的,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当成熟严谨。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从而增强对现代人类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三、当代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在分享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的主体性失落、人被物化等问题。教育在呼唤失去的“人”。哈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培养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和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目的,其核心课程的目的也旨在寻找人的完整性。因此,罗索斯基提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时,提出了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4]

(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学生得到学士学位时,必须能进行精确、中肯、有力的表达。换言之,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和社会人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能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数学和实验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数量统计的方法以探知现代社会的问题;了解以往重要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了解人类主要宗教和哲学上的概念。

(3)一个有教养的美国人,在本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不应该有地方的褊狭性,而忽视其它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我们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其它地区和历史上其它时期的文化和力量。也许很少人能拥有如此广博的世界观点,但笔者认为一个人有无受过教育,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生活经验是否能用广阔的视野来省察。

(4)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几个世纪以来变化很少,但每代人面临道德伦理问题时,都会碰到两难抉择的困扰。因此受过教育的人,要能做出智慧的判断,从事道德的抉择。

(5)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程度。用美国大学院校的术语而言,称之为“主修或集中研习 ”。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罗索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上)[J].通识教育季刊,民国83年3月第一期:53-63.

[2]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104.

[3]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64-73.

[4]Rosovsky, Henry. The University - 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1990:105-107.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核心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机械设计”核心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中职土建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
转型背景下健康评估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美国核心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评价的困惑及启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关于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