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所体现人性的悲哀

2016-01-11 14:26李少华
雪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唯美主义巴黎圣母院雨果

李少华

【摘要】“丑就在美的旁边”“美与恶并存”是对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浪漫主义美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其“唯美”精神倾向在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法比和爱斯梅哈尔达还是克罗德和爱斯梅哈尔达都是对人性本质的阐述,在立项对比间渗透人性的悲哀,在不可抗拒的关感中,《巴黎圣母院》的唯美品质也得到了完整体现。本文针对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所体现的人性悲哀展开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人性悲哀;唯美主义

通过对三组二象对立项关系的描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美的不可抗拒及至高无上精神内涵进行了阐述。源于本能对于外在美的一种爱慕,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之间的悲剧爱情显得荒诞而低级,美与丑的抗斥是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之间爱情的描述,在生命和死亡面前加西莫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展露无遗,而爱斯梅哈尔达和克罗德之间的爱情则是人性缺陷与占有之间的较量,以此期望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状态,这其中尽管克罗德获得了人性重塑的契机,然而却最终逃脱不了毁灭的宿命。不难看出,人性的悲哀贯穿于《巴黎圣母院》始终,这与雨果的唯美精神倾向显然有着直接联系。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人性悲哀

作为一种臆想,自然状态与人类本性状态的结合是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对唯美精神倾向的畅想,这其中将人类活动的原始状态与淳朴的尼德兰图画相等同。在人们的迫切心理导向下,一些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比如爱斯梅哈尔达就出现在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当中。

在对爱斯梅哈尔达进行形象塑造时,雨果倾注了个人对于完美人性的全部思考,这也与当时人们的自然状态相吻合。无论是外貌还是灵魂,爱斯梅哈尔达都显得格外美好,不存在一丝被世俗污染的痕迹,是自然人的集中呈现。完美的容貌、清纯的灵魂,对于各种邪恶和欺骗她浑然无知,见到挟持过她的加西莫多受到烈日的曝晒,她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对待爱情时她忠贞不渝,以坚贞的心将人性感化,面对克罗德的利诱不为之所动,这足以证明爱斯梅哈尔达的善良和纯洁。作为完美的化身,爱斯梅哈尔达是以女人的姿态出现的天然人性之花,实则她更像是雨果臆想出来的优美幻觉,同时这也注定了结尾人性的悲哀。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是由于爱斯梅哈尔达是我们失去童年的一种代表,同时也是对臆想中纯洁天真自然状态的一种刻画,她寄托人们理想状态的同时也通过审美教育和文化教养突出了这层喜爱中的另外一层含义,则是人物的崇高情绪。

作为一个自然人,爱斯梅哈尔达与自然之间有着出于本性的和谐,然而这也使得她在认识事物时带有不可避免的肤浅和愚昧一面。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直接的一种关系,在感性的形式表现中成为一种必然现实,这一过程中的人的本质更加趋向于自然界中所特有的人类本质,从这一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人的文化修养及其受教养程度。在《巴黎圣母院》当中,雨果通过对爱斯梅哈尔达自然纯美爱情追求的刻画表现出她本身作为自然人的一种浅薄与无奈,在爱情选择面前人性变得极为微小。

在爱情选择面前爱斯梅哈爾达身为一个自然人仅仅出于自身的本性选择自身的保护本能。由于并不具备与克罗德相等的心智,因此爱斯梅哈尔达难以对其博学与睿智进行欣赏,这就无法在爱情选择面前产生共鸣。雨果将爱斯梅哈尔达视为其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这一自然理想回归的化身是对文化人自然天性的一种弥补,然而这一自然回归过程却显然高于雨果的理想状态。在和谐纯美的自然状态下文明发展的前进步伐是缓慢的,然而这一过程中人们体会到更多的是内心痛苦,在道德文明驱使下人们迫切回归自然,然而这并非是简单的到原始状态的过渡,而是在道德文明指导下真正达到人性和谐状态。

二、人性与信仰间的痛苦挣扎

与爱斯梅哈尔达的纯洁天真不同的是,克罗德更加像是一个阴森可怕的魔鬼,他阴郁、沉着、严峻而狡黠,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性格刻画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是圣母院的副主教,同时他也是象征宗教势力的典型人物,是对教会凶残和虚伪本质的一种暴露。与此同时,在追求爱斯梅哈尔达的过程中克罗德作为禁欲主义代表是对禁欲主义破产的有力宣告,从其人性的悲哀和悲剧命运分析这同时也是对禁欲主义虚伪本质和宗教制度残酷不仁的一种揭露。此外,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还塑造了不容忽视的几个人物,比如遇到问题就出卖爱斯梅哈尔达的格兰古瓦以及内心与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弗比斯等等。然而在人物安排方面却始终徘徊在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当中,在美丑对衬中揭示其中的美学原理,明确美丑善恶之间的本质关联。在相对状态下,美丑与善恶之间的联系互为一体,若是不存在美就无法对应丑,若是没有了恶也就无法突出善,在循环发展间是对人性本质的有效揭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从审美角度分析实则也是对艺术内容的转化过程,作家通过对作品艺术性与悲剧元素的结合赋予了《巴黎圣母院》更多的人性魅力,使得它对人性的刻画更加具体和细致,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人物在人性和信仰之间的痛苦与挣扎。

从审美规律出发,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需要从事物存在的感性化形式入手,通过由表及里的方式实现从外观直觉到伦理道德之间的逐层渗透。无论是加西莫多的悲剧人生还是爱斯梅哈尔达的人性悲哀,都是唯美精神倾向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在生理机制与人性本质的趋向下,人类审美的悲剧化倾向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作为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巴黎圣母院》的道德追求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在美与道德的层面实现了对人性的刻画,其现实意义在今天仍得到彰显。美好理想是雨果毕生追求的内容,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他将道德与美的追求转变为人物的宿命,并将人性的悲哀通过理想而阐述,这是对现实生活痛苦的一种哀叹。从加西莫多的不幸等不难看出人性悲哀的造成与文化扭曲有着必然联系。当前社会文明高速发展,当前对于道德和美的追求仍旧是时代发展的主题,然而人性深处却也不免隐藏着诸多浮躁与不安,这不得不说是现代人人性悲哀的展现。

猜你喜欢
唯美主义巴黎圣母院雨果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雨果剃发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雨果剃发
雨果的“谎言”
《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意象
唯美主义视角下的王尔德童话特点简析
欲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