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保 王树山 陈卫国
(泉州市惠安县医院急诊科 福建 泉州 362100)
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急诊科的常见病[1]。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全程急救可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急救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这69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1)其病情均符合王吉耀主编的《内科学》[2]中规定的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2)他们的年龄均大于40岁。(3)他们病情发作至接受急救的时间均在20min以内。(4)他们在入院后的临床表现均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和抽搐等。在这69例患者中,有男性41例,女性28例。他们的年龄在47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3.9)岁。他们中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7例,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8例。
为这6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均应用全程急救模式进行急救。进行全程急救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进行入院前急救指导 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求救电话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3]。然后,立即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急救,具体的急救方法如下[4]:(1)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家属对其进行人工呼吸。(3)在患者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医护人员要与其家属保持联络,并根据其病情的变化情况对其家属进行急救指导。
1.2.2 进行入院后急救 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立即对其进行急救。进行急救的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轻拍重喊。患者若出现意识丧失的症状,医护人员可通过观察其胸廓的起伏判断其是否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的症状。患者若出现自主呼吸停止或大动脉搏动消失的症状,医护人员应立即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板对其进行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要在100次/min以上,按压的深度要大于5cm。在对患者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后,为其开放气道,然后对其进行人工通气。与此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然后使用1mg的肾上腺素对其进行静脉推注,每隔3~5分钟推注1次。患者的临床症状若无明显好转,医护人员可对其进行气管内插管,然后使用呼吸机对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若出现心室颤动的症状,医护人员可使用除颤仪对其进行除颤治疗。在除颤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要继续对患者心室颤动的症状进行观察。患者若仍出现心室颤动的症状,医护人员可使用阿托品、胺碘酮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例如使用多巴胺、间羟胺对低血压的患者进行升压治疗、使用碳酸氢钠对酸中毒的患者进行治疗和使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进行降颅压治疗。
急救结束后,观察并记录这69例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并比较在不同时间节点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
(1)成功:经过急救,患者的面色转为红润,可触及其大动脉的搏动,其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其舒张压恢复至60~80mmHg。(2)失败: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患者死亡。成功率=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在这69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急救成功,有26例患者急救失败。对这69例患者进行急救的成功率为62.3%(43/69)。
在病情发作后的3min内接受急救的23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急救成功,有2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后3~6min期间接受急救的17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急救成功,有3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后6~10min期间接受急救的1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急救成功,有5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10min后接受急救的17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急救成功,有16例患者急救失败。在患者病情发作后的3min内,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最高。在患者病情发作10min后,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最低。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在不同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急救成功率的比较
临床研究发现,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临床表现多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心源性猝死患者会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然后出现心室颤动的症状,最终发生猝死。在未使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前,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可有效地恢复其心脏的部分功能,促进其呼吸功能的恢复,从而可缩短其脑组织持续缺氧的时间,减少其脑组织的损伤。由此可见,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急救的成功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全程急救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这6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均应用全程急救模式进行急救。急救结束后,观察这69例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并比较在不同时间节点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这69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急救成功,有26例患者急救失败。这69例患者急救的成功率为62.3%(43/69)。在病情发作后的3min内接受急救的23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急救成功,有2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后3~6min期间接受急救的17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急救成功,有3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后6~10min期间接受急救的1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急救成功,有5例患者急救失败。在病情发作10min后接受急救的17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急救成功,有16例患者急救失败。在患者病情发作后的3min内,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最高。在患者病情发作10min后,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最低。
综上所述,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全程急救的临床效果确切,尤其是在其病情发作后的3min内,对其进行急救的成功率最高。
[1]姜丙全.625例急诊猝死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4-16.
[2]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6-249.
[3]蒋勇,谭杜勋,肖利华.25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持续/反复室颤成功复律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2):63.
[4]李卫红.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9):87-88.
[5]周彤,曾秋棠.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及急诊急救应用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8):398-399.
[6]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