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红颜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兰州市中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年龄<3岁的小儿发生厌食症的诱因主要为病理性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厌食症患儿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促使其病情较快地痊愈。为了评价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我院将92例厌食症患儿根据入院的顺序及其家属的意愿分为药物组与推拿组,为药物组患儿应用健胃消食口服液进行治疗,为推拿组患儿进行推拿治疗,然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92例患儿均为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厌食症患儿。这些患儿的纳入标准是:①其病情被确诊为厌食症。②其年龄为1~12岁。③其病程在1个月以上。④未罹患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这些患儿的排除标准是:①其病情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③在近期曾接受专科治疗。④发生神经性厌食症。⑤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差(进行用药治疗、推拿治疗的次数未达到预计治疗次数的80%)、无法坚持完成治疗、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突发其他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或病情恶化、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在这些患儿中,有男患儿44例、女患儿48例,其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3.3±1.5)岁,其病程为1个月~4个月,平均病程为(2.1±0.5)个月。将这些患儿根据入院的前后顺序及其家属的意愿分为药物组与推拿组。药物组有45例患儿,推拿组有47例患儿。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为药物组患儿应用健胃消食口服液(规格为每支10ml)进行治疗,其用法是∶1-2岁的患儿每次服5ml,每日服2次,3-6岁的患儿每次服10ml,每日服2次,6岁及6岁以上的患儿每次服20ml,每日服2次。为推拿组患儿参照《推拿学》[1]中相关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案是:(1)补脾经:屈曲患儿双手的拇指,同时揉按其双手拇指的螺纹面,每次揉按100下。(2)补胃经:沿患儿双手手掌的赤白肉际从拇指的指根向掌根的方向进行推按,每次推按100下。(3)运内八卦:内八卦穴位于掌心的周边,呈圆圈状。以掌心为圆心,将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直线上2/3的距离作为半径,以此圆心和半径做一个圆圈,此圆圈即为内八卦穴。在对患儿进行运内八卦的操作时,医者可用左手捏住患儿的手指,用右手的拇指在其掌心的内八卦穴进行顺时针的推按,每次在患儿双手的手掌各推按5分钟。(4)揉板门: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的区域内。在对患儿进行揉板门的操作时,医者可用拇指的螺纹面揉按其手掌大鱼际的皮肤,每次在患儿双手的手掌各揉按300次。(5)推四横纹。从患儿食指根的横纹处向小指根的横纹处进行推按,每次在患儿双手的手掌各推按100下。(6)摩腹:用全掌或四指的腹面轻贴患儿的腹部,以其肚脐为中心进行顺时针的按摩,每次按摩200次。(7)捏积: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沿督脉自下而上,直至大椎穴,采用冯氏捏积的手法进行推、捏、捻、放、提等操作,每次捏拿6遍。然后,可在患儿腰部的肾腧穴轻轻推按数次。可每日为患儿进行1次推拿治疗。在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期间合理地调节其饮食。
在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其主症积分(食欲减退)及次症积分(食量减少、发育迟缓等),并计算其总症状积分。在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对其进行1个月的随访,统计其发生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相关的判定标准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
将本研究中的数据录入WPS进行整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采用t检验,否则可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进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后其主症积分与总症状积分均较低。与药物组患儿相比,推拿组患儿在进行治疗后其主症积分与总症状积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主症积分与总症状积分的分析(±s)
表1 对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主症积分与总症状积分的分析(±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推拿组相比,△P<0.05。
时间 主症积分 总症状积分推拿组 药物组 推拿组 药物组治疗前 8.4±2.4 8.9±2.2 18.4±4.2 18.5±3.6治疗后 2.0±3.4* 4.4±3.2*△ 5.8±3.7* 8.7±7.5*△
推拿组患儿病情的愈显率高于药物组患儿,其治疗的无效率低于药物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推拿组患儿中有44例患儿接受随访调查,其中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患儿有2例。在药物组患儿中有41例患儿接受随访调查,其中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患儿有5例。两组患儿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分析 [n(%)]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厌食症患儿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肠粘膜的吸收功能[3]。与进行药物治疗相比,对此病患儿进行推拿治疗起效的速度更快,而且更易使其接受。在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时获得的效果与对其进行推拿的手法及治疗时间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有报道指出,随着对此病患儿进行推拿治疗时间的延长,其局部组织深部的温度可持续上升,并在5min内达到峰值。但随着治疗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患儿的局部组织可因致热源释放过多、组织液微循环障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采用药物疗法相比,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在预防患儿病情复发方面的优势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本次研究纳入患儿的数量较少,部分患儿的病因为喂食不当、摄入饮食的搭配不合理、缺乏微量元素等有关[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进行药物治疗相比,对厌食症患儿进行推拿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但在预防其病情复发方面无明显的优势。
[1] 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12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崔霞,王素梅.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肠黏膜吸收功能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5(3).439-440.
[4]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6-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