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中日两国命运

2016-01-08 10:09戴逸
月读 2016年1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清政府爱国主义

戴逸

中日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发展前途和未来的命运,决定了20世纪远东地区的政治局势。

甲午战争中,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打败了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震动。日本原来也是封建国家,也受过外国侵略,经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不到30年时间,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中国虽然当时也进行洋务运动,学习制造新式枪炮、军舰,引进工厂、铁路、采矿等先进科学技术,但由于清朝政府政治上腐败,思想上顽固保守,洋务运动成效不大,束缚生产力的各种体制、规章并没有大的改变,前进的步子落后于日本。就拿海军来说,洋务运动中,中国也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水师),开办造船厂(如上海造船厂、马尾船厂),建设军港(如旅顺、威海、马尾军港),也曾投入了较大的财力物力,并且这支海军在当时世界上也相当先进。但北洋船队建成以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太平无事,停止了海军建设,对正在崛起的日本缺乏警惕,致使甲午战争爆发以前几年内,中国没有购买一艘战舰,没有更新大炮和设备。而甲午战争爆发前几年内,日本处心积虑要打败中国,节衣缩食购买大批新军舰,设立国防公债、军事捐款,军费开支占全部预算30%多,有时高达40%多,全国上下动员,要超过中国,打败中国。至甲午战前,日本海军的军舰虽没有中国那样大,但很多新下水的军舰,舰艇速度以及速射炮方面胜过中国,这是造成中国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政治上的腐败,没有那种只争朝夕、努力前进的紧迫感,没有那种增强海防的现代意识,就必然在世界范围竞争中成为落伍者、失败者,成为被侵略被蹂躏的对象。

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1日正式宣战到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共9个月。日本蓄意挑起战争,战火首先在朝鲜燃起。中国方面被迫应战,没有准备,清朝当权派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寄希望于外国调解,缺乏对整个战局的部署,缺乏坚强正确的战略指挥,因此,尽管广大士兵将领在海战、陆战中进行了英勇战斗,但不能挽回失败局面。结果中国陆军失败,从朝鲜退到辽东,又丢失了辽东半岛,中国海军最后则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全军覆没,清政府走投无路,只好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去求和,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十分巨大,割地赔款,主权丧失。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清政府拿不出赔款,只好向外国借钱,用国家主权作抵押,从此债台高筑,元气大伤,民穷财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甲午战争日本得胜,中国失败,改变了远东地区国际力量的对比,打破了力量均势,帝国主义争先恐后到中国抢夺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德占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俄占旅顺,以东北为势力范围;英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又租借威海,扩大香港占领;法国租借广州湾,以西南为势力范围;日本以福建作为势力范围。甲午战后几年中形成的这种瓜分中国的形势,使中国陷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

中国有句老话,“物极必反”。甲午战争对中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激起了爱国主义的觉醒。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乡土的强烈感情,它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中国是富于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国家,当祖国危急、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中爱国主义得到高度发扬。甲午战争中,海陆军将领士兵英勇战斗,如海军中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陆军中左宝贵等爱国将领,为抵抗日本侵略而献身,他们的战斗事迹真可说惊天地而泣鬼神,激发了全国人民英勇的爱国精神。今天,我们看甲午风云、北洋水师,仍旧感到振奋鼓舞,深受教育。马关谈判时,全国各阶层反对妥协投降,坚决主张抵抗,掀起反投降高潮,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康有为和一千几百举人举行有名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接着就展开了戊戌变法运动。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占领,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抵抗。孙中山也深感到清政府腐败,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在1894甲午这一年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以后经过10次武装起义,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因此甲午战争以后,爱国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爱国运动。人们在思索着,如何使中国生存,如何振兴祖国、振兴民族。甲午以来的历史证明,爱国主义是全国全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柱,正是爱国主义的高涨,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出现了大批可歌可泣英勇献身的爱国革命志士,使帝国主义不可能灭亡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教训都很深刻。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是失败的一方,受害的一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受害?因为在清政府统治下,中国发展停滞,前进步伐很缓慢,落在了后面。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挫折,元气大伤,国力更衰弱,更加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所以还要受第二次、第三次打击。此后,八国联军,还有日本强迫签订“二十一条”以及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可以说,20世纪前期的中国历史就是一段不断被侵略受凌辱的历史,特别是受日本的侵略。甲午战争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落后,必须奋发图强,埋头苦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虽是战胜国,虽然顺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但日本统治者一开始就侵略朝鲜、中国,穷兵黩武,对外扩张,选择了一条军国主义的错误道路。甲午战争以后更是志得意满,狂妄自大,竭力扩军备战。1904年为了抢夺东北利益,日本又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称霸远东。以后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1931年侵占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迷信武力,自我膨胀,多行不义,最后在1945年遭到了彻底失败,经济崩溃,社会瓦解。从战争结局来说,日本人民也受尽了苦难,战争并没有给日本人民带来幸福。

(选自《繁露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节。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清史专家)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清政府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