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项东升

2016-01-08 09:34黄莉
安徽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

黄莉

远远地,先生从深深的碧柳楼台中走来……80载风风雨雨模糊了视野,沧桑了容颜,却无法侵蚀曾经悲喜交集的记忆。

1935年冬,先生项东升出生于安徽肥东梁园,甫一出生,便同父母居住到古河外祖家中。其时,外祖为古河商会会长,拥有良田、商铺、大宅院,富甲一方。项家延请了一位精通西学的有识之士开馆授课,不仅教先生简单的外文,而且带来一些鲜活的、激进的、时尚的思想和文化。每当天朗气清之时,作为地方名儒的太外祖,总要召集宗族子弟,于大宅院中讲学。讲《四书》,也讲《古文观止》,讲者一时如飞花无尽,闻者满院若细雨无声。

此时的先生,除了学文,玩耍,又爱上了一个新奇的事物——留声机。留声机每日咿咿呀呀地唱着京津名伶的京戏段子,先生日日濡染,竟也辨得出各派唱腔的特点。偶一亮嗓,亦能博得满堂喝彩。他又悄悄取了零花钱买来一把京胡,胡乱学着班子里师傅操琴的架势,时日久了,竟也熟能生巧,可以整出曲子来。

就这样,快乐无忧的先生迎来了生命中的启蒙老师——陶继弓先生。陶公微胖,学识渊博而精通书法,书宗柳公权一脉,曾经风靡一时,人皆以得片纸只字而欣然。先生从陶公学文学诗学书。一日,听陶公讲析清朝进士程晋芳赠予友人吴敬梓的《怀人诗》,平生第一次知道了吴敬梓其人,其所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更是冠绝古今。少年时代的先生绝未料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研究吴学和《儒林外史》的专家,并有相关著作和论文面世。可见,世间万事万物偶然和必然之间自有因缘。

与此同时,先生得诗词大家张海珊先生赏识,收为私淑弟子。海老清矍,语速和缓,一生阅人无数,尤喜先生文思敏捷,过目成诵。彼时先生曾有诗句“接过猎人弓一把,目标从此向森林”,被海老赞为:虽年少,然见识、胸襟高出常人一筹。自此,先生仰而思之,上下求索,时而披荆斩棘,时而分花拂柳,艰辛又欢快地穿行于求学道中,未及弱冠便学有所成。

年少英俊且才华横溢,又作得一手好诗,天然的文人气质让先生充满了自信。时值秋夜,月色正浓,对此良辰美景,先生写道:“我志年来在寥阔,乘槎直欲上青天。”豪气直逼稼轩。然而,世事万变,先生的外祖——曾经的商会会长,大宅院中的儒雅长者,突遭变故,家世骤然败落了。正是因为曾经优越的环境,自小便炼就了先生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思想,此刻骤遭变故,乃万般无奈地由古河移家至肥东箫凤,其间怅然郁闷之情无可宣泄,遂有《移家九首》一气呵成之作。乡土难抛,亲情难断,恩师难舍,学友难忘……可贵之处在于先生表达了依依离情之后,末篇结句云“燕巢已亟待寻泥”,喻自己为无枝可栖之燕,一旦有了巢穴,便开始为美好之生活而奋斗。先生坚忍的性格从句中可略见一斑。即便是60年后的今天,捧读之际,仍然可见一个淳良、旷达的青年从容地漫步在箫凤的田野上……

先生很快踏遍了箫凤的山山水水,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或穿荒径绕断垣看冷清清的落照……而村头又是另一番景象,处处鸡犬相闻,家家童稚嬉闹,每日惯听悠悠牧笛,欸乃渔舟,却独独少了朗朗的读书声。幸好,乡人识字不多却知先生文名,又幸好镇南有一所失修的祠堂,因陋就简,乡间举先生为师,权且辟祠堂为校。于是,先生白日教书育人,夜晚读史自修。倦了,望远方春风扶柳,而柳拖烟蘸露地对着先生招摇;兴致来了,冷月之下踏着落红,诵一首新诗。如此匆匆,先生度过了一生中恬静而朴素的十年光阴。我想:先生是自得的,耕读传家原本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生活。先生也是快意的,伴着他的始终是童心和书籍。想来,那首长诗《小老师》就是在校园南面的池塘边倚着那一树寒梅脱口而出的吧!读来清新有味,意趣盎然,令人莞尔,颇有乐天之风。

对于青年时代的诸多经历,先生很少言及,除了平日与先生闲谈之时偶得,便只能从先生的文字间感悟了。

1964年,国内政治风云变幻,无妄之灾从天而降。叔叔一封来自海外的寻亲信,外祖家往日不同凡响的背景,加上先生书生意气,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这些都成了先生入狱三年的理由。遥想当年,先生被赶出校园的时候,是沉默着的吗?是愤怒着的吗?当最后一次环顾校园,看到池塘边的青青杨柳,面对孩子们炽热纯真的眼神,先生流泪了吗?绝望了吗?刚至而立的先生猝不及防地被命运之手推入深渊。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作为政治犯的先生被押至巢湖白湖农场,繁重的劳作、清苦的生活尚可忍受,最不堪的是读无诗书,写无纸墨,言无师友。正是呵壁问天天不语,举觞对月月无言,况无觞可举!在《在狱答诗友》一诗中,先生写道:“年来多少事,未可对人言。”词浅意深,令人动容。

哲学家认为逆境开启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先生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未作穷途之哭,而是选择了以有尊严的方式勇敢地承受。

先生写得一手好字,遂被派往抄墙报做宣传,比往日稍有空闲。一日独自走在苍茫的田野间,领略着白荻纷飞,西风残照,口中蓦地喝出一句念白:“怕流水年华春去渺。”惊得暮鸦点点,飞往远空。一时间自己也怔住了,恍惚间时光倒流,少年时的记忆排山倒海地涌来,京戏唱词的一字一韵、一板一腔分明刻在先生的脑中,戏中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顿足、一遮面都纷沓而来,令先生措手不及,眼花缭乱。“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路人为甚么这样号啕……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直唱得沉郁凄清,荡气回肠,道尽半生的辗转,唱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尘世大悲,直唱到声哑力竭,子规啼月。一转身,月下已是满脸的泪花。

此后每个夜晚,总能听到先生隐约的胡琴声,琴音穿越无际的田野,穿越浩荡的湖面,穿透疏雨竹林,穿透屋顶墙壁,抵达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最良善的地方。是清扬的,又是哀伤的,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让喧嚣宁静,让混浊澄清。

渐渐地,先生身边多了几个狱友。江苏籍报人周先生,在狱中曾上书中央领导人直言绿化问题,论其文才胆略,绝非等闲之辈;安徽合肥许先生,与郭沫若颇有渊源,是研究吴敬梓的专家,深谙诗词之道;上海潘先生,通训诂,懂外文,于天文学亦有专攻;留日归来的医学专家洪先生,福建人,擅填词,有白石格调;黄梅戏作曲家王文治先生,亦是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琴师;还有一个是留德归来的张先生,博闻广见,诗词俱佳。先生与六人意气相投,如鱼得水,时常坐谈通宵,不知东方之既白。此后,农场的生活于先生变得广阔而自由,其间收益又岂是书本上可得!

“臣要学姜子牙钓鱼岸上,臣要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诸葛亮耕种田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文章……”先生一唱三叹,酣畅淋漓。弹指三年刑期已满,而先生坐牢却似坐出了境界,铁了心要在农场就业。世事如云,何妨当它是云,从容观它千变。好在就业人员是可以读书写文的,自此先生与几位好友朝夕盘桓,陶然有忘世之态。时光荏苒,韶华飞逝,又是十四年过去了。

先生三十岁入狱,十七年后满腹经纶而归。当下赋得《归来》一首,诗曰:萍踪廿载始归来,眉黛南山倏展开。未及梳妆先一笑,甚风吹得故人回?轻松欢快的心情一览无余。唯揽镜之时,方才惊觉双鬓已苍,一时间感慨万千。先生豁达,难得见他有何愤懑,即使面对当年入狱落井下石之人,亦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1982年,先生归来不久即赴全椒襄河中学任职,其间经人介绍认识了师母并完婚。师母俭朴勤劳,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先生的起居。一年后,先生又调至全椒教师进修学校执教,执教期间,先后为泰昌《全椒县志》、康熙《全椒县志》校注,又校订了民国《全椒县志》,并参与大量文史撰稿工作。先生乐此不疲,即便是退休之后,依然到老年大学教授诗词。二十年间,发表的文章有《不在宋儒下盘旋》、《吴敬梓何时创作〈儒林外史〉》《美人一赋解人难》《吴敬梓〈减字木兰花〉小笺》《憨山大师自序年谱实录全译》《憨山大师和他的梦游诗》等,又应吴敬梓纪念馆之请,著有《吴敬梓诗说笺证》,此非博通经史而不能。由此,先生引起了研究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专家的关注。

2001年,先生应中国《儒林外史》研究会会长李汉秋先生之请,著《吴敬梓集系年校注》,于自家陋室,昼夜伏案,参考书籍近千种,历三载寒暑,始成四十万字初稿。接着精心修正,再三校勘,前后历时十年,最终由中华书局出版,洋洋大观,堪称研究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最全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先生以为,尘世百味,果能得其中真味,则半味足矣。故自号半味斋主人。这应当是先生饱尝了人间苦难,对人世、对命运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观照后得出的体悟吧!2004年,先生于古稀之年,凭一己之力成立了半味斋文学沙龙,问学者络绎不绝,门下弟子多为爱好诗词书画的年轻人,影响力遍及周边省市,受益者众多。后得政府鼎力支持,又设帐奎光楼,创办了奎光书院。寒来暑往,一晃十年,先生讲学依然孜孜不倦。

2006年冬,因友人引荐,余有幸得以拜先生为师。初见项老,但见高瘦,面色红润,眉长鬓白,与常人无异。一经开口,大惊失色,疑为古人穿越而来,言辞之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典故既多,记忆力又极佳,余问及某词某句,辄随手指一书曰:某页有记。验之果然。余何其有幸,得遇吾师,余何其不幸,至今日方得遇吾师!适逢那日先生作成《世相杂咏》37篇,于是逐一讲解,讲到妙处不禁手舞足蹈,原来先生信古而能化用,集古今佳句入诗而无斧凿痕迹,诙谐讽谕,洗尽铅华,自成一体。此后,先生待我如同己出,有问必答,倾囊相授。余天资愚钝,学艺八年,混沌未开,偶得一二好句,先生便以食指、中指相并叩桌,大声吟哦,面有喜色。

先生嗜烟,讲课、著书时更是烟不离手,抽过的香烟纸又不舍得扔掉,整齐地码放在抽屉里。有弟子前来问学,则随手抽出一张写画。年月久了,每人手中都有一叠烟纸。烟纸解惑,成了奎光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先生饮茶不甚讲究,倒是喜欢于酒边与弟子们畅谈,酒至半酣,有人提议来一段吧!先生略一思索,双眼微闭,再以食指、中指相并,缓缓叩桌:“……自古常言不欺我,富贵穷通一刹那……”四下里鸦雀无声,先生端坐其间,早已沉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回首往事,如云如烟,尽随风去。先生就是这样带着满腹才华和一身傲骨,潇洒地穿行于世。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因为大喜大悲在诗文之间早已获得平复。

责任编辑 何冰凌

猜你喜欢
吴敬梓儒林外史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