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翔
【摘 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他用执着的文人豪情、宏博的知识视域、深沉的历史情怀,为读者们讲述着自身的文化关怀与历史感悟,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主体精神,本文主要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主体精神
一、独树一帜的秋雨体
余秋雨用最深沉的文化情思,将自然之美、文化关怀和历史感悟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余秋雨散文;将艺术审美与文化思考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用独特的构思与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的细腻、坚韧延绵、磅礴壮伟不同的面貌,在文坛上引起震荡。余秋雨先生用独行执着的文人豪情、宏博的知识视域、深沉的历史情怀,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散文形式,就是将故事、文化哲理、诗话语言融合在一起的秋雨体。他更是从一个高远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出一个作家的思辨精神,从而凝结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焦虑以及对现实的忧思。从散文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余秋雨将散文的思辩精神已发展到极致,这也正是《文化苦旅》之主题精髓所在。
二、主体精神的慢慢确立以及发展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领域就开始轻内容重技巧,散文领域也不例外,模式化相当严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作家在创作散文时,因为受模式化很深的影响,“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将文章显得相当刻板生硬。以至于到了新时期,虽然散文创作也进行一些大胆的创新,但是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重要的主体意识。到了1980年左右,散文的模式才开始慢慢的改变,;渐渐地放下以往的姿态,剖去生硬的外壳,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理念转入到理性思考。散文逐渐地走向崇高优美;新的局面日益形成。在这个新格局中,余秋雨的散文无疑是确立了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文化苦旅》中独特的心灵体验与情感表达,就是这种主体精神的体现,在散文中包含着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主要是来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与学术背景。作为知识分子,他有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诗性情怀,就是指一种诗意的人生观,虽然人生在现实中,但是却能够挣脱羁绊,在平凡的生活中探寻出生命的意义,并构筑出人类的精神家园。而且他主要将重点放在文化和传统上,试图将现实与人生作用在文化和传统的剖析与反思上,作为知识分子,他将烦扰的现实生活抛在了脑后,在大川名山中倾注自己的感怀与热情,生成了人文山水,这也是余秋雨先生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三、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主体精神
余秋雨通过他的语言来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质朴平凡也就越让人感到动容。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的女老师们、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送、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停顿一下,然后再跳到另外一个场景之后再停顿。这样一停一放、一放一停,就将深奥浩大的中国文化展现出其精神所在,变得不再枯燥、不再抽象。《文化苦旅》文笔之美、文章境界之高,在文化界中非常罕见,而且令人荡气回肠。这种主体精神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是:一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悲壮的忧患意识与深刻的理解,对历史有着相当深刻的个人见解。二是博闻多学,对中国文化非常熟悉,毫不费力、信手拈来;三是在结构上不拘章法,随物赋形,决不矫揉造作;四是有开放的、清醒的现代意识。所以纵观《文化苦旅》,无不和精神有关,余秋雨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点。他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秋雨对文化精神相当关注,就是因为这种关注,余秋雨才会用很执拗和严肃的学者态度来化解浓的化不开的思乡情怀,也为广大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独特而深刻的文化诗意图,弘扬了一种久违了的文化至上、崇高文化人文精神。还有敢于对历史进行批判,这也正是余秋雨先生的可贵之处,他并没有因为是这个人而掩盖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疮疤,通过这些创伤,我们能够体会到余秋雨先生为中国文化的缺失而痛心,为中国文化的湮灭而懊恼。他意在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体现其主体精神:中国的文化历史不能再重现这些耻辱。
四、结束语
余秋雨对散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在内容上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规定模式,用文化与传统拓宽了散文的境界。《文化苦旅》是继五四时期之后又成功的迎来了一个兴盛期。其作品中的这种主体心灵的跳荡和强烈的个性表达,让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并将情致、理趣、知识三者有机的结合,为新时期的散文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金耀.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人格的相互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肖跃玲.穿越传统走廊的探险者及其品格——再读余秋雨的散文[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3]彭志芳.再读秋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彭志芳[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