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张其安 王朋成 田红梅 王明霞 张建 贾利 方凌
摘 要:该文对安徽省近几年黄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找出了安徽黄瓜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今后安徽黄瓜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黄瓜;产业现状;发展思路;安徽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67-04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年日照1 800~2 500h,无霜期200~250d,降水量800~1 600mm,全省境内均适宜黄瓜栽培。安徽襟江带淮,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且公路、铁路、内河运输及空运能力较强,邮电通讯发达,已经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便于黄瓜销售及产业对外交流。
黄瓜是安徽省居民菜篮子中最主要的蔬菜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周年需求量大,目前安徽省黄瓜市场供应以山东、海南等地黄瓜占比较高;本地黄瓜生产量不能满足周年市场需求;本文对安徽省黄瓜产业中品种布局、产业分布、栽培模式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安徽省黄瓜产业发展思路,为政府和生产者提供参考建议,以期促进蔬菜产业稳定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区域化生产特征明显 近年,安徽省黄瓜年播种面积在5.33万~6.7万hm2之间,淮河以北、沿江江南均有栽培。比较集中的黄瓜产区在亳州市的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阜阳市的颍东区、临泉县,淮北市的濉溪县、烈山区、相山区、杜集区,宿州市的灵璧县、泗县、砀山县、埇桥区、萧县,合肥周边县区,马鞍山市的和县;安庆市的岳西、潜山、太湖,宣城市的郎溪、宁国、绩溪,黄山市的太平、歙县、屯溪等。
安徽省黄瓜栽培区域化特征明显。江淮之间、淮北地区栽培品种以密刺黄瓜为主,主要栽培品种有“津优系列”、“津研系列”、“津春系列”、“德瑞特721”、“中农16”、“中农116”等,该区域是我省主要的黄瓜规模化种植产区,如宿州市灵璧(灵璧县渔沟镇纸房村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华缫农业专业合作社有173.33hm2黄瓜生产基地,有温室大棚400余个,年产黄瓜5万t以上;淮北市的濉溪县北山镇龙桥的3个村有连片日光温室133.33hm2,该市烈山区、相山区、杜集区也是黄瓜规模化生产聚集地,亳州市的谯城区、蒙城县黄瓜年种植面积在2 000hm2以上。而我省沿江江南地区、大别山区的一些县区,因其立地环境及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部分新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实现了稳定的规模化种植,栽培品种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以本土白皮老黄瓜、花皮无刺黄瓜为主,而“津优系列”、“津研系列”、“津春系列”、华南型密刺黄瓜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如黄山白皮老黄瓜、太湖花皮黄瓜等地方特色品种,在黄山、太湖岳西、潜山、歙县、太平等地的黄瓜产业化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1.2 栽培模式多样化,比较效益高
1.2.1 主栽方式和茬口安排 我省黄瓜栽培方式主要有日光温室越冬长季节栽培、塑料大棚春早熟栽培、露地越夏栽培、大棚秋延栽培等。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整个生长周期从当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初,上市期在元旦或春节至4月底,后茬接苦瓜、菜豆、豇豆等蔬菜,该种栽培方式主要分布在我省淮北、阜阳、亳州等地。塑料大棚栽培,上市期在4月中下旬或国庆节前后,主要茬口为“春夏两大茬”、“黄瓜套苦瓜”、“西葫芦、大蒜、西红柿、辣椒+黄瓜”,该种栽培方式主要分布在宿州与亳州地区。露地栽培方式分布较广,5月上旬定植,6月上旬上市,主要分布在亳州、宣城、淮北、阜阳等地,长江以南地区黄瓜栽培方式主要以露地越夏黄瓜为主。南北茬口安排略有不同,淮北地区主要为黄瓜拉秧后接茬萝卜或白菜,沿江江南茬口安排以“茄果类蔬菜+黄瓜+茄果类蔬菜”为主,“大田作物(油菜、小麦)+黄瓜)”为辅。
1.2.2 产量和效益 栽培方式不同,其产量及效益有所不同。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调查,2015年,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产量10 000~15 000kg/667m2,产值5~6万元,667m2综合成本0.8万~1万,效益4.2万~5万元;塑料大棚栽培667m2产量在7 000~11 000kg,产值7 500~14 000元,综合成本3 000~7 000元,效益4 500~7 000元;露地栽培667m2產量5 000kg,产值5 000~7 000元;667m2综合成本2 000~3 000元,效益3 000~5 000元。
黄瓜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近4a来黄瓜生产成本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人工成本占比逐年增长。其中露地黄瓜生产近3a总成本较2011年增长比率分别为32.47%、44.03%、54.06%,人工成本较2011年增长比率分别为63.18%、84.84%、98.97%,2014年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71.91%;设施黄瓜生产近3a总成本较2011年增长比率分别为131.41%、43.30%、41.48%,人工成本较2011年增长比率分别为144.75%、86.71%、86.13%,其生产成本在2012年迅猛增长后,增减趋势变缓,2014年设施黄瓜生产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64.79%。
由图1看出,黄瓜市场最高价出现在2月份(春节前后),随后价格下滑趋势明显,5月份至8月份价格波动较小,随后缓慢上升,11月后价格上升速度加剧。
由表2可以看出,近3a来露地黄瓜产值较2011年不同程度下降,净利润下降趋势明显,其中2013年为负利润,即每667m2亏本502.79元;与2011年相比设施黄瓜每667m2总产值有所增长,其中2012年增幅显著,增长幅度为91.86%,其净利润增幅2012年有44.68%,2013、2014年较2011年下降明显。
露地与设施黄瓜生产总产值远高于粮食作物,但露地黄瓜净利润较不稳定,在2013年净利润低于粮食作物。黄瓜露地生产可控性较差,一些产区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技术更新慢,同时,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为降低人工成本而出现了管理粗放、管理不当的现象,导致病虫害严重,产量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同时露地黄瓜的上市期集中在5~11月,黄瓜价格较低,从而较低了生产效益,在极端的年份甚至出现负利润。而设施栽培相对可控性较强,近年来虽然受到成本增长的困扰,但相对利润较高,通过新设施设备的采用、新品种的选育、新技术的引进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调节上市期、提高产量,从而实现利润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未来我省黄瓜露地栽培面积可能减少、设施栽培将稳步增加。
1.3 种植主体转变明显 种植主体由农户、种植大户零散生产经营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标准园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据我省农委公布数据,2014年,全省共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3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50个;截至2014年底,我省已创建部级标准园117个,省级蔬菜标准园近200个,规模化种植趋势明显。
1.4 固定的营销网络已经形成 依托区域内蔬菜产业的发展,各地基本的营销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并因自身的立地环境和产业基础不同其营销方式各有特色。如宿州市区域内运销网络发达通畅,产销分工较细化,并形成了一批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趋势与销售动态,且每个县区均有1个成熟的蔬菜销售批发市场,近2a来建设并投入使用了占地667hm2的省级蔬菜批发市场;江淮地区的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地主要依靠外地商贩前往订购,大的园区产出主要送往本地集散市场销售,而黄山地区黄瓜品种栽培且具有地方特色,借助当地旅游产业,自产自销是其主要的营销方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2.1.1 总体栽培面积小,自给率低,上市期集中,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市场周年供应黄瓜总量的65%以上来自山东、江苏、海南等外省产地,本地生产黄瓜自给率不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上市期较集中,难以保证效益。
2.1.2 规模化程度不高,抗风险生产能力弱 我省黄瓜栽培历史悠久,但规模化程度一直不高,尤其是沿江江南地区,多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省内黄瓜生产规模存在南少北多不均衡问题;设施栽培比例小、设施档次低、抗灾生产能力差、均衡供应能力弱、市场价格易出现波动。
2.1.3 嫁接苗市场自给率严重不足 老产区的越冬栽培嫁接苗使用率在90%以上,主要苗源来自山东省寿光、潍坊以及本省宿州、合肥等地,其中我省育苗自给率不足50%。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虽有较好的创新技术,但仍处于示范阶段,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2.1 自主品种缺乏 我省自主研发品种屈指可数,相关科研力量较弱,这与我省蔬菜产业地位极度不符,亟待加强黄瓜育种工作,尽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瓜新品种。
2.2.2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病虫害综合防治、工厂化安全育苗、轻简化集约化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研发严重滞后。在一些黄瓜产区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以及连作障害等病害防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有些老产区栽培面积严重萎缩,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2015年年播种面积由原来的近1 333.33hm2骤降至不足666.67hm2,其原因除城区扩张占据一部分黄瓜栽培用地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害导致的产量低、效益差,而被抗病、栽培成本低、效益较好的菜用南瓜取代。
2.3 生产成本高,产量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黄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及物质与服务费用日益增高导致栽培成本上升,为了降低成本,人为地降低应有的田间用工用药及必要的肥水管理、保温覆盖等设施设备,加剧了产量效益的下降。
2.4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随着土地流转、“园区”建设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新兴黄瓜基地,从业主体多是从工商、地产、服务等行业转化而来,或是返乡创业青年,他们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无涉农经验,传统的菜农虽然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但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较差,种植户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基层农技推广难以形成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先进适用的技术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在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组织管理、销售网络和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致使生产盲目性、随意性大,产量低、质量不高,人为生产管理事故频发、抗风险能力差,上市期集中,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了黄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析中发现近2a我省黄瓜生产成本略有下降,但仍面临着产量得不到保障,并且即使产量高也难以确保效益增加,甚至会出现产量高效益差的情况;露地黄瓜生产因集中上市等问题导致的效益下降情况较保护地栽培明显。
2.5 品牌包装及采后处理较落后 我省黄瓜以鲜销为主,产后包装加工程度低,产后加工仍是一家一户作坊式,缺乏规模化的产后处理及加工市场,从而导致黄瓜产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旦遭遇上市期较集中,滞销情况,则难以保证效益。
3 发展思路及对策
3.1 培育市场需求品种
3.1.1 培育多抗优质丰产专用型黄瓜品种 筛选培育多抗优质丰产专用型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白粉病、耐低温高湿的日光温室保护地长季节栽培品种,抗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耐热、丰产、优质越夏品种。
3.1.2 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黄瓜新品种 高度重视黄瓜种质资源的搜集、创新,尤其是对本土特色黄瓜资源的收集、保存筛选、利用,采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黄瓜新种质创制、新品种研发;建设种质资源圃及规模化良种繁种,扩大自主研发黄瓜新品种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3.2 研发集成新技术 针对产业需求开展轻简化、无公害、节本省工新技术研发,重点包括黄瓜简约化高效栽培技术、农药化肥“两减一增”技术、小型农用机械引进示范(播种机、开沟器、覆膜机、定植器等)、土壤改良技術、嫁接育苗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
3.3 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3.3.1 开展产业调研工作,助推农业主管部门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职能 引导瓜农合理安排茬口、选择品种,避免集中上市、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维护市场稳定,保护菜农效益,以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3.3.2 建立高效的技术服务体制 依托蔬菜标准园、合作社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工作,形成技术服务体制;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中长期跟踪技术指导,定期举办针对性的现场观摩会及培训班。
3.3.3 完善产业组织化营销网络 建立产地销售市场及营销队伍,建立相应的订单制度。
3.3.4 推动黄瓜加工业的发展 整合中小型加工企业,研发精品净菜、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3.4 抓住契机,打好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 我省黄瓜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种植主体的转变、土地结构的调整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意味着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设备更易于被接受,并迅速推广应用,因此应抓住这一提升我省黄瓜产业迅速发展的契机,广泛搜集整理利用我省黄瓜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新材料,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多抗黄瓜新品种,同时研发、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新设施及小型机械化设备,建立黄瓜产业销售网络,打好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蒋卫杰,邓杰,余宏军.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产业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学,2015(17).
[2]王亚林.安徽省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瓜菜,2005(04).
[3]李瑾,孙国兴,黄学群.天津黄瓜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4(05).
[4]陈环堂.钦州钦南区黄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9,24(5).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