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与抗战救亡中的贵州乡村师范教育

2016-01-07 05:09梁茂林
贵阳文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学校黄先生

梁茂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普及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乡村,而作为抗战后方的贵州,抗战时期是乡村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黄质夫在榕江创办乡村师范,是其中最关键的措施。黄质夫求学时,选择了大学师范专业农学系,大学毕业择业时选择了乡村师范,在乡村师范学校中又选择了边疆师范,并把位于贵州省城郊区的青岩边疆师范迁往边远山区(距省城400多公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榕江、黎平。不仅深入了边疆,而且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乡村教育的新理念。

黄质夫先生1896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长江边上的小镇十二圩。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东南大学)求学时,他接受了恩师陶行知“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生活教育理论。黄质夫是陶行知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他1924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不久,即到苏北高邮县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这是全国率先创办的第一批乡村师范中的一所,也是很出色的一所,由此开始了他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乡村师范概要》一书,多处介绍界首乡师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经验。1927年夏,黄质夫调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校址和晓庄乡村师范同在南京栖霞区),继续探索乡村教育的新路。1931年8月,他辞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推广处主任的职务,应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的聘请,担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先生在这里只有近8个月时间,他增建新校舍,选聘新教师,增设简易师范班,增收近百名新生。1932年初,黄质夫回到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继续担任校长,之后,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5年多。1937年11月中旬,日军逼近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仍坚持开学授业,下旬才停课疏散师生,是苏南最后疏散的一所学校。黄质夫主动留校看守校产,直至日军向南京发动进攻的前7天、即12月1日,黄质夫才离开学校踏上流亡的道路。战时环境,给贵州送来了一位乡村师范学校的好校长。

1939年9月,黄先生辞去湖南农业改进所技师兼榆树湾沅芷垦区主任职务后,接受教育部长陈立夫的聘任,先任铜仁国立三中校务委员,后又受聘担任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校址在青岩镇)。黄质夫坚持乡村师范应当办在乡村,贵州乡村师范更应办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的主张。他的设想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后,在靠广西、湖南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榕江县创建新校(黎平设分校)。1940年初,贵阳乡村师范学校迁至榕江后,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直接领导。黄质夫在榕江国师5年多,为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力,使迁校前仅有4个年级150多名学生的学校,扩大为最多时有16个班级、近千名学生,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国师在校学生占全省在校师范生的40%)。而且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子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办在边远县城、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国立师范学校。建校时的榕江县城连公路都不通,县城只有两所小学。以上经历说明,黄质夫从28岁到49岁,孜孜不倦地在4所乡村师范担任校长近20年,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参与了20世纪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性工作,而且在乡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上颇具建树,对乡村师范学校教学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黄质夫亲自制定的乡师教学计划,编写的乡师教材,出版的有关乡村师范教育的论著,如《中国乡村的现状和乡村师范生的责任》、《栖霞乡师课程概要》、《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实践的师范教育》、《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等,完善和发展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黄质夫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求职信中写了他这段经历:“这些学校都是富有革命性的,当时颇获得各界好评,毕业生参加革命工作者不下千人,颇多知名人士。流亡期间在汉口任战时员生收容所所长,旋入黔任国立贵州中学校务委员兼高中部主任半年,到湘西任湖南农业改进所技师兼榆树湾工作站主任,沅芷垦区办事处主任。抚辑流亡,增加生产,当时难民赖以存活者很多。贵州教育厅一再电邀我去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旋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校贵州东南角榕江,专收苗胞子弟,学生数达1400多人,实行半耕半读,达到全校自给自足。教学方面,主张‘教、学、做合一,做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生活方面提倡以教人者教己,育己者育人,树立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为黔南人士所称道。”

今天,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乡土中国的特色仍然存在。代表中国农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认真践行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民谋利“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那就要“多谈问题,少谈主义”。与其空谈“理论”,不如向黄质夫先生学习,按照实践已经证明的正确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贴近乡土,走进大山,因地因时制宜,更多地研究解决乡村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普及乡村教育多办一点实事。

世界发展史已经证明,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定了民族的未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普及教育而得到繁荣的先例。黄先生认为,“才能胜任、德能感人”的教师,关系到教育的成败。黄先生经常说,要改造社会,先要有好的教育思想,才有好的师范学校;有了好的师范学校才能培养出好的师资;有了好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好的国家公民;有了好的国家公民才会有兴旺发达的国家。故此,教师是人民的楷模,民族的典范。乡村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为己任。据统计,追随黄先生从事乡村师范教育的第一流的教师多达百人以上。因此,黄先生的乡村师范办到哪里,那里便人才辈出,声名远播。黄质夫为培养合格的乡村教师,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了一生。2006年2月28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缩小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这说明,黄先生的许多主张依然是今天培养教师的经典。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被尘封,并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民族的损失,国家的损失。

黄质夫先生亲近乡民的一生告诉我们:既然在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时,都能培养出黄质夫这样的人物,这就说明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自我发展、自我向善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往往被尘封、被遏塞。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黄质夫先生,就是希望想清楚这个问题,发扬光大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学校黄先生
合同到期未入住,空置费谁承担?
王莹作品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家里来了位黄先生
朋友能继承孤寡老人遗产吗?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