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尴尬事

2016-01-06 15:04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资制度培训者进修学校

叶存洪

在我省教育中,有几件很尴尬的事--情,似“皇帝的新装”——没有人愿意说破它。我今天说破它,“对事不对人”,只是希望“直面问题本身”而已。

教育局长的出身数年前,我经手举办了3期县教育局长培训班,发现出身校长的局长大约1/3;还有1/3的情况是,曾有过短暂几年的教书经历,后来去乡镇或其他局发展,事隔几年、十几年后再回到教育局任职;另有1/3根本就没有学校工作背景。这里面存在的原因很多,比如身份的问题,教育局长是公务员系列,校长去当局长,身份转换困难。应该说,有专业背景和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当局长是有一定差别的,当然这个差别会因人而异,有的人好学、学习能力强,能比较快地进入状态,在教育局长的位置上做得很好,但也的确有不少人到了新岗位,不去深入研究教育管理较之于其他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而是凭着老资格、老经验,自以为是,说外行话,做外行事,甚至出现决策的失误,导致教育事业受“折腾”。我们去江浙、北上广,可以看到他们的教育局长都出身校长、出身特级教师,所以,面对教育能说到点子上,能抓到关键处,能很快在校长、教师面前树立起专业权威,而不只是凭借行政权力。虽然权力与权威只一字之差,但有天壤之别。

进修学校的窘境每个县(区)都有一所教师进修学校,虽然近年来有少数地方将之与党校和职高合并,但职能还在。本来,作为培训全县(区)校长、教师之所,应该有良好的资质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尽管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三令五申要求加强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提出要建成县(区)的学习资源中心,但总体而言,任重道远,一些学校基本上还是“破庙老和尚”。说“破庙”,是学校培训条件非常之简陋,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条件,有培训任务来了就凭关系去一中借间教室:说“老和尚”,是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要么是在乡村当了多年校长临退之前照顾进城,要么是“皇亲国戚”凭关系调进。他们上不了课,内心也不想上课,本来有外聘专家来校讲学,你跟着听听课,学习学习,总能够学到一二,但是,我在一些地方发现,他们宁可在隔壁办公室喝茶、聊天,也不愿听课。我还想说的是,一些学校的培训者甚至连待人接物的礼貌都不知道,比如用餐时,来一伙不相关的人陪着,客人不喝酒,他们自己倒喝得热火朝天,“叽里呱啦”地讲着本地话,全然不管客人是否能听懂;对学员讲话,口气生硬,缺乏起码的尊重。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所以,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这样的培训者能培训好别人吗?

绩效工资的尴尬最近几年普遍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大概的意思是70%的基本绩效打到教师的工资卡上,另外的30%作为奖励绩效,要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学校进行调节。制度设计本来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教师没有拿到30%的平均数,他就觉得吃亏了,这个时候他不是“归因于内”——反问自己“我做了多少?我有没有别人做得好?”而是动辄“归因于外”——“你们凭什么多拿?是你们拿走了我的钱!”于是找校长去吵去闹去纠缠,甚至威胁校长。我到过很多中小学,了解的情况是,校长们多不敢拉开绩效工资的差距,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年下来大概也就一两干、两三千块钱的差距。所以,累死累活地干也就比那些不干事、少干事的人每月多一二百块钱,慢慢就没了积极性。虽说要“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但如果“辅”不能跟上,“主”也是很苍白的。这是实行绩效工资以来校长们感到最困惑、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绩效工资制度的这个“漏洞”如何及时地打上“补丁”,校长们呼吁要有“政策”来破解。

猜你喜欢
工资制度培训者进修学校
新“国培”高质量培训者队伍体系化管理探索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的研究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国外工资制定机制对我国公务员工资调整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教师培训要有“场”
绩效工资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的影响
创新,让进修学校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