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国伟+周鹏+卢春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是考察教育信息化工程效果和效率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本文以襄阳市教育信息化为典型案例,从基础设施、资源与应用、培训和制度保障评估襄阳教育信息化绩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措施与策略。从外部环境、目标、主体、方法、数据、结果影响和责任划分七个维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案例,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69-04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襄阳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逐步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提高。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襄阳市教育均衡与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急需建立科学、全面和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方法和体系,对已有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为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信息绩效评估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从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性视角,安宝生等从目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等方面讨论了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构建,并建立了包含二级指标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指出需要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加以验证[1];张燕喜等系统地回顾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定义,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特征和包含效果、效率和效益在内的教育信息化结构[2]。在指标体系方面,顾小清等采用平衡计分卡和StaR模型的思路,提出了包含角色维、视角维和发展维的区域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三维结构,并从用户视角、财务视角、运营视角和变革视角描述教育信息化各阶段评价指标,并讨论了多个评估工具模型在信息化评估中的应用[3];郭伟刚等设计了一套包含三级指标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包含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师生座谈和技能测试在内的评价方案,并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的权重[4]。在绩效评估工具方面,焦宝聪等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CR模型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中投入产出的效率的工具[5]。针对特定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杨斌等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评估问题,从构造原则入手,从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讨论了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的构建[6];成江荣等用KPI理论和“二八法则”,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应用、重视程度、人才建设、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主体等六个维度,提出了包含二级指标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并分四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化绩效[7]。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性、指标和评估工具,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本文以襄阳市为案例,针对襄阳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归纳我国中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中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新思路。
二、调研方案
1.调研对象和内容
本研究调研的对象为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情况,包含襄阳市下辖的3个城区、3个县级市、3个县和3个开发区内共761所中、小学和297个教学点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以及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
本研究调研的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2.调研方式
本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的调研方法相结合,一方面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搜集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重大项目;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统计襄阳市各区、县级市、县和开发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应用水平和培训情况。
三、现状与问题
1.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目标
通过深入调查,襄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包含:基础设施、资源与应用、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如表1。
2.襄阳市教育信息化问题分析
通过表1对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目标之间的比较,可分析出襄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与武汉、宜昌等市相比,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还没有形成。目前,襄阳市自主特色优质教育资源还不成体系、不具规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共建共享;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襄阳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并且只注重前期投入,不注重后期运维投入,注重硬件建设投入,不注重软件建设;
(4)教育信息化意识还有待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信息化整体意识还有待提升,特别对襄阳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发展过程中的过程监控等缺乏系统的规划。
四、措施与对策
针对襄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以下措施全面推进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1.加强教育信息建设顶层设计
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与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对襄阳市教育信息化未来3-5年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高校技术支撑、企业建设投入、学校购买服务”的模式,同通信运营商进行合作,通过企业投入的方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试点工作。
通过“全市统筹、区县分担”的原则,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支撑体系,降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3.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汇聚,实现资源全覆盖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发挥广大教师自身优势,建立政府购置基础性、公益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师积极参与建立校本资源和区域资源的机制,加大紧缺性公益资源、地方特色资源整合的力度,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制定发布资源制作技术规范和内容要求指南,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遴选、准入、评价、淘汰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聚合。完善数字化资源的目录与检索系统,充实襄阳教育资源平台。建立对接国家、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的机制。
4.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省内外教育信息化培训机构提供的信息化应用和优质培训内容,努力探索建立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着力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能力。探索建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激励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按照“全员参加、层次细分、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经费。
5.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联合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库和监测评估体系。建立面向教学全过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为主的综合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按照“点面结合”的思路,采取典型引路、区域联动的方式,选择区域内10所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开展以云端教室为核心的互动课堂教学,鼓励区县和学校积极探索创新适宜的应用模式和方法,使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交流的常态化行为。
五、构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
本文以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为案例,描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评估方法、绩效信息数据、结果分析和对策措施。孙宗锋等从外部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绩效评估主体、绩效评估方法、绩效信息数据、结果影响、责任七个维度把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划分成两个阶段[8],表2从这七个维度分析本研究所描述案例的绩效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新机制。
六、结语
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的研究,对于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外部环境、目标、主体、方法、数据、结果影响和责任划分多个维度构建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估机制。使绩效评估具有科学性、全面性、时效性、目标相关性,并且综合考虑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2]张喜艳等.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4-27.
[3]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4]郭伟刚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4):36-40.
[5]焦宝聪,赵意焕,董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4):38-41,61.
[6]杨斌,解月光,孙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9-32.
[7]成江荣,解月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2):47-52.
[8]孙宗锋.过去二十年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面临的挑战及启示:文献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1):88-102.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