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一、创新审美体验形式。提升欣赏理解能力
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不需要教师过于详细讲解,而是应该在课堂上用一些引导的方法,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获得欣赏的快乐,得到一种美学的深刻体验。这种欣赏兴趣与能力一旦养成,能够使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独立欣赏作品,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
故事体验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经历的限制,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能在一幅作品里欣赏到深刻的东西,或无法对作品产生兴趣,教师此时就可以将这幅画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根据画的内容编造一个故事,总之,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画面的兴趣和思考。
生活体验法。美术教学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而且选择的素材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并且符合学生欣赏水平的,这样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让学生便于理解和学习。
媒介体验法。美术教师只采用图画作品作为教学手段是不够的,美术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优秀的动画片等。因为多媒体能够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多方位刺激,因此从视觉、听觉都可以让学生来欣赏美术的美。通过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形成美感效应,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合理运用欣赏程序,激发美术欣赏兴趣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虽然说是一件比较主观的欣赏体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但是对于刚刚学习美术欣赏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简便的、通用的方法,要很好地帮助学生切入到欣赏活动中,比如教学生如何去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作品。而学生通过欣赏程序去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慢慢从中发现美,并由此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美术教科书上常常会提供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一些学生的作品来供学生欣赏与学习,可以利用相互比较的方法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欣赏。将同类型的两幅作品,比如一幅是大师的,一幅是学生的,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和欣赏。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哪幅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体验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开阔欣赏美术的眼界。由于中学生在认知与表达能力上有限,因此教师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步步的引导,从中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水平。
三、提供相互交流平台,提升欣赏辩论水平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小组互相讨论中获得更加深入的欣赏体验。而且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不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多么深入或者多么肤浅,教师都应该予以认可和尊重。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以及自己的欣赏水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美术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提升自己欣赏的能力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去为学生创造这样学习交流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设计的观赏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美术教师可采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储钱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两个组,每组同学必须说出自己选择这个储钱罐的理由,以及放弃那个储钱罐的原因。学生在精彩的辩论中,对两种储钱罐的优缺点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欣赏的能力,也为之后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欣赏实践有机结合,强化欣赏审美体验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能让学生既用眼睛去欣赏,又用手去实践完成一幅作品,则能够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建立在自身的体验基础上,而不是仅仅只接受作品表面的内容。通过将欣赏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充分挖掘与培养,把对欣赏作品直觉的感知转化为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使得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欣赏凡高的《星空》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去临摹凡高的线条,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实践的体会。通过这种临摹,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凡高画中对星空的特殊表现方法——扭曲、旋转、火焰般。而且不要让学生对大师的作品依样画葫芦,而是在临摹中进行选择、表现与再创造,于是学生便可以自由变换作品中的原有的色调和构图。这样临摹不仅不会落入教条临摹的怪圈,反而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学习与再创造,来实现美学体验,使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一种共鸣,实现欣赏水平的提升。
五、采用美术语言教学,提高欣赏评述水平
在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重点应放在评述上,让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评述作品。美术语言是一种表现客观与主观世界的载体,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生活品位获得提升的途径。当学生缺乏美术语言的积累时,欣赏美术作品可能无话可说,或者仅能够使用简单的词来评述,如喜欢、好看、漂亮,这种语言只停留在了简单的判断上,而对学生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的掌握将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提高当前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欣赏能力,采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