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军
关于提高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几点认识
肖永军
内容提要:非战争安全威胁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威胁的重要内涵,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现代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国防后备力量作为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清职能任务、正确把握行动原则、切实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创新保障转型新路,努力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为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提供可靠管用的基础支撑力量。
关键词:后备力量 民兵 预备役部队 非战争军事行动
作者:肖永军,72241部队学生军训教研室副教授,大校
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习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随着我军职能任务拓展,后备力量担负着多样而繁重的非战争军事任务,应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充分认识自身在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中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对策办法,确保在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中能够充分发挥突击作用。
充分认清职能任务。正确认识、理解职能任务,是加强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积极掌握和报告情况。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能及时了解掌握预警性、内幕性信息和事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遇有重大灾情灾区与外界联系不畅时,应主动承担情况报知任务,争取第一时间掌握和报告情况,为指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积极抓好战备执勤。我国边境线长、重要目标多,战备执勤任务重,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协助现役部队和武警稳边控边、守护重要目标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能够在防蚕食渗透、防内潜外逃、防难民涌入、防敌特袭扰和守护国计民生重大工程设施、军政重要目标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积极协助维护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社会安全性事件频发,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参与处置群体事件中,了解社情民意,了解风土人情,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控制局势,有利于事件平息和解决。四是积极参加抗击自然灾害。我国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多样,抗灾减灾的形势严峻,需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有组织、有纪律、有突击力的优势,积极参加抢险救灾,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五是积极参与事故灾难救援。生产、交通、采矿等经济活动中的重大安全事故,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就地就近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参加紧急救援行动,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六是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食品和生存环境安全问题,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稳定影响越来越大。民兵预备役卫生专业保障队伍,在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发挥骨干作用。
正确把握行动原则。学习掌握行动原则,是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近期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藏区维稳、“5·12”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安保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表明,后备力量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应把握五个基本原则:一是预有准备,快速应变。非战争安全威胁往往事发突然、情况复杂,对快速反应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地方军事机关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根据可能担负的任务,制订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各种行动的应急动员、快速机动、情况处置、组织指挥及各类保障的方式方法,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二是就地就近,后备先用。民兵预备役队伍寓兵于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熟悉本地的交通、地形、气象、民情社情和重要目标等情况。民兵预备役部队必须强化后备先用的观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险情灾情,第一时间就地就近动员,第一时间展开应急救援行动,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三是审时度势,合理用兵。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目标不同,抢险救灾首先是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维稳处突主要是稳定局势、平息暴乱、抓获少数暴恐骨干分子。地方军事机关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遂行任务的需要,科学使用兵力,把兵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发挥出最佳的用兵效益。四是把握政策,依法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维护稳定、处理民族矛盾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地方军事机关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正确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用兵,做到应对有据、处置有法。五是统一领导,靠前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地方军事机关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应强化全局观念和服从意识,加强与军队、武警和公安的协调配合,形成应对危机的整体合力。各级指挥员,特别是军分区、人武部和预备役师旅团指挥员,应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临机决断,实施快捷、高效、灵活的指挥。
切实加强力量建设。提高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力量建设,优化力量结构、调整编组布局、加强针对性训练。一是突出专业技术力量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矿难救援、核化事故处置、水电气生命线工程抢修等,对专业技术力量需求大、要求高。应根据遂行任务需要,调整后备力量数量结构,取消战时作用不大、平时用不上的普通分队,增建非战争军事行动急需、战时又能派上用场的专业技术力量。加强非战争军事专业后备力量建设,原则上不要“另起炉灶”,可在增加现有应急、工兵、舟桥、防化、运输、“水电气化火”专业救援等队伍技术含量的同时,把部分步兵、炮兵等部(分)队改为专业技术救援队伍,努力优化后备力量专业构成。二是合理调整编组布局。积极探索成建制成系统动员的方法路子,充分依托地方交通运输、电磁频谱、信息通信、民用航空、海事海监、医疗卫生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系统,对口组建相应的专业技术分队,最大限度把专业对口、训练有素、在岗在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退伍军人编入民兵预备役部队。在着眼应战需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非战争安全威胁,科学布局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地震带沿线地区组建抗震救灾分队,在江河、湖泊和大型水库地区组建抗洪抢险分队,在森林覆盖面积大的地域组建森林防火分队,在沿海地区组建抗风抢险和海上搜救分队,在核电站和大型化工企业附近组建核化救援分队,在煤、铁、金矿区组建矿难救援分队,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部门组建水电气抢修分队等,以便就近动员、就便使用。三是科学组织军事训练。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对非战争安全威胁的研究,掌握基本常识和应对处置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突出民兵预备役部队针对性训练,着眼抗洪抢险,加强封堵决口、加固堤坝、分洪爆破、水上救护等内容训练;着眼抗震救灾,加强人员搜救、卫生防疫、快速土工作业、简易生活设施搭建、交通道路修复等内容训练;着眼灭火救灾,加强火情侦察、火场隔离、人工灭火、专用器材灭火、消除复燃隐患等内容训练;着眼海上救援,加强恶劣天气出动、海上搜寻、海上救生、海上补给等内容训练;着眼反恐维稳,加强分析预测、应急出动、搜索抓捕、解救人质等内容训练。利用参加重大活动等时机,加强与部队、武警、公安协调配合,练指挥、练通信、练协同,不断提高联合行动能力。
积极探索保障新路。建立军民融合的保障模式,实现军地资源共享,是提高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基础工程。一是更新保障观念和创新保障机制相结合。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保障观,最大限度借助地方优势提高保障资源使用效益。同时健全完善保障政策法规,明确总部机关、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租的程序和办法,明确经费补偿的渠道和标准,使各项保障工作依法进行。二是自我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平时总部机关适当加大单兵炊具、野战食品、野战装具物资和部分维稳、抢险救灾专用装备的配备,以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后装保障能力,尽可能减轻当地政府的保障压力。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资源弥补民兵预备役部队自身保障力量的不足,根据可能担负的任务,会同地方有关部门研究确定需要社会保障的装备物资种类及数量,制订详细的保障方案。在地方行业系统对口组建的专业技术分队,主要采取人装结合的办法落实装备物资保障。军民通用的大型机械设备主要采取平时登记,急时征租的方式解决。三是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储备体系完善、储备量大的优势,在非战争安全威胁较大的地区相应组建经济动员中心,集中储备应急维稳、抢险救灾、事故救援等不同类别的专用装备物资,形成配套齐全、联储联供的装备物资保障网络。对生产周期短、用时易筹措的装备物资,依托生产技术和能力落实储备,一旦需要立即进行大批量生产,以节约经费,提高保障效益。
(责任编辑:徐永汉)
中图分类号:E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1-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