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必胜

2016-01-06 10:34王其槐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海阳民兵日军

王其槐

“九·三”大阅兵,举世瞩目,国人振奋。

尤其是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掷地有声地喊出“和平必胜、正义必胜、人民必胜”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似春雷,向所有爱好和平的正义之士传送了新中国和平发展造福人类的宣言;这掌声似霹雳,给那些妄图靠武力称霸世界的狂野之徒敲响了警钟。

雷鸣般的掌声也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前不久刚刚参观过的海阳地雷战纪念馆。

“海阳‘铁西瓜,威名震天下,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伪军上西天……”海阳民兵用地雷战保家卫国,与日伪顽强战斗,不仅活跃在海阳县境内,还奉命组成远征爆炸队,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引起轰动,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三战”,成为几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也使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永垂青史。

七月的一天,我跟随山东作家寻访抗战故地采风团到烟台海阳市参观地雷战纪念馆,来亲身感受那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整个纪念馆分为六大部分:民族危机,共赴国难;地雷战日寇丧胆,卫海防壮我国威;反“扫荡”105天动魂魄,盆子山60余村响雷声;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光辉事迹垂青史,革命精神照后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海阳。整个展览重点突出,把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利用地雷村村布防,户户备战,广大民兵开展地雷战、麻雀战的史实,和艰苦奋斗、打击日寇、驱除外辱、战无不胜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现给广大观众。

徘徊在纪念馆内,一帧帧老照片,或模糊或清晰;一首首爱国歌,或高亢或舒缓;一件件杀敌利器,或锈迹斑斑或光色凛凛……向我们展示着这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当年的激战仿佛历历在目。

1942年那个黑色的春天,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相继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起据点,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其累累罪行融目惊心,罄竹难书,仅赵疃村(电影《地雷战》中的赵家庄)就有300多名无辜群众被害。日寇残害我同胞的手段极其凶狠,名堂很多,如将人推到挖好的土坑里活埋,只露着头死去,名曰“放天花”;将人的头、手脚捆绑成一团,从高山上扔到山沟,名曰“滚乡球”;将人身上浇上煤油点着烧,名曰“照天灯”;将人绑在树上练刺杀,名曰“打肉靶”……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海阳人民没有屈服。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妇队”、“抗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举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同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1943年,海阳县武委会介绍平度、大泽山区民兵埋雷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地雷。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地形复杂,多山石丘陵,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当年5月,第一颗地雷爆炸成功,炸敌5名,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这年秋,赵疃民兵负责人赵同伦从区武委领来两颗地雷,和赵守福、赵新瑞等人一起研究出拉弦、绊弦几种埋雷方式。10月的一天,200多个日伪军出来抢粮后,从赵疃西大道大摇大摆地返回据点。赵守福、赵同伦、赵乾江等3人,提前在路上埋下两颗绊雷,日伪军经过时,“轰”地一声,一个日本兵绊响了石磊里的地雷,后边的敌人见势慌忙向东跑又绊响了地瓜地里的地雷。两颗地雷,炸死13个敌人。望着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敌人,民兵们心里乐开了花。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与日伪的战斗中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当时抗日根据地军工生产薄弱,所造地雷不能满足战斗需要。赵疃村的民兵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开动脑筋,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发明了石雷,制成各种拉雷、绊雷、滚雷,杀伤力不低于铁雷。一时间,全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石雷碾炸药活动。《地雷战》中赵家庄全民动员打造石雷的场面,也是当时赵疃村的真实写照。由于战功赫赫,赵疃村被山东军区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称号。

与此同时,其他村庄的民兵,也都学会了用地雷打击日军。文山后村于化虎曾到独立营学习埋雷技术,并很快教会了其他民兵。1943年秋的一天,他们得知行村的日军到黄崖、寨头、小纪一带去“扫荡”,就在日军回行村的必经之地——野虎岭,埋下了两颗地雷。日军从小纪转回来,刚登上野虎岭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日军被炸得飞上了天。日军官吩咐士兵到赵疃下门板抬尸,刚转到前山坡,又踏响了另一颗地雷,又被炸死了3人,其余的日军慌忙逃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来。

战争的实践使民兵们认识到,地雷战可以大显神威。于是,村村都搞起了地雷战。特别是赵疃、文山后、小滩这3个村的地雷战搞得更是活跃。赵疃以赵守福、赵同伦为首,文山后村以于化虎为骨干,小滩村的主将是孙玉敏,那时的她才是个16岁的小姑娘。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仅制造出大批石雷,还研究制造出铁雷,效果跟上级发的差不多。

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民兵的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赵疃的民兵创造了空中绊雷,专打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文山后村民兵改进埋雷方法,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单等见到敌人的影子,才迅速埋雷,出敌不意,屡获成功。他们还在雷坑里埋上石子、铜钱、碎锅铁之类的东西,大大增强了杀伤力。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民兵成立了爆炸组和通讯瞭望组,在村外制高点设置了信号瞭望岗,一旦发现行村的鬼子出动,瞭望岗就递次传讯报警,通知民兵爆炸组开始埋设地雷,其他民兵开始转移群众,掩埋粮食,准备迎击敌人。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套、瓜田、菜园、门阶下、水桶底、箱子里……到处是地雷,敌人走到哪里地雷就炸到哪里。后来,敌人抓来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走在前面开路。民兵们连夜发明出一种“长藤雷”,把引爆索线加长,等群众安全走过再迅速拉火,使地雷专在敌人脚下开花。

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调来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我反扑。于化虎化装成敌兵,携带4颗共百斤重的地雷,趁天黑混进据点,隐蔽起来。等到敌人都睡下,他熟练而迅速地把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剪开铁丝网,返回村庄。第二天早晨,据点里的日军开始集合,4颗地雷接连爆炸,炸死33人,重伤4人,轻伤多人。

山东的地雷战,为抗日战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4年8月中旬,胶东军区发起秋季攻势,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积极配合,很快拔掉了烟青公路两侧的数十处日伪据点。行村、大山据点的日军逃往青岛。1945年5月,盘踞在青岛的日军纠集了3000余兵力,重新反扑回来,残酷地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周围几百里骇人听闻的“无人区”。遵照县武委会的指示,赵疃及周围村的群众全部转移了出去,当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在盆子山区与敌人展开麻雀战、地雷战,历时105天,粉碎了敌人的残酷“扫荡”。

此后,日军每次出动总是命令伪军在前边寻雷、起雷。然而,野兽再狡猾也逃不过好猎手。民兵们便很快研制出一种“真假子母雷”——假雷在上,真雷在下,用线相连,一起假雷,真雷就炸。敌人不敢再起雷了,就在可疑的地方,用石灰撒上圈圈,或者压上写着“雷田”的字条。民兵们就在敌人的来路上撒白圈,在圈与圈之间埋上地雷,旁边布下雷群。敌人顺着圈与圈的间隙走,地雷就响,跑到路旁躲,雷群就炸。鬼子黔驴技穷,只好搬来工兵探雷起雷,但仍逃不掉被炸的命运。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海阳人民共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歼敌1000余人,缴获武器600余件,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地雷战轰动海阳,闻名全国。这是海阳人民的英雄创举,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灵活运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伟大创举,创造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出奇制胜地消灭敌人,极大地牵制、消耗了敌人实力,最终让日本侵略者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山东省和济南军区在地雷战旧址赵疃村举行民兵地雷战实战演习,生动再现了地雷战激烈场面,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为地雷战纪念碑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碑文。在纪念碑周围,安葬着赵守福、赵同伦、于凤鸣等当年的15名民兵英雄。墓碑前,后人敬献的花圈静静地陪伴着英雄。2005年,这里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走出纪念馆,地雷的爆炸声、我抗日军民的呐喊声、日伪匪徒的哀号声仍在耳畔回响……

胶东大地的阳光热烈狂放。一队少年正唱着嘹亮的《少先队员之歌》,列队走来。

和平必胜!

正义必胜!

人民必胜!

海阳地雷战的伟大实践对此做了生动注解。

猜你喜欢
海阳民兵日军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海阳核电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民兵制度在世界上的发展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