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②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④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⑤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
①夕岚(lán):傍晚的山光。②石篑(kuì):一个人的号。③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④张功甫:南宋画家,官奉议郎、直秘阁。⑤夕舂(chōng ):夕阳。
[导读]
本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了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玉照堂里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梅花为寒所勒( )
②尤为奇观( )
③余时为桃花所恋( )
④湖光染翠之工( )
2.与“石篑数为余言”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珠历历可数也 B.扶苏以数谏故
C.又数刀毙之 D.数不胜数
3.与“竟不忍去湖上”的“去”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B.阳虎去齐走赵
C.委而去之 D.去死肌,杀三虫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
A.为朝烟,为夕岚 B.张功甫家故物也
C.止午、未、申三时
D.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A.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B.余时为桃花所恋
C.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D.安可为俗士道哉
6.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与杏桃相次开发 B.弥漫二十余里
C.别是一种趣味 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7.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8.西湖之盛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9.文章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句着力写游人之盛,有什么作用?
10.请你简要地评价一下本文末句所展示的作者意趣,并将它与《醉翁亭记》中展示的欧阳修的意趣作个比较。
11.昔日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而如今的西湖却受到了来自人类的多方污染,风光不再依旧,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抑制 ②更 ③迷住 ④精致 2.B (屡次) 3.D(去掉,除去;其他项意为“离开”)
4.C “止”通“只” 5.A.是,在于 B.被 C.成为 D.向,对 6.A(开放) 7.①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余里。②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种趣味。8.春日,月夜,朝烟,夕岚。9.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正是因为花正盛,才有游人之盛。10.末句表达作者对那些为功名利禄奔忙之人的鄙视和自己追求高洁的情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展现的是被贬后仍能达观面对生活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从面对生活的态度而言,欧阳修表现得更为放旷豁达;从与民同乐的角度而言,袁宏道亦不如欧阳修做得好,其言语之中甚至隐含着清高的痕迹(意近即可)。 11.开放题,只要围绕保护环境的意义来谈即可。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③,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④,船破,皆浮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释]
①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县境。 ②氓(méng):老百姓。③暴甚:涨得很厉害。④中济:半济,船渡到了河中间。⑤寻常: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读后思考]
1.文中讽刺的对象“其一氓”是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寻常”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_______。你能从学过的古文中再举3~5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吗?
4.当今社会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金钱并非万能,可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可能的。”请你就这句话谈谈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贪财如命。2.生命可贵,钱乃身外之物。3.长度,距离; 平常。 卑鄙、妻子、交通、牺牲、痛恨。4.略(言之成理即可)。
纪昌学射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③,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④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⑤下,以目承牵挺⑥。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⑦县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⑨,朔蓬⑩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县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选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注释]
①甘蝇:人名。②彀(gòu)弓:把弓拉满。③飞卫:人名。④纪昌:人名。⑤机:织布机。⑥牵挺:踏脚板,牵引织布机不停地上下运动。⑦牦(máo):牦牛尾上的细毛。⑧牖(yǒu):窗。⑨燕角之弧:用燕国的牛角制造的弓。⑩朔蓬:蓬竹。
[导读]
本文着重写的是学习过程。飞卫教纪昌学射箭,仅指示门径,提出要求,即先学“不瞬”,后学“视”,要“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训练方法则只字不提。方法是纪昌自己想出来的:学“不瞬”,他“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经两年学成;学“视”,他“以牦县虱于牖,南面而望之”,经三年学成。纪昌的这个学习过程说明:能根据老师的指点开动脑筋想办法,又能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学射箭如此,学知识,学任何一种技艺也都是如此,值得我们三思。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 )
②飞卫高蹈拊膺曰( )( )
2.与“而县不绝”的“绝”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老子犹堪绝大漠
C.天柱折,地维绝 D.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请为文中的画线句子标点。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A.以目承牵挺 B.贯虱之心
C.虽锥末倒眦 D.而县不绝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②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6.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7.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眼眶;眨眼②跳起来;胸膛。2.C。 3.牖,之,间,也;后,焉。物。 4.D “县”通“悬”,悬挂。5.①你要先学习使眼睛不眨动的功夫,然后才可以谈到学射箭。 ②不成,你还必须练习看东西的眼力才行。要练会把细小的东西看得像巨大的东西,把细微不清的东西看得像显著清楚的东西,然后再来把你的成绩告诉我。6.纪昌向飞卫学射箭,用两年时间,练习盯住一个东西,不眨眼;又用三年时间,练习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最后终于学成。7.纪昌学射的成功,是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这样就为他看清目标、一发中的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学习要踏实苦练。(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