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成
【摘 要】童年期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有着离异、寄养、留守等情况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其内心一方面处于波动,激荡和积极的建设,另一方面处于自我封闭和怯懦的情感心灵中。因而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内心的发展,贴近学生个性需求和个性心理发展,用爱去关怀和温暖每一个学生,实现其自身发展和茁壮成长。
【关键词】童年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和心灵的满足并没有得到同步而及时的提升和满足,在更多的方面则是出现了物质和心灵的“错位”和“断层”,物质的满足并没有使心灵得到很好的满足和提升,尤其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得到更为显著的体现。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上取得了极大的满足,然而另一方面,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保障和安全感,去不懈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忘记心灵滋养,回归家庭及家庭的教育,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轮流寄养等情况。因而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灵成长深受这两方面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处于波动,激荡和积极的建设,另一方面处于自我封闭和怯懦的情感心灵中。这样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波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以后的人生成长和自我实现。
而此文所要阐述的就是对这一群特殊群体的学生的心灵关怀和关注,让爱进驻心灵,重新绽放自己。他们在初入大学之门时心怀忐忑、恐慌、希冀、兴奋和对美好的向往。这些丰富而激烈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思想在他们第一学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初入大学的第一学期中他们还面对着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业环境,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引起心灵的激荡。他们会为这些变化而忧虑,恐惧,举足无措;会为了毕业后工作情况而担忧;为自己所学的课业与将来的工作不匹配而担心;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情绪困扰而不安;为自身的心理不适应而焦急。
但随着对这类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笔者发现此类学生在其童年期时家庭教养环境并不十分的完善。他们在童年期或多或少经历过家庭的变迁,如父母离异,自身被多次和长久的寄养。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孤独和不安,弥漫着不自信,不信任,排斥,但同时他们内心当中也渴望能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拥有挚友,获得认同,赢得关注和关怀。因而如何让此类学生在大学期间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和学校的人文关怀与照料,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重新唤起他们内心的感动,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重新在心灵上站立起来,这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接下来笔者将选取2个较为典型的学生个案来表述我所阐述的问题,为尊重个人隐私,故在文中出现的人名皆为杜撰,请勿对号入座。
案例1、王同学
在心理访谈中,她谈到对自己的外貌不太满意,感觉自己很普通,也觉得自己在独处时容易想的太多,认为自己比较悲观,不够优秀,缺乏自信心,兴趣虽然广泛,但是不够精通,认为自己比较计较,气量小,稍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发脾气,且因为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办事畏首畏尾,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视线。而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后,发现王同学的家庭氛围并不好,在小孩6、7岁时父母离异,现在自己跟随母亲重新组建新的家庭。父母离异是因为父亲出轨后父母经常吵架,并时常有打闹。而王同学对此问题亦有察觉和自己的见解,认为父母还是离异为好。而对于现在的父亲则认为比较憨厚,可靠。重组后的家庭中一直跟随父母生活,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是足够的,而爸爸的则较少,原因在于自己并不是很主动的去找他聊天,而爸爸也不会主动找王同学聊天。妈妈与爸爸一起管理工厂会比较繁忙,因此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一般找姐姐解决。自己对于母亲的感觉是想让她为自己而骄傲,觉得母亲有点可怜。同时想帮助别人而又做的不是很好的时候容易出现焦躁不安。
通过对此同学的访谈,以及结合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谈话,发现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让自己处于焦虑和纠结的情绪中,并不能让自己及时的得到释放和调整,在人际交往中,她既想赢得别人的认可而积极主动和努力行为,但又害怕自己的行为和主动带给他人以不适从而让自己裹步不前,丧失了人际交往的良好氛围和情感。
因而对于该同学,笔者通过定期见面、谈话、探索其内心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其内心的自我力量之源,不断成长自我,同时建议班主任关注其发展,给予其以关怀、认同和爱护,让她重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真挚,让她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自我解决和自我调整。
案例2、赵同学
在心理访谈中,赵同学对于将来的事情较为担心,尤其是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对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事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缺乏必要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自身缺乏耐性,没有持久性,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时常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没有自信心,且容易悲观。在寝室中一旦人多了,自己就会觉得很吵,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又时常感觉不安和寂寞。自己的情绪容易被破坏和影响。在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后,笔者发现赵同学有一个妹妹,自己是第一个孩子,父母之间关系融洽。但是父母都在批发市场工作,自己能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只有暑假的两个月。因而从10岁开始到高中毕业这一阶段中,自己都是在不同的人家中被带大的,小学时爷爷照料,初中时姑姑照理,高中时由阿姨照顾。在多次寄养的阶段中,虽说亲戚都能很好的照顾该学生,但是该同学并没有感觉到足够的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在发生困难和问题时,自己只能躲在楼上哭泣,亲戚们并不能予以很好的觉察和关注。因而现在自己给父母打电话更多的是述说学习上的事情,没有深层次的心理交流,她自身已经深深体会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在小学阶段自己就会经常感觉孤单。但是这种感觉却又因为自身能体会父母的辛苦而不予以向父母述说。
通过上述的访谈,可以看到赵同学内心深处与其自身年龄不符的“成熟”,这种过早的“成熟”是以其内心心灵呈现碎片为代价,这种“成熟”的代价并不合乎心理发展的轨迹和路径,这种“成熟”对于该同学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消解,一种看透世事的平淡无奇的消逝,是对生命资源和心灵的侵蚀。这种“成熟”源自于该同学的这段寄养经历,以及对于这段时期的内心反思,让他过早的明白社会的无力感和苍白感。因而如何调动该学生的积极性,重新唤起其对生命的渴望和心灵的激荡,是心理访谈和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也因此笔者和其班主任教师在与他的谈话中多次强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多彩。同时积极推动和鼓舞他在舞台上展现自我,展示自己的绚烂多姿,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而为他的心灵重塑提供积极的力量,促使其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感知和自我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同学童年期的家庭教养环境并不十分的完善,进而对其当下大学生阶段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开学阶段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了解其家庭变迁故事,从而走入学生内心深处,让他们在大学之初就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照料,从而温暖他们内心孤独的心灵和慰藉他们缺失的情感,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重新在心灵上站立起来。同时辅导员教师要与班主任积极地沟通,寻求各种途径解决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进行心理谈话,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关注其人际交往,学业,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让此类学生积极融入班级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技能;召开主题班会,为相同月份的同学庆祝生日,感受班级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最后辅导员(班主任)教师还应积极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保持一定的沟通,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家长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重新让她们在心灵中站立起来,迎接社会与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林娟.用爱扶弱,借阳光灿烂花朵——班级管理中引导、关爱生理、性格缺陷个体走出弱势的尝试[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4(15).
[2]吴文龙.让爱的阳光温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灵[J].大学辅导员,2014(1).
[3]程建伟 冼吉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工作模式[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黄菊芳 周建平.温暖心灵 向阳花开——成功运用“随笔”教育转变问题学生的几个案例[J].中华少年,2012(6上).
[5]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高校辅导员知识技能ABC[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