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定飞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4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同时,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案例作为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好地开展数学探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调控好课堂的气氛,激发探究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不能只是为了创设生活情境而选用一些脱离实际、或与学生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案例,那样就失去了创设生活情境的价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任何意义。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之间平时零花钱的借与还来导入新课:(1)小明有5元钱,爸爸又给了2元,他有多少钱?(2)小明有5元钱,买东西花去了3元,他还有多少钱?(3)小明有5元钱,可他喜欢的一件玩具要8元,他借了同学3元,他现在有多少钱?(4)小明已经欠了别人3元,可是买文具还需要借别人2元,现在该如何表示他的钱数?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他们通过已学的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列出式子,并由现实生活的结果得出式子的结果,让学生由式子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开心,如果教师用向左走、向右走来导入新课,虽然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总感觉有些牵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生活现象丰富课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生活现象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引入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同时运用生活现象来进行教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会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品质,为学生的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条河(看作直线l)的同一侧有两个村庄(记为点A、点B),要在河边修建一个电灌站(点C),如果从节约材料方面考虑,则电灌站需要建在什么位置?如果要求电灌站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同,则需要建在什么位置?这样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解决好这样的现实问题说明学生实现了学以致用,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要想节约材料就需使A、B到C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即可以先作点A(或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与另一点连接得出与直线l的交点,从而找出点C;而要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则可以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l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这样综合给出与生活相关的两个问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清知识的不同运用,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用生活素材引领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时以生活素材引领教学,可以使数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自主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这些生活素材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编写出实际问题,并在全班内分享、分析和解决,确保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学习积极性更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时,教师给出了生活中旋转的实例,如风车、时钟等;还有图案设计方面的,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奔驰汽车的标志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旋转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轴对称原理自行设计制作,画出自己感觉最美的图画。此外,学生在设计操作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旋转角度、旋转中心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利用好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含义,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