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似性常规关系的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分析模型研究

2016-01-05 03:14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拟人化相似性

时 健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基于相似性常规关系的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分析模型研究

时健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相似性常规关系作为认知工具在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的产出和理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徐盛桓常规关系分析模型基础上可以构建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分析模型,通过英汉比拟语料推导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的含义解析,证明拟人化和拟物化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常规关系;相似性;拟人化;拟物化

1研究回顾

传统语言学中,拟人是一种修辞格,是将人类的性状、情感赋予动物或将生命及人类属性赋予无生命之物和抽象概念;拟物也是一种修辞格,是将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赋予人类,将人类物化的修辞手法。过去人们把拟人和拟物仅看作语言修辞格(统称为比拟),因而开展的研究多局限于词语层次、修辞功能或英汉语对比翻译等语言学领域,很少把拟人和拟物上升到作为人类普遍思维认知手段的哲学研究范畴。自L& J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以来,研究者们开始对以往的修辞格理论进行反思,着手探究各种修辞现象背后的认知思维过程。蒋冰清[1]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拟人,并论及拟人在英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于建平,张春梅[2]从体验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汉语中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的成因,揭示了语言拟人化、拟物化现象背后的隐喻思维;裴利民[3]认为,拟人是一种隐喻,西方修辞学称之为personal metaphor, 即有关人的隐喻,以人或人体部位为喻体的隐喻,如 “山头”、“山腰”、“山脚”、“河口”、“湖心”等。继《外语教学》2008年3期的专栏“修辞研究的新进路”之后,笔者提出了拟人研究的新进路,“相似关系认知视角下的拟人”[4]一文将拟人看作一种基于相似性常规关系投射人类特征到无生命体、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思维方式。基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顺承L& J的基本论述:最明显的本体隐喻就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体具体化为人的隐喻,它能使我们凭借人的动机、特点和活动来理解非人实体(nonhuman entities)的各种经验。反之,拟物则是把人客体化为物来类比理解。之所以人、物或物、人两认知域能够取类比象或贯通连接一定是基于其间的相似点或相通性。基于此,在比较了国内文献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论[5-6]、概念整合论[7-8]、事件域认知模型论[9]、激活突显论[10]及概念内涵外延传承说[11]之后,本文借鉴徐盛桓的“常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即“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提出语言拟人化、拟物化的语言的分析模型,并举英汉语料实例来推导拟人化、拟物化语言的认知含义。该研究再次佐证了拟人和拟物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智模式。

2常规关系及其模型

常规关系是Levinson提出的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推导机制中信息原则的一个重要概念。徐盛桓创建了“常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进而又发展成“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如图1。该理论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为语言表达所利用;从话语的理解特别是含义的推导来说,常规关系被提炼为“常规范型”,在话语中表现为含义或隐性表述的具体内容,对语句的显性表达做出阐释或补足,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到交际的理解;从认识论来说,常规关系是社会群体以关系来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来说,常规关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是对人认识事物的具体方法的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框架或一种模型[12]。

图1 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徐盛桓[13]指出:人们是把事物作为世界事物系统中的某一类层级中的某一类的一个单体来认识的;单体、类之间可以从横向认定其程度不同的相邻、相似关系,邻接的上下位层级也可以从纵向认定其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关系。

3拟人化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拟人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基于人类和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常规关系,比如外形、性状、特征和品质等触发了人们思维官能的链接,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寄情于物或移情于物,人、物两域就相与为一、互通交融了,这样物就被人格化了。通过赋予无声无息、故我存在的自然界以人类特有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人类就实现了自身主观认知世界与物质客观世界的高度统一[4]。

拟人化语言的产生机制是将物域的x基于其与人域的x’之间的某种形态、动作、性质、情状、品格等方面的相似性而把物域的x当作人域的x’来说,从而人、物两域相通,使物人格化,物域的客体被人的心境、情绪激活。可见,相似性常规关系是拟人认知思维赖以成立的关键。由此我们得出语言拟人化的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图2 拟人化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图2表明拟人化语言的含义推导过程:当看到或听到一个拟人化语言的显性表述时,我们明显感知这样的表述是有悖于惯常,也就是字面理解存在意义冲突,因此对其理解往往是不完备的。这时我们就会调用心理结构知识集,即事物间的常规关系集试图在这一显性语言表述规定的语境下凭借分属人、物两域的两关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常规关系去匹配、链接他们的语义成份,发掘出物域的显性表述背后潜藏的人域表述原型,然后从人域的常规关系场中提取与物域具有相似性的某一常规关系投射到物域的相对应的成份上,并通过心理建模、抽象和整合所生成复杂的知识网络系统即复合的常规关系场的认知加工处理,来补足或阐释物域的不完备显性表达来获得相对完备的表达。

拟人化语言认知含义如何推导,我们先来看一个英语中的例1,需说明的是操英语的人习惯将像船、月亮等和像太阳、计算机等无生命的事物做“拟人化”处理,分别使用“人”的阴性代词she (宾格her, 物主her,后同), 阳性代词he(him, his)来代替中性代词it(it,its)[14]。当然也有用中性代词it来代替性别不明的“人”,如将婴儿用it来指代,如It is cute(它真可爱),与对无生命的事物的指代一样,这是下节所讨论的“拟物化”认知思维的表现。

例1Day after day and night after night there was nothing roundtheshipbut the howling of the wind, the tumult of the sea, the noise of water pouring over the deck. There was no rest forherand no rest for us.Shetossed,shepitched,shestood,shegroaned. (Conard, Youth)[1]

在例1中,显性表述的主题链是船(the ship)和7个她(英语原文5个她,即一个宾格her和4个主格she)。单就话语的字面意思表达是不完备的,甚至猛然间使人步入歧途,产出错误的含义推导,以为“她”指称船上的一位女性乘客。实质上,这个显性表述蕴含了隐性表述,我们只有通过相似性常规关系进行推理,用隐性表述对不完备的显性表述进行补足,才能获得对话语的完备理解。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在浪潮中随波逐流,时而颠簸,时而晃动,时而似乎倾倒,时而又稳步前行,呼啸的海风撞击着船只,翻腾的海水拍打着船体。巨大的船只在无垠的浪涛中颠沛行进和人体在风生水起的海面上游泳之间的相似性使作者康拉德把此情此景中的物、人两域联通起来。推理至此,我们明白 “她”指称的是无生命体船只。船只的航行被拟作人体的游进是这一显性表述背后的隐性表述,经过这一隐性表述的补足和阐释,我们就得到相对完备的表述:在波浪翻滚的海面上,人与船浑然一体,“同舟共济”,表现了作者对船的强烈感情和与船共存亡的坚定信念,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例2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2是出自鲁迅笔下回忆童年的文章。显性表述是泥墙根的草丛中油蛉低唱和蟋蟀弹琴。此显性表述体现的隐性表述是物域(不包括人的有生命体如动物、植物)的油蛉和蟋蟀叫声美妙婉转、悦耳动人,这可与人域的歌唱家演唱及钢琴手弹奏相媲美。构建起这一人、物两域的相似性是虫子的鸣叫声与歌手的演唱和琴手的弹奏。经过隐性表述人域的歌手和琴手的补足阐释,我们推导出含义:孩童的认知心理把油蛉和蟋蟀看作是歌唱家和演奏家,把它们的鸣叫声拟作优美动听的歌唱和乐曲,这充分表现了鲁迅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及其对昆虫的喜爱,也表明拟人是一种人类尤其是孩童心智中沟通自然万物与人的普遍思维。

4拟物化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拟物是与拟人相反的思维模型。人类基于自身与外部世界物域的某种相似性常规关系,将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属性映射融合到描述人类自身的语义概念中,于是便产生了语言中的拟物化。如翅膀、尾巴并不是人类特征,观察动物的翅膀和尾巴,人类得出如下概念:翅膀用来飞行,尾巴在身体的末端来保持平衡。于是人类将动物的外部结构特征也投射到属于人域的情景之中来物化自身行为。如形容一个人狡猾行为败露后,就说他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翅膀变硬了”来指称子女长大后不听父母话的行为;鉴于人类与树木的相似性而将游子的回乡之情物化为“落叶归根”[2]。

拟物化语言的产生机制是将人域的x基于其与物域的x’之间的某种形态、动作、性质、情状、品格等方面的相似性常规关系而把人域的x当作物域的x’来说,人域是本体,而物域是拟体,从而物、人两认知域相互连通,使人物格化。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属性通过体验互动的拟物化思维投射到描述人类自身的语义概念中。可见,相似性常规关系也是拟物赖以成立的关键。由此我们得出语言拟物化的常规关系分析模型(图3):

图3 拟物化常规关系分析模型

汉语中拟人为物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请看下面两例:

例3我签名售书那天,现场那家伙是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啊!(宋丹丹,赵本山小品“实话实说”)

“人山人海”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其含义也都了然于胸,但它本身就体现了拟物化认知思维。该成语的显性表述是人域,形容人很多、拥挤。这一含义的实现基于将物域的山和海无限延伸、广阔连绵的特性通过相似性投射到人类自身,来映射人群围了个严严实实,密密麻麻。经过上述人物两域的相似性语义融合来对物域中连绵不绝的山脉和无边无际的大海隐性表述的补足阐释,我们就更能形象生动地感受到宋丹丹所吹嘘的她签名售书现场门庭若市般热闹非凡的场景。

例4个人说明:1984年中国制造,长175cm,净重62kg。采用人工智能,各部分零件齐全,运转稳定,经二十年的运行,属信得过产品。该产品手续齐全,无限期包退包换。现因发展需要,诚招志同道合者(仅限女性)共同研制开发第二代产品,有意者请联系![2]

例4这则个人说明化己为物,将人域的自己物化为物域的产品,间接表达征婚要求。显性表述是个人特征说明,我们通过个人情况介绍和产品说明之间的相似性得到了这一人域显性表述背后的物域隐性表述。作者巧妙地物化自己,以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幽默地介绍了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的做人信誉和征婚态度。凭借语言拟物化的常规关系分析模型,借助自我介绍与产品说明之间的创造性相似性关系,我们可以体悟该征婚说明将人物化的巧妙和新奇。

英语中化人为物的拟物化现象种类繁多,如拟植物化、无生命物化、抽象概念化、拟动物化,以及Steven Darian[15]提及的实体化(reification,或译作具体化、物化)等。请看下面拟人为植物的一例。

例5There was on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us. My father had tremendous self confidence in his judgment. I lacked that judgment, so I tried to get the smartest guys I could find around me. I wanted able people and I didn’t care whether they were prickly pears or not. (Thomas Watson Jr.)[16]

“霸王树上的仙人果”指生长在澳洲及南非等地的一种快速繁衍且植株上带刺的仙人掌科植物的果实,其特性是浑身长刺,令人生厌。在该语境中,Thomas急于找到身边聪明人和能干人,把人的智慧和能力这些功能特性放大而淡化或忽视其缺点和毛病。Thomas 把显性表述人域中那些有短处和弱点的智者和能干者拟作隐性表述物域中浑身带刺但也有实用价值的霸王树上的仙人果。拟体霸王树上的仙人果能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使其主观世界创造出融合了语境的被描写对象:the smartest guys, able people,然后体悟到有缺陷但有能力的人与全身长刺却有实际用途的仙人果之间的相似性。作者根据该语境中有问题的能人与带刺的果实之间的相似性构造了字面上有冲突的拟物话语;基于人、物两域间的相似性,读者通过自己的拟物化思维的阐释补足来体会作者物化认知思维后语言表达的独运匠心。

5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颠覆了人们对语言修辞现象的固有观念。近年来学者们在继隐喻、转喻等认知阐释之后开创了拟人和拟物的认知研究视野,认为拟人和拟物是人类普遍的、隐匿的思维心智模型。本文基于徐盛桓常规关系分析模型提出了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模型,认为相似性常规关系是拟人和拟物生成及理解的关键。当然,相似性可以是外部相似性、功能相似性;也可以是直接相似性、间接相似性[17]。龚玉苗[18]区分了表面相似性的“甲像乙”和关系相似性的“甲是乙”。拟人和拟物得以建构的相似性常规关系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相似性易于联通人、物两域,而主观相似性需要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进行人、物范畴间的联通。本文提出的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模型是对拟人和拟物认知研究的一种尝试。

[参 考 文 献]

[1]蒋冰清.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拟人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334-341.

[2]于建平,张春梅. 语言拟人化、拟物化背后的体验互动与隐喻思维[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54-57.

[3]裴利民. 英汉拟人修辞格对比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111-112.

[4]时健.相似关系认知视角下的拟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5):81-83.

[5]朱晓琴. 概念隐喻视角下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3):136-141.

[6]武艳玲,王群. 不同类型目标域下的拟人隐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139-140.

[7]岳好平,彭晓.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拟人隐喻意义构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72-74.

[8]曾艳萍,谢世坚. 概念整合视角下《威尼斯商人》的比拟辞格[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45-49.

[9]张晓. 拟人的认知阐释[J]. 外国语文,2010(12):64-68.

[10]唐一萍. 拟人机制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176-177.

[11]雷卿,尚羿岑. 拟人话语生成的外延内涵传承模式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1-64.

[12]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 2008 (3):8-12.

[13]徐盛桓.“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J]. 外国语,2006(2):18-24.

[14]沈传海. 英汉互译中人称代词的适当运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8-109.

[15]Steven Darian. The role of figurative language in introductory science tex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10(2): 163-186.

[16]邓群. 英语拟植物修辞格探析及英汉翻译研究[J].科技信息,2011(29):697-698.

[17]史厚敏. 相似性——范畴化的认知基础[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04-107.

[18]龚玉苗. 隐喻和明喻异质论的认知解读——以相似性特征为研究视角[J].外语教学,2013(1):37-41.

[责任编辑朱毅然]

收稿日期:2014-09-10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Y10)

作者简介:时健,男,陕西洋县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二语习得及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5)02-0075-04

The Analysis Model of Personification and Zoose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ereotypical Similarity Relation

SHI Ji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The stereotypical similarity relation, a cognitive too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personification and zoosemy. Based on Xu Sheng-huan's stereotypical relation analysis model, the analytical models of personification and zoosemy are built. Through the implicature deductions of personification and zoosem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xamples, it proves that personification and zoosemy are human's universal cognitive means.

Key words:stereotypical relation; similarity; personification; zoosemy

猜你喜欢
拟人化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基于扎根理论的服装品牌拟人化探究
一词拟人化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拟人化研究综述
拟人化品牌策略的原因及路径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一种新的基于对称性的字符串相似性处理算法
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