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宋华文, 陈祥斌, 代 恒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训练部, 北京 101416;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及启示
王鹏1,宋华文2,陈祥斌3,代恒1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2. 装备学院 训练部, 北京 101416;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摘要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探索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内涵与表现形式。深化对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对当前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论及现实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4个阶段对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规律,并着眼我军客观实际,提出了提高新形势下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水平的4点思考。
关键词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历史演进;发展规律
详尽地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变化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是人们全面认识事物、深入把握其本质的有效途径[1]。实战化训练是战争实践与训练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装备保障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保障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着眼使命任务需求和装备保障任务需求,通过创设高度接近实战的装备保障训练环境条件,严格遵循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标准,合理运用各种装备保障训练方式方法,以提高部队遂行使命任务的实战装备保障能力为根本目的的军事训练实践。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以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构建为核心的一种完整的高级军事活动,而非单纯的装备保障训练要求或装备保障训练方式。加强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推进我军战时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缩小保障训练与实战装备保障差距的必然要求。我军自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使我军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清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过程,揭示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规律,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对于实现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训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1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
人民解放军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诞生于战争实践当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发展。在战争与和平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周边环境和装备建设实际,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演进形态也有很大的不同。纵观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革命战争时期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
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3个阶段。这一时期始于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开展武装斗争,至1949年10月我军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期间,我军军事训练处于初创时期,作战频繁,训练环境险恶,训练条件有限,但这为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实践探索创造了独特的条件。革命战争时期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野战条件下军械装备抢修训练。在这一时期,我军装备工作的重心是军械装备保障,即枪、炮、弹药的维修保障和生产供应,同时由于战争期间军械装备损坏率高,我军装备品种数量有限,装备质量性能也较低,及时修理、维护军械装备,使受损武器尽快恢复作战能力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此情况,我军在装备保障训练过程中注重围绕野战军械装备抢修技能开展训练,提高装备保障人员在严酷战场环境下遂行装备抢救抢修任务的能力。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井冈山工农红军修械所的装备保障人员通过加强实用性装备抢修训练,在战斗进行过程中迅速修复一门损坏的迫击炮,作战部队使用这门仅有的火炮轰击敌集结部队,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
二是善于利用作战间隙,紧密结合实战开展形式多样的装备保障训练。我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基本上长期处于敌人不断进攻和运动作战当中,集中进行长时间系统、专门的保障训练是极为不现实的。为了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同时保证训练质量,我军积极利用2次作战间隙或部队整编时进行装备保障训练,将战场作为课堂和训练场,根据作战的需要和装备保障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采取随军教导队、军械训练班等多种形式实施装备保障训练,什么时间合适就在什么时间训练,实战保障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组织简便,实用性强,收效显著,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因势制宜,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途径。
三是注重选派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员,确保训战一致。我军在战争年代便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放到重要地位,注意选配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优秀业务能力的干部主持装备保障训练,实现训练与实战的“无缝对接”。例如,1932年中央红校选配了诸如苏进、韩振纪等熟悉火炮、枪械使用和保障的红军中高级军官担任学校教官,参与装备保障训练教学工作[3]。他们既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富有实战经验,授课内容紧贴实战,又不失理论高度,有效保证了学校教学训练与前方作战保障实际的紧密结合。
1.2全面战争准备时期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
全面战争准备时期主要是指1949年10月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此时期,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战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曾两度面临直接的战争威胁,国家进入全面战争准备状态。面对此局面,我军以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强调“针对敌情,结合作战任务和战区特点,从实战需要出发,严格训练,严格要求”[4],持续推进训练改革。在此形势下,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也针对现实威胁和自身客观实际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眼主要作战对象,组织装备保障实战化演练。根据主要作战对象实施有指向性的针对性训练,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原则和要求。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十分重视研究作战对象特点,紧密结合战备任务开展装备保障演练,通过演练促进装备保障训练标准要求的落实,检验完善作战保障预案,以提高训练质量。例如,在全面战争准备的背景下,美军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安全威胁和潜在战争对手,我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抗击美军从海上和空中的入侵,加强部队抗登陆作战及防空袭作战装备保障训练成为我军实战化训练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军于1955年11月在辽东地区组织了大规模抗登陆战役演习,1957年在华北地区组织了首都防空袭作战演习,并在演习进程中实施了相应课题的装备保障演练活动[5],加深了部队对抗登陆作战、防空袭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原则的认识和把握,突出了现实作战对象对装备保障训练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装备保障训练真正面向并服务于实战。
二是聚焦合同作战,强化军兵种装备保障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由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部队逐步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合同作战成为军队的主要作战形式。这就要求我军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必须适应军队构成的调整与战争形态的变化,探索合同作战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特点和规律,加强军兵种装备保障训练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军兵种装备保障能力。例如,自1950年11月起,我军装甲兵相继组建了4个坦克编练基地用以培训坦克修理工和乘员,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装甲装备技术保障骨干,还先后颁发了统一的技术保障训练大纲,并实行训练等级考评制度。此后,炮兵、工程兵、海军等军兵种也相继建成自身的装备保障训练机构,使军兵种装备保障训练逐步走上正轨。这些举措适应了军兵种装备保障训练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合同作战装备保障训练的发展[6]。
1.3局部战争准备时期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
局部战争准备时期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12年底。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发生剧变,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也有重大调整,将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并将实现由机械化条件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转变作为我军训练主要发展方向。在此大背景下,我军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也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是适应信息化战场环境,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问题研究。信息化战场上,敌对双方激烈的电磁对抗,武器装备的损毁模式、失效机理都将发生显著变化,装备保障重点也将随之发生转变,装备保障任务将进一步拓展[7]。着眼信息化战场环境下装备保障的新问题,通过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作战保障能力,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从严从难、以训适战原则的具体表现。2007年初,中央军委转发了原四总部《关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意见》,对全军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进行了政策性指导;2007年年中,我军举办“砺剑-2007”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火力打击演习,探索了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基本问题,梳理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创新了保法训法,初步形成了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的技术标准[8]。
二是立足科技兴训,深化装备保障训练方法手段创新。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装备的技术集成性日益提高,装备保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与日俱增,这对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技术装备保障的发展需求,我军不断创新发展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方法,积极运用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和对抗训练等方法提高装备保障训练质量,依靠科技进步缩小保障训练与实战保障的差距。例如,“十一五”装备建设期间,我军依托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研发“装备作战保障训练模拟系统”,该系统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以一体化装备指挥平台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营造近似实战的交互式仿真训练环境,使参训人员形象、直观、全面地掌握组织战时装备保障训练的方法和程序,有效增强了装备保障训练的时效性、灵活性和实战性。
1.4新形势下局部战争准备时期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
自2012年底开始,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在新时期强军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针对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在指导思想、内容设置和考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建设进入新的探索和发展时期。
一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政策指向性更加突出。201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9],指引我军军事训练必须瞄准战场,聚焦打赢,突出信息化条件下实战能力的提升,为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全面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2013年7月,“全军通用装备保障训练工作会议”在山东潍坊召开,会议着眼贯彻落实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装备保障训练作风,在通用装备保障全领域、全过程贯彻实战化训练要求,坚持从难从严,克服形式主义,从训练指导、总体要求、课题设置、环境构设等几个方面,全面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系统建设;2014年3月,中央军委颁布《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为全军部队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提供了政策遵循,有力地推进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内容不断拓展深化。我军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对信息化战争装备的战损机理、抢救抢修、战场防护等问题缺乏实践认知,致使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与实战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军围绕制约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持续调整优化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内容。2013年,原总装备部会同原济南军区部分部队和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在潍北靶场进行了装备实打实炸、实修实供组训施训试验论证,总结分析了现行装备保障训练内容构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实完善了以装备保障力量动态重组训练、战损装备抢救抢修训练、弹药器材野战防护训练和装备保障人员一专多能、综合保障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装备保障训练体系。
三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考评持续完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考评是检验实战化训练成效,促进实战化训练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我军在这一时期立足实战化训练特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加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评估体系建设,突出实战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考评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力推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训练效果的提升。2014年,我军在“跨越2014-朱日和”演习陆军合成旅集中检验评估中,将部队装备保障群(分)队作为重要考评对象,按照“机动投送、实兵对抗、综合检验”三阶段划分,采取人工评估与系统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千分制检验评估实施细则》,实现对参演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水平的精确量化评估,重点查找、反思部队实战对抗背景下综合保障能力的不足,指引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进一步深化。
2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基本规律
系统梳理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组织和指导新形势下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1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基本前提
影响和制约实战化训练的因素是多样的、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必须以我国的国情军情、装备建设和训练基础等客观实际为基本立足点。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实战化训练的初创阶段还是快速发展时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发展都是依据当时客观历史条件,从部队实际出发而展开的[10];脱离自身实际而进行的实战化训练,不管其理念、内容、方法多么先进,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都不能有效促进战斗力保障力的形成,无益于实战能力的提高。因此,立足客观实际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前提,是从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道路,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作战保障任务的调整,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根本牵引
以使命任务为牵引,是军事训练铁的法则,也是实战化训练的基本指导[11]。作战保障任务是作战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作战保障任务为牵引是确立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指导思想与建设重点的主要依据,作战保障任务的改变也必然要求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在内容选择与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有所调整。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作战对象、作战区域与作战方向多样化特征突出,导致作战任务和部队肩负的保障任务差异性显著,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趋向也随之变化。例如,20世纪50年代,随时准备抗击美军从海上和空中的入侵是我军主要作战任务,因而有效遂行抗登陆作战及防空袭作战装备保障任务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重点;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与恶化,我国“三北”方向战争威胁增大,我军主要作战任务转为抗击敌军大规模地面入侵,平原坚守防御作战装备保障任务越发紧迫,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主要针对阵地防御作战保障进行演练[12]。因此,要使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真正取得成效,必须按照作战保障任务的要求,以部队担负的作战保障任务为牵引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3保障力生成方式的演变,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基本遵循
保障力生成方式是特定条件下装备保障力要素有机结合和交互运动的方法与途径,作为实战化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其随时代而变化的规律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先决性条件,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与遵循[13]。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政策导向、体系构建和组织实施需要根据所处时代的保障力生成方式来确定,必须围绕保障力生成的能力需求确定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方向目标,基于保障力生成的物质基础确定保障力要素的融合途径,依据保障力生成的根本途径确定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方法手段。任何与保障力生成方式不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都会因不符合实战保障需求而付出代价,因而也不会有助于实战化训练质量的提升。
2.4保障训练与实战保障的矛盾运动,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根本动因
“训战一致”是实战化训练追求的重要目标,消弭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是实战化训练的持久着力点,但训练可以无限接近实战却不能等同于实战,这个矛盾运动始终贯穿于实战化训练全过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尽管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和人为安排,在环境设置、内容构设、方法运用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战场保障需要,但毕竟仍是一种近似于实战保障的模拟活动,它只能缩小保障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却永远不能等同于甚至取代实战装备保障。这种矛盾运动促使我军一方面高度重视作战装备保障实践对装备保障训练的检验与修正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持续深化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不断充实完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结构,尽量使装备保障训练与未来现实战场要求相适应,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我军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几点思考
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对我军紧密围绕新时期强军目标,聚焦作战保障能力,加强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1紧贴使命任务,组织装备保障实案实地训练
装备保障实案实地训练,是依据部队作战使命任务和装备保障预案,在实际作战地域或近似实战环境下开展的装备保障使命课题训练,有利于提升装备保障训练的针对性、方向性和目的性。要紧贴新形势下我军使命任务确定训练课题,着眼预定战场环境构设训练条件,依据保障预案演练战法保法和基于实战标准评估训练成效的思路[14],依据作战方案,由装备机关指挥编组训练,结合野外驻训和野营拉练,组织装备保障部(分)队遂行复杂气候、陌生地形等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行动训练;积极利用跨区域机动和实兵对抗演习的时机,组织各级装备保障力量开展战略战役层面的支援保障对接训练以及部队装备保障全系统全要素综合演练,突出演练演习的差异性、临机性与可操作性。
3.2着眼实战要求,开展装备实打实保训练
围绕战场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按照实战编组和实际流程,综合运用野战保障手段,对实弹毁伤装备进行实救实修,加强部队装备实打实保训练,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立足实战、从难从严要求的具体体现。要坚持选择典型装备、使用典型弹药、模拟典型毁伤效果的原则,积极利用退役报废装备,采取直瞄、近炸等方法,等效模拟实战装备战场毁伤情况;按照战区统一计划、机关统一组织、部队轮流参训、训练基地保障的方式,结合部队实际定时定量组织施训;根据作战实际保障作业流程,突出组织指挥、技术侦察、抢救抢修和补充供应等训练,重点提高装备保障指挥人员临机指挥控制能力,切实增强装备战损评估、战场抢救抢修和弹药器材供应保障能力。
3.3依据能力生成规律,深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一体化训练
当今,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现实需求,按照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联合制胜的战争制胜机理,围绕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规律,加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一体化训练建设,是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必然选择。要加强顶层设计,梳理和完善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训练法规体系,规范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训练的具体环节和步骤;构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体系,突出联网保障训练、区域保障训练、精确保障训练与协同保障训练的比重与强度难度;积极运用基地化训练、模拟化训练和网络化训练等方法促进联保联训,提升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一体化训练的质量效益。
3.4突出信息支撑,推进装备保障集成训练
与机械化条件下作战装备保障相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装备保障具有灵活力量运用、精准保障行动、自主保障协同等特征,其主导性因素是信息,核心是装备保障力量的模块化组合与运用[15]。作战保障形态决定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形态,保障力生成模式及要素内涵的发展变化,将直接推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模式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必须适应信息化装备保障的时代特征,坚持信息主导,深化装备保障集成训练模式建设。通过探索实践以信息系统运用为主线,基于“基本型﹢任务型”架构的训练标准体系,以保障要素、保障单元、保障系统和保障体系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装备保障集成训练模式,通过发挥综合保障训练对各类要素、单元和系统的聚合功能,推进部队装备保障训练进一步瞄准信息化战场、适应信息化保障需求。
4结 束 语
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到了一个关键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梳理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过程,准确把握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军客观实际,着眼实战,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建设,是确保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工作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我军装备作战保障能力的科学选择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葛东升,黄迎旭,袁德金,等.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4-58.
[2]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军械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2.
[3]吴亚男.实战化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32-33.
[4]肖德伟.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方针的历史演进[J].军事历史,2012(4):33-35.
[5]阮朝阳.军队装备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03-108.
[6]张宝书.陆军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87-90.
[7]宋华文.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
[8]于巧华,刘琦,朱连宏.加快军事训练转变[M].北京:长征出版社,2012:96-10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33.
[10]王志俊,李新坤.人民解放军实战化训练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J].军事历史,2014(2):59-64.
[11]吴铨叙.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267-268.
[12]胡利民.装备训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1-45.
[13]仲晶,方福生.信息化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研究[J].国防大学学报,2012(1):91-93.
[14]黄劲松.实战化的军事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5:129-132.
[15]张春润,陈世言,赵坤,等.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战役车辆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1):33-36.
(编辑:李江涛)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War Fighting-oriented Equipment Support Training of the PLA and Relevant Enlightenments
WANG Peng1,SONG Huawen2,CHENG Xiangbin3,DAI Heng1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Training Depart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3.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Suppor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AbstractThe PLA’s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nections and form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basic rules of PLA’s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can boost curren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on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By combining theoretic researches with practices in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PLA’s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in four phases and concludes the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Considering the status quo of our armed forc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ints on improving the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in the new situations.
Keywordsequipment support; war 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evolution; development rules
收稿日期2015-05-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GJ003-130)
作者简介王鹏(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与指挥。wangpeng19861118@126.com
中图分类号E19
文章编号2095-3828(2016)03-0028-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6.03.006
宋华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