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一”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6-01-05 13:05包宇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语料起源

摘  要:数字“一”是最基础和最易书写的汉字,留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将其书写规范。但是,数字“一”在不同场合中却包含了多种意义,又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中又会给留学生带来不少的困扰,使他们找不着头绪。文章将从数字“一”的起源、数字“一”的多种意义以及其蕴藏的深厚的文化意蕴进行归纳探索,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具体语料进行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数字“一”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起源  多种意义  文化意蕴  语料  分析

一、引言

相比其他数字,数字“一”除了其数目意义之外,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浓厚的文化意蕴,历代学者对“一”的研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却很少有人把数字“一”的数目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哲学意义结合起来做一个系统的阐释。另外,作为外国留学生,由于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深以及对非母语文化的生疏,他们对现有的这些研究可能不会那么容易理解。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字“一”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也日益被一些学者关注。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为方便留学生对数字“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数字“一”的教学特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文化教学能有些许启示。

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都有一个数字范畴,这是不分文化,不分国界的。[1]汉语中的“一”同英语中的“one”以及日语中的“ぃち”所代表的数量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涉及到它的数字含义,那就相当的简单明了了。可是汉语是一种语言,数字进入语言中便成为了数词,数词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必然有其自己的词义。而且数词还可以组成数字词。这就使原本简单的数字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意义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更深入地了解汉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数字“一”的讲解一定要深入到其非数目意义中去,这也是汉语文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字所具有的多重意义以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就要从其成字的根源说起。

二、数字“一”探源

数字“一”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古代生活中又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古代各种文献、文物中会经常发现数字“一”的踪迹。

对于数字“一”的起源,《说文》中云:“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把“一”放在造分天地的重要位置,足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一”的尊重与敬畏。从这一起源来说,“一”就有“初始”“无限大”“全”的意义。段玉裁注:“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徐灏笺:“造字之初,先有数而后又文。一二三四,画如其数,是为指事,亦为象事也。”如果抛开“一”的哲学意义,仅作为一个数字而言 ,那“一”无疑是最基础,最小的数字。从这一方面来讲,“一”就有“小”“基础”的意义。

从“一”的起源中可以了解到“一”的几种意义,但是作为基础汉字的“一”绝非仅有上面提到的那几种含义。

三、数字“一”的意义及词性

(一)数字“一”的意义归纳

“一”在汉语大字典中包含了多种解释,具体包括:

(1)数词。最小的正整数。如:一加一等于二。《玉篇·一部》:“一者,数之始也。”

(2)全;满。如:一身是胆;一屋人。《左传·宣公十四年》:“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3)相同;一样。如:“长短不一;一视同仁。《玉篇·一部》:“一 ,同也。”

(4)纯一;纯正。《意·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孔颖达疏:“皆正乎纯一也。”

(5)专一。《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孔颖达疏:“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

(6)少许。《玉篇·一部》:“一,少也。”

(7)每;各。如:分为三队,一队十人;一人十份。

(8)另;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罗树一名菩提……”

(9)单独。《方言》卷十二:“一 ,独也。南楚谓之独。”

(10)统一;划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1)均;平。《旧唐书·薛平传》:“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12)协同。《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孔颖达疏:“汝等庶几同心尽力,以从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勋。”

(13)相当于“某”。如:一天,天下着大雨;一次,他忘了带钢笔。

(14)古代哲学概念。a.指万物的本源,“道”。《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b.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混沌之气。《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5)指自身。《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陆德明释文:“一,身也。谓精神不动,若无其身也。”

(16)公尺谱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辽史·乐志》:“各谓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17)助词。

(18)连词。

(19)副词。

(20)姓。《万姓统谱·质韵》:“一,见《姓苑》。”

(二)数字“一”的不同词性

数字“一”的数目意义应用到汉语中是只能作为数词而出现的。随着数字“一”的意义被不断引申,它的最初意义就变得模糊了,以至于最后失去了其数目意义,被活用为其它的词,出现了词类的活用。

1.数字“一”活用为名词

数字“一”被活用做名词,就成为某些事情或实质内容等的替代。表现为它可以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成为谓语动词的陈述对象。如:一了百了,略知一二。其中“一了百了”中的“一”就是作为主语存在的,替代了了却的事物;“略知一二”中的“一”是作为宾语存在的,替代了知道的具体的事。

2.数字“一”活用为动词

数字“一”活用为动词表现为后面能带宾语。《灵枢·本神》有云:“勿闻其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其中“一其神”是使医生自己的精力集中,“一”有归一、集中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声,知其邪正。”这里的“一”有从整体上看的意思。

3.数字“一”活用为形容词

数字“一”活用为形容词表现为能修饰名词,或能受“不”的修饰。如:一怀愁绪,一意孤行,一厢情愿。所列词语中的“一”都是修饰后面名词,表示“满”的意思。能受“不”修饰的像“不一样”“不一定”“不一般”。

4.数字“一”活用为副词

(1)都;一概。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皆也。”

(2)一旦;一经。《左传·成公二年》:“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

(3)乃;竟然。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乃也。”《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4)忽而。《公孙龙子》:“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

(5)甚;极。《庄子·太宗师》:“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

(6)表示时间的短暂或前后动作的紧接。《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想一见如故,就留着住了几个月。”

(7)表示突然的动作或现象。如:甩手一走;眼前一黑。

(8)用在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是尝试性的。如:笑一笑;看一看;尝一尝。

(9)事物有几个方面,指其中的某个方面。《论语·里仁》:“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数字“一”活用为连词

数字“一”活用为连词,相当于“或”。《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成玄英疏:“或牛或马,随人呼召。”《史记·鲁周公世家》:“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宋王安石:“彼陋者不然,一适焉,一否焉,非流焉则泥,非过焉则不至。”

6.数字“一”活用为助词

活用为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语助也。”《新序·杂事二》:“一不意人君如此也!”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一任教无底砂锅漏了饭汤。”

“一”由最初的一个意义演变成了如今的二十几种意义,足见汉字在汉语中强大的生命力。这么多意义难免会让人觉得错综复杂,尤其会让留学生觉得这是不可能记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灵活应用。这时候,只有掌握了“一”的演变规律,才能更有助于理解与记忆。

三、“一”的意义的历史演变历程

(一)数字“一”的数目意义

汉语言是博大精深的,体现到数字“一”上亦是如此。就其数目意义而言,也不单纯只是它本义中所指的确切的指数意义。

1.数字“一”的确指意义

所谓确指,即指能够精确或接近精确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数目。

从数词“一”的本义来表达,有如“一天、一个、一棵树、一把伞、一日三餐、一国三公、一技之长、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些带“一”的词语都是用来计数的,就是数学中序数词“一”的用法。

除了本义,还有利用数词“一”的引申义的。所谓数词“一”的引申义,就是指“一”除了有其客观的基数词意义之外,又加入了人的主观感情。如“一马当先,独一无二,一刀两断,数一数二,一身二任,一举两得,一笑解千愁,回头一笑百媚生”等。这些词中“一“虽然是引申义,但对于其表达的数目并无很大的影响。

在“一”的确指意义中,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利用两数相乘得出的另一个数为其表达的内容的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如《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一七怀胎一七出,一七扬花一七谷。”这里的“一七”就是“一周”,泛指七天。

在上述的语言环境里,数词真正起到了指称数字、精确表达的目的。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求数字的精确,有时候仅仅需要一个大概的数目,即用数字表示一个范围即可,这就是数词“一”数目字意义的第二方面。

2.数字“一”的虚指意义

“虚指”是指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一般指很少的数目,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前后两词的对比达到表示数目多的目的,有的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使用镶嵌修辞手法而已。

泛指内容寥寥的虚指。如:一言半语,一星半点,一鳞半爪,一尘不染。

数字“一”在虚指中可以更加虚化,甚至省去数词意思仍然完整。如:一清二楚,一清二白。其实成语本身表达的就是“清楚”“清白”的意思,加上“一”只是为了表达上更加通顺。

以上这些作用可以说是对数词“一”最初基本指数功能的现实体现和广泛应用,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数词对数目的描述作用。然而,数词“一”的用法绝不仅仅体现在它对数目的描述上,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约定俗成等原因,逐渐习惯于将某些数词作为某种文化的象征或用于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时,数词“一”便超越了自身数目指代意义的范围或完全脱离了数目意义而具有了非数目意义的特征。

(二)数字“一”的非数目意义

数字“一”在哲学上代表着万物之始,无所不包。《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淮南子·原道训》:“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可见,我国古代人们对“一”这个数是非常崇拜的。延续至今日,有一个成语最能彻底而显著地体现这种文化意蕴,那就是“九九归一”,大意是: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九九归一”这个“一”是哲学上的初始之意。哲学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除有万物之始的意义外,还有囊括一切之意,也就是一个“全”字。那现代汉语中能体现这层含义的就是“一心一意”这个词了。这里的“一”不是表示少的意思,恰是表现多,甚至是“满”的意思。

四、数字“一”的文化意蕴

“一”字在六书中为指事字,写法只有一横画,是汉字的第一个部首。它的笔画虽少,只有一笔,但却含意丰富。“一”在古今汉语里是弹性最大的一个词,活动能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堪称第一。

(一)数字“一”包含的文化现象

“一”表示数量时,有时表示最大,有时又表示最小。《庄子·天下》引惠师语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准确地说明了“一”的两极对立性质。“一”表范围时,既可表示范围之广,又可以表示范围之狭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一”是指“整个”天空,表示范围极广;《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是指某一方面,表示范围小。“一”表示程度时,既可以表示程度深重,又可以表示程度轻微。阴铿《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一”表示至极之意;《韩非·安危》:“国不得一安”,“一”是“稍微”,表轻微之意。“一”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时间之长,又可以表示时间短暂。如表示行为持续的词有“一直”“一贯”等;鲍照《伤逝赋》:“周流八极,万里一息”,“一息”表示时间极短。

(二)数字“一”的文化意义

从“一”的使用上可以发现汉语词语的灵活性和艺术性,也可见汉语的独特风格,还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首先,“一”的多种不同用法体现了汉语言的变通性,也体现了我们先民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次,“一”的“至大无外”性以及它的“至小无内”性是对中华文化中所讲求的辩证思想的最好诠释。最后,“一”有“整体”之意,又有“万物之始”的意思,中国人对“一”的崇拜体现了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更彰显了炎黄子孙伟大的凝聚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数字“一”的多重文化意蕴可以心领神会。但是,如何让外国留学生也能透彻地理解数字“一”所包含的多种含义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了。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一”教学

(一)汉字能力的培养

数字“一”放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汉字,是汉字就要考虑到汉字教学。概括来讲,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外国学习者的汉字能力。所谓汉字能力,根据施政宇在《论汉字能力》一文中的阐述,指的是用汉字进行记录、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写、念、认、说、查五个要素。

写,就是书写,是在向量特征的规定下正确书写符合汉字拓扑性质的字形,并使之达到正字法的要求。数字“一”仅有一画,在书写上是最简单的汉字,所以“写”这个要求很容易达到。念,指的是根据汉字形体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地念出它所承载的字音。

“一”的发音yi仅涉及到一个单元音,没有卷舌音,所以“念”也是比较容易的。认,是根据字形提示的意义信息辨认并区别字义与词义。“一”的引申义、虚化义众多,留学生学习起来必然困难。说,就是把字说给别人听。“说”是要在前三者掌握熟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查,即指汉字、汉语工具书查检、使用,包括用笔顺、部首、拼音的排序方式进行检索、查看。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留学生自我学习。在“一”的具体教学中要把写、念、认、说、查相结合,其中要以提高留学生“认”的能力为教学重点。

(二)数字“一”的教学方法

1.穿插讲解法

数字“一”除其序数意义之外,更包含了许多文化意义,如果仅仅讲授其表面含义,留学生在遇到“一”的有关文化背景时,往往会感到费解。但是,数字“一”的文化意蕴又非常丰富和深刻,全面讲解必然占去太多课时,难免喧宾夺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资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留学生。

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字“一”在汉语言中与在留学生母语文化中的差异,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一”仅表示“基础”的意思,有一些引申也是从“基础”这个本义来引申的,但在汉语言中“一”有至大无穷的含义。因此,留学生在接触到“一”的“万物之始”“包含一切”之意时就会难以理解。对外汉语教师要着重讲解“一”与留学生母语文化中不同的一面。

3.交际实践法

留学生学习汉语,最终是为了交际,交际实践也是检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记住相关的词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外,还应设置相应的交际环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留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词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徐锡壹.汉字探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3]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张德鑫.数理乾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李全祥.说“一”看汉字文化的底蕴[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

[7]彭鲜红.试析汉字“一”的文化底蕴[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1).

[8]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包宇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5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语料起源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