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宝卷是明清以来带有信仰特质的民间文学代表之一,小卷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逐渐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花名宝卷》作为一部流传相对广泛、深受民众喜爱的小卷,它的源流、版本以及产生的影响等都极具研究价值。文章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卷 《花名宝卷》 孟姜女调 十二月花名
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底本。车锡伦先生在《中国宝卷研究》中,把民间宝卷分为讲唱故事、劝世文、祝祷仪式和小卷四类。[1]从形式上来说,小卷一般作为饶头,在宣卷开头、结尾或中间演唱,与所宣的正卷一般没有直接关系,到后来小卷逐渐独立出来,出现在各种单独的或者合集的抄本、印刷本中,所以小卷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作为一种专门的宝卷类型来研究。本文所关注的《花名宝卷》作为一部流传相对广泛、深受民众喜爱的小卷,极具代表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讨与研究。
一、《花名宝卷》的源出
1.孟姜女调与春调
在《唱春调之来源》一文中有对春调的较为详细的描述:“早在明代,江南一带就流传着一种每年在春节期间,有人挨家挨户上门演唱的习俗,这种活动当地人称做‘唱春。由此可见,春调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在苏南地区特别是常州地区异常流行。”[2]因为历史原因,加上明朱元璋皇帝开始重修长城,惨剧重演,所以孟姜女题材的春调在那时开始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在大的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孟姜女调既有宗春荣所编的长篇叙事吴歌,又有从其中摘录出来的孟姜女过关时演唱的十二月花名民歌和孟姜女伤感落泪的“哭七七”小曲等多种类型。在众多的孟姜女调中,流传最广,也被人改编传唱最多的当为十二月花名歌。随着传唱的流行,孟姜女调开始流传到全国各地,在经历了不同艺人、填词人的不断改编之后,在全国各地逐渐演变成了至少二十个曲种、十六个剧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腔或主要曲牌,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烈喜爱。
2.孟姜女调与宝卷
宝卷中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有很多,比如有北方流行的本子《销释孟姜女忠烈贞节贤良宝卷》[3]《长城宝卷》[4]等和南方流行的《孟姜女卷》[5]《孟姜仙女》[6]宝卷等,这说明孟姜女故事由于传播的广泛性,以及深受百姓欢迎性等原因,早已经进入了宝卷文本。而孟姜女调最早被宝卷改编使用是在清末民初的《南瓜宝卷》中,那时候正是孟姜女调在全国开始流行,并被不同表演形式广泛借鉴的时期,所以孟调作为插唱小曲被同为南方曲艺形式的宝卷拿来使用是顺理成章的事。[7]在《南瓜宝卷》中当情节推进到孟姜女万里寻夫时,孟姜女路过雁门关,守关之人要求她唱支小曲便让她过关,于是无奈之下,孟姜女只好唱了一套“四时天气”,这里的“四时天气”即是根据孟姜女十二花名改编的。而守卫回唱的“小小尼姑下山来”小曲,也是出自孟姜女调。
3.孟姜女调与小卷
小卷作为一种特殊的宝卷类型,有着篇幅短小、娱乐大众的特点,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小卷是由民间小曲直接改编而来。在孟调作为插唱小曲进入宝卷,并受到大众欢迎时,被改编成小卷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清朝孟姜女调开始广泛流行的时候,不仅孟姜女调的唱腔和表现形式受到改编,更有很多艺人根据时事或历史故事重新填词,用孟姜女调来进行表演。于是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收录了大量歌词经过改编的孟姜女调民歌,既有关于三国、水浒的历史故事,也有关于战斗、长征的革命小曲。[8]而小卷中的孟调改编也暗合了这一规律,小卷中的孟调全部改编自“十二花名歌”,并以“XX花名”来命名。在已发现的小卷中,有民国抄本中的《三国花名》《革命花名》《龙灯花名》与《蔡廷锴抗战花名》。[9]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流传最为广泛、内容为劝人摒恶扬善的《花名宝卷》小卷。
二、《花名宝卷》的流行
据车锡伦先生所编的《中国宝卷总目》著录,“花名宝卷”最早出现在清同治八年的钱塘比丘烈正校《刘香女宝卷》的附刊本中。[10]此后的光绪年间,共发现有6个刊本,“花名宝卷”都是作为添头,附录在《回郎宝卷》后面。这也符合小卷刚出现时是作为调节气氛的添头插进正规宝卷中的特点。
经过比较和分析《花名宝卷》的众多版本后,我们发现无论是手抄本、木刻本还是后来的石印本、铅印本,都遵循了一个潜在的规律,即历经附本—单行本—合集这样的发展顺序。通俗点说就是《花名宝卷》从一开始作为其他宝卷的附录,到单独拿出来抄写印刷,再到最后跟其他宝卷或佛经合抄或合刻在一起。那么《花名宝卷》的传播过程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做出如下推测:1.由于小卷自身的非独立性,它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正式宝卷的添头出现,在宣卷过程中插讲,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开始《花名宝卷》只是作为其他宝卷的附本来进行抄写和印刷的原因。那么到后来它何以能够作为单行本出现在民众面前?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欢迎,所以才会有人发现它的价值,把它独立出来进行抄写和印刷,这又体现了它的独立性。笔者认为把小卷这种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矛盾定义为相对独立性比较恰当。2.从单行本到合集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小卷发展中必然历经的一个阶段,因为小卷一般都篇幅较短,出单行本的话成本较高,所以书商们当然会把几篇放到一起,作为合集推出。另外我们注意到与《花名宝卷》合刻的,除了小卷外,也有《弥陀经》《高王经》等佛经,我想可能是由于《花名宝卷》中的劝善意味比较浓,所以当时的民众将其与佛经视为具有同等地位,共印在一本书内。这从侧面反映出:小卷不仅仅能用来调节气氛,也能起到劝善、教化的作用。
三、《花名宝卷》的价值和影响
于民间社会而言,宝卷既是娱乐之作,也是劝善之书,所以一直以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就《花名宝卷》来说,从形式到内容方面都有着非常宝贵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形式上看,通过善堂、流动的宣卷艺人,宝卷能到达朝廷王化较难触及的田野乡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另外,由于宝卷都是底层民众自己编写演唱的,所以语言简单平实,叙述的一般也是通俗易懂的本地或历史故事,便于老百姓理解。最后,宣卷者以富于节奏的韵调与通俗的说唱相结合的方式来宣卷,让平民百姓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围聚在农舍院落,从中排遣了愁闷,得到了难得的放松与娱乐,尤其是像《花名宝卷》这种由民间小曲改编而来的小卷,更是轻松活泼,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再说到内容,现代学者陆永峰就在他的《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一文中提出:“作为劝善之书的宝卷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化的内容,涉及到民间日常行为、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宝卷对此有着广泛而细致的‘规定。民间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像宝卷这样的说唱形式,来获取其为人处世的相关知识与行为道德规范。宝卷因而具有了道德教科书的作用。”[11]具体到《花名宝卷》来说,全卷十二段分别以“婆媳”“夫妻”“兄弟”“邻居”等多种关系为出发点,树立了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与日常行为规范,无愧于“民间道德教科书”的美誉。
《花名宝卷》作为一部小卷,从依附到独立,从抄写到印刷,从地区到全国,一直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它的影响早就突破了宝卷的范畴,再也不是单纯地作为乡间民众聚众娱乐的宣卷底本而存在,而是通过编排与刊印,传播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接触到,并与各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所以《花名宝卷》几乎可以说已经被视作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凭借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深远的劝善意义,在中国灿烂的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
注释:
[1]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季玢:《唱春调之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4页。
[3]濮文起:《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五——民间宝卷》,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84页。
[4]酒泉市文化馆编印:《长城宝卷·酒泉宝卷下编》,2001年版,第135-149页。
[5]《孟姜女卷》,清嘉庆六年(1801),朱容照抄本。
[6]《孟姜仙女宝卷》,民国,上海文元书局印本。
[7]《苏州》,清末明初,陈伯源抄本。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9]民国二十五年,丁记手订。
[10]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11]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42页。
参考文献:
[1]明刻本,《宝卷初集》影印本.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Z].
[2]路工标点本.长城宝卷[Z].孟姜女万里寻夫集[Z].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酒泉市文化馆编印.长城宝卷[Z].酒泉宝卷(下编)[Z].2001.
[4]酒泉市文化馆编印.绣龙袍宝卷[Z].酒泉宝卷(中编)[Z].2001.
[5]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7]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路工.孟姜女万里寻夫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季玢.唱春调之来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
[12]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2011,(3):42.
[13]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2).
[14]易人.《孟姜女春调》的流传及其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15]周来达.管窥2500年孟姜女音乐之传播[J].音乐探索,2007,(1).
[16]邵彬.论春调《孟姜女》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2,(4).
[17]李芙蓉.孟姜女故事宝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8]方芸.《孟姜女》歌系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袁野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