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
文言文句子翻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考查句式的用法。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笔者为大家归纳总结了初中文言文的五种特殊句式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判断句式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者也”。可用于对主语进行判断的虚词有“乃”“为”“则”“悉”“本”等。
1.“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如: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悉”表示判断,可译为“是”。例如: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5.“本”表示判断,可译为“是”。例如:
臣本布衣。(《出师表》)
6.“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例如:
“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北伐》)
二、文言文省略句式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等。
1.主语省略。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宾语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例如:
(1)旦日,客从外来,与(邹忌)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3)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例如:
(1)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2)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曹刿论战》)
5.数量词省略。在文言文中数量词常省略。例如: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三、文言文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为”“见”“为……所”等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有标志性词语。
(1)“于”表示被动。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为”表被动。例如:
天子为动,改为式车。(《细柳营》)
(3)“为……所……”,表被动。例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2.没有标志性词语,意念上的被动。例如: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四、文言文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有时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和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如《论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一道呢”。
(2)谓宾倒装。如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如《陋室铭》:“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哪一样”。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翻译时应放在名词前面。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五、固定句式
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考生注意归类整理,并识记即可。
以上五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