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实践及启示
朱育晓任光凌
摘要论文从人员和机构、服务内容、支持力量、组织结构变化、评价手段及对机构和作者影响等方面对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服务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国内大学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机构知识库数据监管学术出版
分类号G258.6
Practices and Revelation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Foreign Academic Libraries
Zhu Yuxiao,Ren Guang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practice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foreign academic libraries, which including staff and organization, services, support, organizational changes, assessment and the impact on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Meanwhile, revelations are proposed for domestic academic libraries to develop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 Keywords Academic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Data Curation. Academic Publishing.
学术交流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1]。学术交流通过支持学者的研究,从而促进知识进步。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的定义,学术交流指的是研究及学术成果的创造、质量评估、传播、保存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正式的交流途径,如同行评价期刊,也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如电子邮件列表[2]。
进入21世纪,学术交流环境发生了巨变,以开放存取和数字出版为特征的新学术交流系统正在形成,推动研究成果更为广泛、快速地分享传播。用户对学术交流领域法律、技术、管理问题的技能需求迅速上升,涉及开放存取出版发表、数字学术成果管理、数据监管、版权及著作协议等。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国外大学图书馆积极开展基于全新模式的学术交流服务,还为此调整了部门及人员配置,增设了专门的学术交流服务岗位,如学术交流馆员、机构知识库馆员、数据监护馆员等[3-4]。
2012年底,ARL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SPEC Kit 332,The Organization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5]。该调研集中探讨了“研究机构是如何组织职工以支持学术交流服务,以及他们的组织结构从2007年以来是否发生了变化”。本文在SPEC Kit322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实践进展,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服务提供参考。
2012年,Radom等在ARL的126个成员馆范围内开展了学术交流服务调查。调查分为学术交流服务的领导、管理和支持、服务内容、服务评估以及自2007年以来的组织变化等6个板块,29个主干问题。共有60个成员馆反馈了调查结果,占总数的48%,其中56个馆明确开展了学术交流服务。调查结果中除了统计数据,还附有大量的评论意见。
2.1学术交流服务人员和机构
2.1.1领导模式
结果表明,在设置的6个学术交流服务领导模式中,没有一个领导模式有绝对优势。其中,单人领导模式比例最高,为30%;两人或多人配合占23%,如学术交流馆员配合以数字学术出版管理馆员和数字学术倡议馆员,各自分担不同的职责内容;图书馆办公室、部门和组织领导模式占25%,有版权与学术交流办公室、出版和监管服务部、数字服务部等;图书馆团队、委员会和工作组占16%,团队成员来自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还有一个选项为图书馆之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承担学术交流领导责任,没有图书馆选择。
2.1.2岗位名称、学历和培训背景
担任学术交流领导责任的个人有学术交流馆员、学术出版与许可部主任、技术服务助理馆长及馆藏服务副馆长等,从岗位名称来看,范围涉及学术交流、版权、数据管理、学术出版、数字服务、信息技术、研究与教学、数字馆藏等。多人领导模式大多由学术交流馆员与其他相关岗位馆员进行配合。学术交流部门与委员会均以一个团队的方式开展领导,与委员会的方式相比,部门内成员较为稳定,业务联系密切,部门或委员会名称中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还涉及有诸如学术出版、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eScholarship、数字计划、数据监管、学术推广、数字服务、版权、开放存取、科学馆藏等等。
51%岗位成员反馈具有特殊的与学术交流职责相关的学位、培训背景或工作经历。学位背景有法学学位,尤其是与版权相关,ALA认证的MLS、MLIS学位,科学硕士学位等;培训经历主要是ARL或高校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IR技术、版权和许可协议课程、交流会或讨论会,部分馆员取得了版权管理和领导资格认证;与学术交流相关的工作经历则涉及编辑、科学出版、图书设计、数据监管等。
2.1.3服务时间、人员数量
大部分职责馆员或主管将他们的全部或至少一半以上工作时间投入领导学术交流举措中,但也有部分主管投入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如技术服务助理馆长、研究与教学副馆长、馆藏部主任等。在学术交流领导职位下,有19个馆还配置有不等数量的服务职员,如IR馆员、数据服务馆员、联络馆员、勤工助学学生等,平均达到1.97个FTE(full time employee),一半以上至少有一个全日制岗位,最多达到25个。学术交流部门的职工数量在1~20之间,平均7个,基本为全日制员工。学术交流团队包含有3~12个人员,广泛来自于图书馆各个部门,除了馆员之外,还会有图书馆外其他成员,如大学出版社职员等,团队内多为兼职,仅5个团队有全职员工。
2.2学术交流服务内容
调查涉及4个学术交流服务类型,24项具体内容,见表1。从结果来看,成员馆开展的学术交流服务内容广泛涉及数字出版、基金申请、版权和个人权利支持、政策制定、知识库建设、数据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研究评估、成果创作、研究转化等。最为普遍的服务是学术交流教育与推广,包括基金资助要求建议、版权、作者权利咨询、开放存取政策教育等,平均达到了89%,所有馆均开展了为作者提供版权、保留权利的宣传和建议服务。其次是创建和管理数字内容服务,平均有76%。72%的成员馆提供了基于院校的出版服务,方式有与其他校园组织合作(66%),协助教师发展新出版模式(77%)和出版电子期刊(73%);另有55%成员馆在支持教职工的研究、出版与创造性工作领域也展开服务。
表1 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调查结果表
在评论中,成员馆还反馈有更为丰富的服务内容,如:倡导对机构有利的联邦立法,建设教职工电子档案,进行校园会议电子归档,提供开放教育资源服务,支持开放专家评审系统,创建在线学术网络,协助教职工获取数据集DOI,管理期刊出版系统软件OJS,支持知识共享CC等等。
2.3学术交流服务支持
学科馆员、图书馆馆长、技术馆员、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服务员、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系统管理员等均为学术交流服务的有力支持者。其中,学科馆员不仅是学术交流教育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还提供学术交流咨询,研究影响力评估,协助机构知识库资源提交,创建学术交流服务网络导航等服务。馆长作为学术交流的代言人,在学术交流推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技术馆员通过开放期刊系统以支持教职工创建自己的同行评审期刊。GIS和数据服务员协助创建和实施数据管理计划,提供数据监管、数据管理、数据挖掘、数据利用、数据可视化、多媒体制作服务。OA系统管理员是图书馆为了适应开放存取学术交流系统而设置的一个岗位,以“设计和处理机构开放存取政策的实际应用”。
反馈信息凸显出教职工对学术交流服务的支持,如协助宣传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遵循学术交流需求、参与开放存取政策讨论与决议。此外,机构信息技术办公室、研究办公室、法律顾问、教务长、研究生院等也是学术交流服务的支持力量。
2.4学术交流组织结构变化
在54个反馈馆中,有39个图书馆表示从2007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提供学术交流服务,重新调整了图书馆组织结构,占72%。策略有:19个馆增设了学术交流岗位,如学术交流馆员、数字学术出版馆员等;9个馆创建了学术交流新部门,如学术交流办公室、数据管理服务部、数字学术中心工作组等;10个馆对现有部门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如合并数字图书馆计划部入学术交流部;4个馆改变了原来的汇报流程,将学术交流服务升级为直接向馆长、副馆长报告。有6个馆则重新定义了学术交流岗位描述,强化学术交流领导责任,剔除一些与学术交流无关的工作职责。部分馆采用了两个以上的调整策略。
2.5学术交流评价
在54个做出反馈的成员馆中,仅有8个馆曾对他们的学术交流服务成效开展过评价。其中,5个馆采用的评价手段是对教职工进行调查;3个馆采用的手段是数据统计,如统计IR参与、学术论文下载、开放存取基金使用、开放存取发表、教职工编辑活动等;其他采用的评价手段还有个人绩效评估、定期报告及用户交谈反馈。反馈表明,目前成员馆采用的评价手段还不多,评价也并没有充分进行。还有18个馆计划开展评价,但大多没有确定评价准则和标准,计划采用的手段有知识库内容和使用检测、教职工参与度分析、OA期刊出版与OA基金使用统计、调查及教师反馈等,还有2个馆计划招聘评估图书馆员以进行专业的评价活动。
在评价的基础上,7个成员馆对其学术交流服务进行了调整,策略有:实施新的服务类型,如OA专著出版、按需印刷、在线工具、多媒体等;加强原有服务,包括数字保存、IR建设、开放存取宣传;根据用户体验重新调整学术出版网站以及有针对性开展教育与培训。
2.6学术交流服务影响
分别有49个和54个成员馆针对学术交流服务对作者和机构产生的影响给予了反馈。调查显示,学术交流服务对作者和机构都产生了显著效果。学术交流服务首先促进了作者向IR库提交作品,寻求图书馆的著作权支持。其次,还促进了作者遵循基金申请要求、使用创作共享协议,增加开放存取期刊发表,使用版权附件,提交作品至主题和学科知识库,降低特定期刊发表等。另外,还有成员馆反馈学术交流服务促进了作者对开放存取的认识,增加了学者对在线期刊及成果自存档的需求,以及使用图书馆创建的期刊出版系统软件平台来创建开放存取期刊。
学术交流服务对机构的首要影响是促进了机构知识库、电子学位论文的创建、开放存取及内容增加;其次是增加了学术交流相关岗位或部门;部分馆重新调整了物理空间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服务;部分馆创建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基金赞助量逐渐增加。学术交流服务对机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促使部分大学通过了开放存取或学术交流决议方案,部分大学审查了电子发表对职位和机构奖励系统的影响以及改变了教职工提升和职位任命的标准。
3.1加强学术交流服务认识
新学术交流服务模式给予高校图书馆深入学者科研生命周期的机遇,国外大学图书馆通过政策制定、发展工具、服务支持等各种策略,已成为学术交流新模式的前沿阵地。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图书馆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在学术交流服务中的作用与使命。例如,国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建设有全面完整的学术交流服务网页,详尽地展示本馆的学术交流服务内容,引导用户把握学术交流最新进展[6],国内目前还很少。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与美国ARL一半以上成员馆均建设有自己的机构知识库相比,2012年,我国985高校图书馆中,仅有4所高校建设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知识库,其项目资源向社会开放[7]。图书馆在线出版、数据管理等服务更是刚刚起步。国内大学图书馆从联盟到成员馆首先应重视学术交流服务,制定好顶层设计,将学术交流工作纳入到图书馆的整个战略规划中去,通过政策制定、服务支持、发展工具、资源整理等策略,抢占学术交流服务的前沿阵地。
3.2充实学术交流服务人员力量
显然,国内高校图书馆目前的学术交流服务力量还很薄弱。根据叶兰的调查,国内大学图书馆几乎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学术交流人员和岗位,一般由读者服务部门、技术部门或采编部门来兼职学术交流方面的工作,从事机构库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原有馆员中调配过来,他们除了承担自己岗位的工作外,投入机构知识库维护和管理的时间只占到工作时间的10%[4]。
人员力量的充实可以考虑多元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学术交流服务具体内容与图书馆原有岗位如学科馆员、技术馆员、馆藏馆员多有交叉,可以在现有的人员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工作;其次,针对重点开展的服务项目,明确技能要求标准,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最后,通过特殊的培训和教育弥补现有馆员的知识缺乏也是充实学术交流馆员的一条有效途径。
3.3设置学术交流馆员岗位
设置专门的学术交流岗位是目前图书馆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全面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主要模式,ARL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这一趋势。在图书馆大部分传统岗位缩减的时候,学术交流岗馆员、数据监管馆员的需求却大幅上升。
学术交流岗位是一个较新的岗位类型,对其岗位归属、职责范围、任职条件的研究还不成熟。国外多所大学图书馆已经尝试设置专门的学术交流相关岗位,并根据不同需求列出相应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8]。实践中,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进行参考,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明确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
3.4学术交流人员教育与培训
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建设、数据监管、学术出版等服务内容的拓展给图书馆员现有的知识技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馆员素质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个短板。分析学术交流服务馆员的职业技能需求,制定合适人才教育和培训计划成为当前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国外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Natasha Simons对澳大利亚的机构知识库馆员的技能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9],A. Creamer等调查了美国部分地区的数据监护馆员,了解他们在数据监护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10]。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必须尽快开展学术交流馆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研究,完善培训内容,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Butler Universit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Librarian [EB /OL]. [2014 -03 -31].http://jobs.code4lib.org/job/ 6752/.
[2]A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4-03-20]. http://www.arl.org/focus-areas/scholarly-communication.
[3]叶兰.国外图书馆数据监护岗位的设置与需求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5):5-12.
[4]叶兰,初景利.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及机构库的岗位设置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5)87-92.
[5]ARL. SPEC Kit 332:Organization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ervices[EB/OL].[2014-03-20].http://publications.arl.org/Organization-of-Scholarly-Communication-Services-SPEC-Kit-332.
[6]UCLA Library. About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 [2014-03-20].http://www.library.ucla.edu/service/about -scholarly-communication.
[7]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6):69-72.
[8]Scholarly Communication Librarian[EB/OL].[2014-03-20].http://library.ucsc.edu/about/jobs/collection-devellopment-and-scholarly-communication-librarian.
[9]Simons A,Richardson J. New Roles,New Responsibilities:Examining Training Needs of Repository Staff [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2012(2):1051-1067.
[10]Creamer A,Morales M E,Crespo J,et al. An Assessment of Needed Competencies to Promote the Data Curation and Management Librarianship of Health Scienc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 in New England[J]. Journal of Escience Librarianship,2012(1):18-26.
朱育晓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浙江临安,311300。
任光凌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浙江临安,311300。
收稿日期:(2014-07-01编校:邹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