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候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季节性,这种忽冷忽热的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稳定性是一种挑战甚至伤害。研究认为,通过反季节性产业发展、不同产业耦合性发展的多峰发展与关联产业的带动性发展,让季节性区域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季节性骨干和主导作用、反季节性的补位作用与边缘产业发展的多功能作用,使区域产业活力持续、强势发展的周期持续与经济发展的创造性持续。
关键词:季节性区域产业 区域经济 经济活力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客观地存在着较为典型的发展梯度现象,需要从宏观战略视角运用“经济技术”、“自然要素”、“社会因素”、“生态环境质量”与“制度层面”等各个层面[1],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提升,科学地运用与提升季节性区域产业,使其在科技支持下有效地打破季节限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创新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季节性区域产业类型
季节性区域产业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由于生产、管理、收获及其相关下游工业的季节性。当前,较为典型地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农业及其加工业。是以“迁移能力差”、随季节波动明显、“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为基本特点[2],包括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牲畜养殖、渔业等海岸生物养殖等,受地域环境、气候与其他的因素影响非常典型,如小麦的种植、收购和面粉的生产加工等。
二是节庆旅游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的活力产业,深受各地民间与政府的支持和强力推动。从“生态游到景观游”再到“红色之旅”等主题游,在旅游业产值屡创新高的同时,也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动因素甚至是“支柱产业”[3]。但一些地区由于受制于自然与环境生态的季节性,旅游业也呈现为季节性的峰谷之间变化特点,如一些地区的桃花节、梨花节与香山红叶欣赏活动等。另外,一些在特定时段的地方民俗旅游活动,也具有较为鲜明的季节甚至是时节特点。
三是季节性矿业。是指需要经过一定时间长度、温度或其他自然条件催化形成的矿物,较为典型的如芒硝,如山西运城盐湖每年寒冬的抢收芒硝等。
二、季节性区域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持续作用的路径
在现代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和普遍推广运用下,实现季节性区域产业周期延长和区域经济活力创造性持续。
(一)农业反季节性发展
在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建立突破季节性限制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良性发展”的“农业管理体制”[4],是当前区域宏观性操作路径之一。有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一是控制性自然环境打造的反季节性发展。典型地表现为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以仿真性的自然气候环境去推动农作物等产业的反季节发展,如大棚蔬菜、大棚油桃与大棚草莓等,以反季节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相关农作物无缝对接。二是反季节作物的研发和种植。这是从创新种子等培育方面科技出发,在地域土壤、自然环境与其他方面先天性条件的基础上,在反季节中去开展相关作物生产活动,在充分、科学运用各种基础性条件的同时,实现土地保墒、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连贯性。
(二)多峰发展高潮打造
季节性的典型表现就是发展的高峰和谷底的存在,且会以特定时节作为鲜明的分水岭,打造多峰是推动区域经济高潮迭起的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有两种方式:一是打造农业生产周期内的系列性高潮。尤指地域特色农业支持下的时节旅游等,可以根据当地农业自身的特点,可以从某种作物的开花开始的“花”节,到绿色农产品的结束的“果”节,甚至包括相关产品的体验性初加工和深加工旅游,使具有各种目的的群体能在不同的季节享受到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劳动享受。二是挖掘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经济潜力。是指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谷底时期,可以充分运用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举办各种具有特色性的文化活动,去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尤其在地域文化品牌的支持下,实现了具有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扩张的经济持续发展。
(三)关联产业发展持续
所谓关联产业是指利用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高潮的梯度性持续发展。结合前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牧产品的加工业发展持续。包括农作物、畜牧产品、海洋生物与其他作物的简单加工和深加工等,实现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发展的延续和提升,在促成原产品交易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工业性产品的加工和生产,拓展消费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如从养羊到羊肉生产到熟肉加工与销售等产业的关联性发展。二是育种育苗性等先导产业发展持续。是指各种农作物的专业性育种、农畜的育种、海洋生物的育种与其他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季节性矿物的气候孕育性的准备工作)等,以此有效填充了季节性经济发展的空白,把相关经济潜力和劳动力实现联动性的激活,推动区域经济的准备性、孕育性和潜力性的持续、有效发展。
三、季节性区域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带动作用
季节性区域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其不断提高的发展水平和被充分挖掘的创新潜力,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性、良性发展。
(一)经济周期延长
延长季节性区域产业的经济周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典型、最集中与最显著的持续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因素”延长的“生命周期”延长[5]。典型地表现为收获性的生命周期延长,如农作物自身的生命时间的延长,尤指能有效结果的时间延长,例如大棚草莓的结果时间的延长,从年前的12月可以到年后的四五月份,可以实现结果量、采摘率与成熟周期的延长,以此实现相关产业的经济周期的延长。二是“空间动态性”延长的经济周期延长[5]。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延长方式,如本地引进同类的季节性产品等以维持相关产业的发展,或把本地季节性产业通过借壳发展的方式,以实现空间性周期延长。
(二)经济活力激发
通过激活区域居民和其他各类人才的潜力,以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是突破产业季节性限制的有效、科学路径之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制性活力激发。包括各种推动季节性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励政策与保护性政策等,为这类产业的持续性与季节突破发展创造良性的环境,例如针对某种反季节作物种植的贷款扶持等。二是市场活力激发。当前表现为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去平衡和稳定相关季节性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典型地体现为对市场物价的调控,如针对那些粮食保护性价格的收购,以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与国家粮食安全等。
(三)创新能力孕育
这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任何创造性经营活动的出现和效益的产生,都是创新充分开展与转化发挥作用的结果之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微观创新。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与其他的原材料创新(如化肥、饲料与种苗研发)等。二是产业宏观创新。包括产业结合性创新、边缘性创新与模糊性创新等,任何在法制框架下的创新只要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打破季节性的产业限制都可以鼓励与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中季节性区域产业的存在和创新发展,既发挥基础产业的经济发展支持作用,也通过自身的季节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季节性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和发展空间的拓展,达成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空间与创新的核心动力性支持,使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时间持续与质量持续。
参考文献:
[1]杨凯,王要武.区域梯度发展模式下我国工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与对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2):105—112
[2]冯剑丰,王秀明等.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20):15—25
[3]杨霞.旅游经济地区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9):120—121,124
[4]李坤.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重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J].社会科学家,2013(6):79—82
[5]柳思维,唐红涛.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7(3):114—118
(孙涧桥,辽宁省抚顺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