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优化探析

2015-12-31 07:12詹浩勇冯金丽
对外经贸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实训教学实践能力

詹浩勇 冯金丽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学专业教学应围绕互联网价值生态系统中处理信息和评估风险的诉求,提升学生的互联网工具运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和合同拟制能力,并着重加强训练创新设计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可依托优化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训,构建旨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实践能力;实训教学;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132-03

一、引言

目前,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成为各有关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就业面临激烈竞争,往往是先就业后择业。学生就业的去向更多地分布于地方和基层单位。这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输送人才,而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更多地需要应用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金融学专业是一个紧密联系市场运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类学科,学生必须紧跟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发展的潮流,吸收最新的行业知识,掌握新型的专业技能。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业体系更新和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生发出新的金融运行模式和业态,即互联网金融。它不仅包括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如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平台等,还包括互联网向传统金融行业渗透所形成的产业转型发展。如果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缺乏适应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将对其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造成较大的障碍。

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实践和实训教学模块相对封闭单一,如使用模拟证券投资软件进行模拟炒股,或者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实习。在这种传统的实训情境下,学生难以真正把握信息生成和传播的碎片化趋势,也无法全面锻炼在互联网的价值生态系统中汇集、挖掘、整合、协调终端客户需求的能力,亟待通过更切合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笔者认为,当学生从学校毕业时,距离达到真正的社会用人要求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关键在于如何具备适应初到工作岗位时的若干基本工作技能;同时,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本专业的专业素养或者基本能力,以支撑专业技能的发挥。本文将在阐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一般专业技能和毕业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一般专业技能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网络支付功能、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存储、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互联网载体的介入,使金融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一般专业技能产生了新的特征,包括:

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是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核心,其最核心的是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这些信息借助于PC端或移动互联网络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在以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为内核的Web3.0时代,信息获取的壁垒越来越低,人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源。金融机构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吸引投资者“粉丝”分享交流,并基于交流内容进行深度数据聚合和挖掘,进而将产生的内容提炼为知识,以此来增强用户黏性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交流的平台。在此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与最终用户即投资者进行大量直接、即时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触发潜在投资者的购买欲望,完成从认知到购买行动的转变[2]。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应当首先熟悉并熟练使用各类社交网络或平台收集、生产和传播信息;其次,金融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对信息组织和筛选的能力,进而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风险评估能力。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对个人或机构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没有义务披露其信用信息,这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加快了资金的流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诚信”问题,因为很多网上金融交易品种依靠信用支撑,由此产生了风险控制相关的要求。具体来说,交易形成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货物和资金交换的信息,显示了交易双方的信用资质,或者说显示了金融资产的信用资质,这种信用资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续交易,因此金融从业人员需培养一种基于衡量网络交易主体信用资质的风险评估能力。

(二)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明显的进阶特征。对于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年轻的金融专业人才需要逐步适应和理解,但新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则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通过工作锻炼和发展,进一步蓄积知识和技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所需的人才骨干力量。这些技能和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且具有训练条件的可行性。

1.基本技能。一是互联网工具运用能力。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纷繁复杂,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对于互联网金融,金融学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基础的互联网工具运用,如构建和利用社交网络,熟练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理财业务等。二是调研分析能力。信息和大数据必将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工作所需接触的内容,如何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大数据则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大学期间,金融学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各类调研分析方面的持续训练,培养汇聚有用信息和数据的基本思维,学会使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软件工具,积累筛选、提炼有用信息和数据的基本能力。三是合同协议拟制能力。金融交易的合同,具有其他行业的交易契约所没有的特性,特别是金融交易产品的定价、信用、权利和义务的交接、转移和风险控制等要素往往更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由于经常没有实体上的交换,而是在虚拟的接触中完成了虚拟货币、资金和服务的交易,因此更需要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在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中拟制合同协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风险项的敏感程度,才能更好支撑交易的进行。endprint

2.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具备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上。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快速切换,接连挖掘出了金融客户深层次的需求,眼花缭乱的跨界创新创造了难以估计的价值,颠覆了所有以往成功的商业模式[3]。这对金融学专业学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断学习必不可少,在毕业时应初步具备对新知识、新事物的主动认识和获取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要树立打破常规的理念,不断跨越传统的专业边界,锻造创新设计能力。传统的资金融通主要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直接融资模式。这两者都存在着很高的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空间巨大,潜在价值回报丰厚,值得学生在大学里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在这方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十分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建立投资模型时,因为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投资的因素越来越多,所以要求建立的模型也比较复杂,如果有计算机辅助,将各类因素和风险项进行加权计算,就会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优化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议

(一)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基础能力

一是优化学科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增设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进行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的实训内容,训练金融学专业学生发掘信息点、汇聚信息源、梳理信息流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二是改进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在货币金融学、现代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专业课程增设认知与实践互联网金融的实训项目,拓展学生理解互联网金融的视野,如操作主流平台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撰写网贷和众筹项目策划书、编制互联网金融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等。三是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可在专业课体系中直接增设面向互联网金融的纯实训课程,如互联网交易与投资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联手设计开发具有模拟市场交易功能的网络平台,甚至还可发行专属于该网络平台的模拟性虚拟货币,让学生感性体会货币发行的原理、机制和过程,从而学习到整个货币管理流程;还可由学生设计和交易简易可行的小额贷款或短期投资理财产品,初步锻炼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营商和投融资的多元能力。

(二)通过专业实训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以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主要行业分类构造专业实训模块,在大三下半学年或大四上半学年开展特定项目的专业实训,训练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操作能力。首先,可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向学生提供或由学生寻找常用和经典的各类金融交易合同,让学生学习、参考和分析,尤其是重点考察金融交易合同或协议的结构,条款的设计以及风险的把控。选取的项目数量要多,种类要宽,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对金融交易的视野,提升学生对未来可行项目的“嗅觉”。其次,在熟悉金融交易合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寻找身边可交易或可投资的标的物,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投资收益为目的,自主设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产品。以互联网保险产品为例,基于技术和大数据,互联网已经开始介入保险的全产业链,在研发、推广营销、渠道和销售中介、核保、支付和理赔等众多环节都有所涉及。在国内,众安保险成为保监会批准建立的中国首家纯互联网保险公司,其开发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实现了从研发到理赔全链条互联网化,具有产品碎片化、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交易支付便利和黏性高等特点,退换货意外险和账户安全险、手机意外险和航空延误险等众多新险种不断涌现,充分释放了广大消费者的保险需求[4]。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挖掘校园学习和生活中的风险规避需求点,例如学生财产保管,可围绕其建立一整套寒暑假、小长假重要财产保管机制和理赔机制,以此设计成校园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雏形。第三,学生在本专业或学校相关网络平台发布互联网金融产品,或者举办比赛,根据教师点评、同辈互评和“粉丝”点赞等方式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和修改。

(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开拓能力

除了上述模拟实训之外,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金融学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促使学生尽可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新兴金融业态。积极构建和完善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构体系,并着力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金融学专业学生应多走进金融机构、终端客户当中,了解和把握他们创造价值的真实需求,坚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尝试为机构或客户开发具有增值潜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然后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检验成败得失,体会交易风险,夯实开拓能力。

[参考文献]

[1]詹浩勇,冯金丽.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浦发银行实践教学合作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50-52.

[2]刘湘宁.被互联网改变的证券研究业[J].新财富,2013(12):98-105.

[3]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4]万丽.互联网倒逼保险[J].新财富,2015(8):19-21.

(责任编辑:乔 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实训教学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高职商品学课程实训教学探讨
分析任务式教学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