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15-02
引言
我是语言学习的,在这方面“查尤尔现象”曾经给了我很多思考:理论家不见得是实处践家,实践家不见得是理论家。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能够补充理论,这也是无可置疑的。但和什么样的理论在一起,在怎样的理论指导之下去实践,看来这才是问题的锁钥之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间的深水池里游泳,要想游得好游得远,看来,找到自己坚硬的理论高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看来语言学习的核心是为了实践,而不是为了理论;理论自实践中来,离开实践的理论是没有研究价值的,实践出真理。
在学习朝鲜语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翻译来说,深入学习朝鲜语理论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到朝鲜后能够流利地与朝鲜人会话,并能熟练地翻译朝、汉文章。怎样翻译好中国谚语,对学习外语的人员来说是检验是否掌握好外语非常重要的一环。朝语即便说得很好,但要将其翻译成适合朝鲜老百姓思想感情,并富有本国特色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把谚语翻译得非常接地气,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一门外语。本文就是想探讨在现实生活中汉语谚语怎样翻译成朝鲜语才能更符合民族心理,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在翻译中国谚语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符合语言对象国社会政治环境,具体对朝鲜语来说,就是要符合朝鲜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不能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语言代替朝鲜国内特有的语言习惯。上述话语,用朝鲜国内语言习惯简而言之,就是在翻译汉语谚语中要彻底贯彻主体性立场,也就是要用朝鲜本国自己的话语表述。朝鲜半岛分裂已经70年,分裂后的朝鲜因为强调民族自主性,在语言上便要求其纯正性,既坚持朝鲜语尽量用固有词和历史上常用的汉字词,还要加入具有朝鲜当代特色的语言特点。
汉语谚语遗产反映的是草根阶层的志向和要求,这是主流。但却有不少反映的是历史长河中统治阶层的利害关系,比如说,反映封建忠君思想的谚语:
?: 《忠臣不事二主》
(??? ???? ??? ???.)
《学成文武艺,嫁与帝王家》
(??? ?????? ???? ????.)
还有反映封建身份制度和宿命论的谚语:
?: 《地有高低,人有贵贱》
(?? ?? ???? ??? ??? ??? ??.)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 ???? ??? ???? ???.)
此类谚语与朝鲜国内的政治环境不相符合,在翻译实践中要尽量避免,或者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用更适宜的话语翻译过来,或者跨越时代的局限性用当代语言予以诠释。
二、在翻译汉语谚语为朝鲜语过程中要符合朝鲜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汉语谚语虽然是中国人民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反映了社会生活知识。加之,中朝两国历史上地域相同,思想文化互相渗透交融,所以,汉语谚语大部分符合朝鲜人的生活认识和感情认知。但也有一部分汉语谚语是中国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反映的是那个特殊年代,所以有些与朝鲜人的认知和情感不相符,而且谚语中的比喻对象每个国家各有不同,如果直译过去会引起笑话。比如说,《说曹操,曹操就到》,中的“曹操”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有名政治家、军事家,他是魏国的奠基人,他所开创的王朝,后代击败了另外2个国家蜀国和吴国,如果直译这句话就是:
《???? ?? ??? ??.》
由于这样直译,可能出现2种情况:一是根本不知道句子中所说的??是谁,由于中国民间历史将曹操中视为奸臣,他的声名可能只限于国内民众所知,朝鲜人并不了解这个人;二是这句话传达的是提及的事情说来就来,速度很快的意思,这样翻译没有如实传达此句话的本意,也与朝鲜人的认知不像符合。所以,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相符的,朝鲜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
《?? ??? ?? ??.》(老虎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来了)
再比如说,《狗急跳墙,贼急杀人》,说的是坏人在紧急情况下任何坏事都会干得出来。在朝鲜语中有一句比较合适:
《????? ??? ????? ??? ??? ??.》(逼到死胡同的老鼠也会咬猫后腿)
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比喻坏蛋一般喜欢用“狗”来代指,比如:走狗、狗腿子,二狗子等等,但如果要翻译成朝鲜语,就要按照朝鲜人的情感认知修改这个比喻表现。由于朝鲜人愿意吃狗肉,所以一般对泛指的“狗”并不认为是不好的代名词。
三、翻译汉语谚语要忠实地体现它的民族特性。一个一个的汉语谚语是中国人民民族特性、生活风俗及语言习惯的细腻反映,是宝贵的语言遗产。汉语谚语区别于其他国家,清晰地侵染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包含着数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积累着民族经验和教训,将其原文忠实地翻译出来,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味道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何才能忠实而又传神地翻译汉语谚语,需要把握如下几点:
1.必须如实地将汉语谚语的民族色彩翻译出来。在中国谚语中有许多朝鲜人民耳熟能详的历史史实、人物、地名和中国固有的生活习惯及特征,这些不要异译,要直译过去。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既是我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瑰宝。举例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辅佐蜀国刘备消灭曹操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谋略家,该人是中国历史名人,也为所有国家所熟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名字可以直译过去,翻译成:
《???? ?? ??? ????? ??.》(三个鞋匠聚在一起好过诸葛亮)
还有例子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是一样,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自夸自擂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中国姓氏中固有的姓氏“王”保留下来,前半句直接翻译成:
《????? ??????》
后面半句的注解(解释)放在后面即可。
《????? ????》
再比如,《泰山压顶腰不弯》,这个谚语中“泰山”是中国古代最高山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在中国历代文人骚客们的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并且远播海外,所以可以把“泰山”直译成朝鲜语,特别能体现中国的民族色彩。
《??? ????? ??? ???》
2.要体现出汉语谚语的语言习惯和特征。汉语谚语是中国人民其自身经历的历史过程中流传下来,具有当年历史特色的语言,其谚语比喻对象大部分系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对象,所以,遣词造句具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以尊重为好。比如说:
《懒驴懒马屎尿多》(???????????.)《驴唇不对马嘴》(????? ????→??? ?? ??)《骑驴找驴》(???? ???? →?? ?? ??)
正如上述谚语中可以看出,作为古代农业大国的中国其主要畜牧对象以驴、马居多,所以喜歡用驴来作比喻,所以直译过去可以凸显出中国谚语的风格。例如: 母亲笑着说: 《你看我多糊涂, 剪子就在我手里拿着,我还到处找剪子,真是骑驴找驴.》
(???? ??? ????.《??? ? ??.??? ?? ??? ?? ????? ????? ??? ????.?? ????? ??? ?????…》)
3、汉语谚语中固有的疑问代名词前后要一致,用以代指前后都出现的同一人物或事物、方式、时间、场所等,这样表现是为了实现谚语中表现的事物本质。换言之,在翻译成朝鲜语过程中,就不用再把译文代词翻译出来了,而是要分析它们前后要表达什么逻辑关系。举例来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个谚语是说根据自己的实情确立自己的方法和对策。如果用朝鲜语翻译就是:
《??? ???? ??? ???》(什么样的补丁选什么样的楔子)
再比如《什么根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是说后代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上一代的意思。如果用朝鲜语来表现就是:
《????? ? ??》(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儿子)
综上阐述,由于谚语是由草根大众创造和使用的,具有极强的口语性和民族心理契合性,在翻译汉语谚语为朝语过程中首要考虑怎么让汉语谚语让朝鲜人一听就懂,然后再考虑让汉语谚语还保持自己国家的语言特点。前者是要求翻译得富有朝鲜语言特点,后者是要求翻译得保留汉语自己特色。这好比要把富有中国语言特色的“美食”——谚语卖到朝鲜土地上,首先得让这个“美食”让当地人能接受,再考虑保持这个美食的固有民族特点。我想这大概就是将汉语谚语翻译成朝鲜语中需要掌握的重要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