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2015-12-31 23:55林斌财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实践主体作文

林斌财

【摘要】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发挥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为前提,保证主体学习,注重学生实践,培养作文能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留意身边事,写身边事,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 主体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89-02

长期以来,从作文教学现状看,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在写作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种种限制。小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不断重复写同一题材的作文,但仍不能熟练掌握,原因何在?如何改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教学中,有两个主体: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实施“主体意识”,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真诚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从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入手,以“我”为先,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而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发挥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重在“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也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教学原则:施教之功,重在引导。教师根据阅读教学为基础的要求来确定作文教学为中心的整体目标,说和写相结合,具体方法也就是加强说的练习,写段的练习,以至进一步加强命题作文——篇的练习,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重点,努力做到一练一得。进行习作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从观察入手,先进行片断练习。例: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作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完整,写具体了。下课让孩子到操场观察同学们的课间活动,仿照这种写法来写好“操场上真热闹啊” 小练笔。再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桂林的水静、清、绿特点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试着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校园的芒果树真( ) ”写具体。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在写片断方面掌握了一定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再从片断过渡到篇的练习,结合《颐和园》这课,作者抓住几处主要点:长、万寿山、昆明湖、长桥,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并写好过渡句。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我们的学校”。写出他们眼中的美丽校园。实践表明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效果是事半功倍,从读到写,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这样的“导”起保驾护航作用。

2.教师要会“变”

语文老师总习惯单元顺序上课,上到口语交际·习作时,孩子面露愁容。面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给他机会。如入春了,教师让他们去观赏蒙蒙的细雨,听人议论春雨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尝试撑小伞在雨中漫步的乐趣。经历了,体验了,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于笔尖。这时教师顺学生心态,语文阅读教学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习作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趣盎然,挥洒成文吗?“小雨沙沙地下,雨水哗哗地流,好像在演奏一组春雨的交响曲。”“我仰着脸,它亲吻着我,有时又很淘气,钻进我的脖子,冰凉冰凉……”字里行间流露出爱雨的感情,充满了学生生活的情趣。這样的相机作文,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

3.教师要懂“评”

每一篇作文都包含着学生的心血,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的强烈愿望。在评价学生作文时,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作文中,再现儿童纯真的性情,飞扬的灵性,表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应当给予激励。因为真实乃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还原自然,是什么就应该写什么,想什么就应该说什么。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都可以凝于笔端,流淌纸面。语言也源于生活,有灵动有趣的生活感。笔者班上有个孩子在写乡村趣事——烤地瓜,说自己的脸被烟给熏黑了,是个“鼻子会冒烟的非洲小黑人”, 多么富有童趣。在一篇写景文章中描述了美丽的观音山后,文末借用了灰太狼的一句话“我一定会回来的”来表达自己对观音山的喜爱,多么有意思啊。另外有个孩子写观察日记——养蚕,他打开装蚕的盒子,看到一只蚕奋力的往上爬时,似乎想逃脱这个监狱,盒子对小蚕宝宝来说是监狱,多么形象。这些有活力有灵性的句子,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积累这样富有生活味道的词句,教师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多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依赖于外部良好的刺激,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一句一词都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激发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

1.尊重为前提,保证主体学习

作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有许多“情绪”需要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表达的机会。开设一个“老师,我想对你说”信箱。老师鼓励孩子们踊跃写稿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及时评阅孩子的稿件并点评。这既锻炼了学生实地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教与学协调一体了。教师平时经常组织“我书漂流” “课前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实践证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学生实践,培养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重难点,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适时向学生渗透有关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

首先从看图学文培养学生观察力。看图学文,担负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任务。如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结合插图教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其次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写作知识。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主体是三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初步习得写景散文的阅读及习作方法。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练笔的切入点。如教《青山处处埋忠骨》、《去年的树》等可给课文补白,充实文本内容;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慈母情深>>等这些文章可以引导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写一写人物内心;教学古诗,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把一些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意犹未尽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穷人》《凡卡》的结尾,我们可让学生续编故事;一些课文描写手法很典型,如《索溪峪的“野”》《牧场之国》等,可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又如《桥》《穷人》《凡卡》等,学习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读后仿写,可以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留意身边事,我笔写我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3] 做有心人,记录生活点滴。如有一次课间,一位同学突然晕倒,班主任和几位同学送她上校医务室治疗,其他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走上讲台赶紧问:“同学们,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便七嘴八舌地向我汇报,我又意识学生把事情的详细过程说清楚,同时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因为学生耳闻目睹,人物的动作、神情都观察得仔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感人的一幕》作为当晚的语文作业,结果全班三分之二的孩子写的是这一材料,其中有好些人都加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看法,使这一故事更为感人。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的再现。生活丰富多彩,但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又较少,只有带领学生涉猎课外,才能拓展视野,增强兴趣。开展“四小”活动:做“小蜜蜂”,每天读书读报; 做“小记者”深入社区和自然,并记录;做“小演员”,表演邻里趣事;做“小队员”,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这些活动,学生积极参加,有了兴趣,有内容,还愁不爱作文吗?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作文实践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的作用,又要培养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要关注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谋篇方法的启发,在阅读中练笔,从读到写,读后仿写,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叶圣陶《怎样写作》[M].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实践主体作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