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兴刚,陈卫辉,包纯毅,徐 岗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浙江 温州 325000;3.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温州市瓯飞一期围垦工程位于瓯飞滩区域高滩区域范围,地理位置为北纬 27°56'5″~27°40'48″,东经 120°55'13″~120°41'6″。南、北边界分别是飞云江及瓯江河口边界的外延线,东边大致平行龙湾二期堤线。
工程围涂区面积0.89万hm2,海堤堤线总长36.66km,北堤4.30km,东堤28.85km,南堤3.51km(见图1)。工程共布置6座水闸,均为软基闸。其中,东2#闸布置在直面大海的东堤上,水闸中心线桩号23+700m。
图1 工程位置示意图
东2#闸为纳排闸,设计排涝标准 (重现期)50a一遇,设计挡潮标准 (重现期)50a一遇。水闸净宽40.0m,闸底高程-3.0m,共设5孔,闸孔净宽采用8.0m。
基础处理采用真空排水预压法结合钻孔灌注桩,以达到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变形的目的。
闸室全长22.0m,中墩宽度2.0m,边墩宽度1.0m,上下游闸墩墩头均采用流线型,闸室分为3个单元,两侧两孔一联,中间一孔一联,总宽度50.0m。
闸室上设有箱型管道间,净宽6.0m,顶面高程11.0m(胸墙顶高程11.8m),底高程5.3m。
闸上设检修平台,上游检修平台高程5.3m,下游检修平台高程11.0m。
闸室两侧为C40混凝土空箱岸墙,空箱宽15.0m,长22.0m,岸墙两侧设空箱式结构与土石海堤衔接。空箱与堤顶同宽为8.0m,顶面高程为11.0m,与海堤堤顶7.8m高程以32.0m渐变斜坡连通。
交通桥位于围区侧,桥中心线距闸室10.3m,桥面高程为5.3m,桥面总宽10.0m,两侧与海堤4.5m高程路面衔接。
闸室岸墙两侧,设高程渐变的空箱结构,与两侧东堤相接,空箱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处理。
上下游两侧采用与东堤一致的抛石断面与海堤衔接,过水断面由矩型扩大为梯形,上下游的消力池适当扩大面积,与两侧的合金笼网石兜护坡相接。闸室上下游设消力池、护底和海漫与涂面衔接。
围区近期养殖常水位0.50m,近期起调水位0.50m,远期正常蓄水位2.50m;外海多年平均潮位0.29m,平均低潮位-1.87m;设计排涝洪水位3.55m,设计最大排涝流量772.0m3/s,最大单宽流量19.3m3/(s.m),最大排涝水位差5.42m。
为验证新型消能布置形式对东2#闸闸下消能防冲的效果,特对东2#闸进行了常规消能布置与新型消能布置2种不同形式的比较研究。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整体模型几何比尺Lr=50。闸上河道模拟500.0m以上,闸下约300.0m,左右宽度约500.0m。其中闸室部位采用有机玻璃精制,上下游地形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图纸控制放样,采用断面板法,水泥砂浆抹面制作。并在相应位置布置水位测针。模型设计、模型制作及安装、试验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均满足SL 155—2012《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的要求。
3.1.1 工程布置
闸室下游设二级消力池,一级消力池池长25.0m,池深1.5m,底板高程为-4.5m;二级消力池池长25.0m,池深1.5m,底板高程为-4.5m;二级消力池后接24.0m海漫段,海漫高程为-5.0m。防冲槽高程为-5.0m,防冲槽宽18.6m、深3.0m,前后由1∶3坡连接,采用大块石抛填。闸室及消力池两侧岸 (翼)墙采用空箱式结构,其余各处翼墙均采用扶壁式结构。翼墙基础采用直径80cm的C80PHC预应力管桩处理。工程平面布置见图2。
3.1.2 闸下水流流态及消能情况
在消能工况下,两级消力池内均能形成稳定的水跃,一级消力池跃首发生在闸墩墩尾下游4.0m(0+014m)左右,跃首断面平均流速约为8.4m/s,Fr=1.81。二级消力池跃首发生在桩号0+040m左右,其断面平均流速约为5.6m/s,Fr=1.00。由于外海潮位较低,海漫上为急流流态,海漫末端桩号0+080m断面平均流速为9.3m/s,Fr=2.61。其流态见图3。
3.1.3 口门冲刷情况
由于受两侧翼墙影响,主流较为集中,在铺设防冲槽的情况下,防冲槽受到破坏、末端出现坍塌现象。冲刷主要集中在闸室中心线附近,宽度约与闸室等宽,最深点约在中心线左右两侧20.0m、距海漫末端40.0m的位置,左侧冲刷至-12.5m(冲深7.5m)、右侧冲刷至-13.0m(冲深8.0m)。冲坑形态见图4。
图2 常规消能布置平面图
图3 常规消能布置形式消能流态图
图4 常规消能布置形式冲坑形态图
3.2.1 工程布置
闸室下游设二级消力池,一级消力池池长25.0m,池深1.5m,底板高程为-4.5m;二级消力池池长25.0m,池深1.5m,底板高程为-4.5m;二级消力池后接24.0m海漫段,海漫高程为-5.0m。防冲槽高程为-5.0m,防冲槽宽18.6m、深3.0m,前后由1∶3坡连接,采用大块石抛填。上下游翼墙及基础处理采用与东堤一致的抛石断面,过水断面由矩型扩大为梯形,上下游的消力池适当扩大面积,与两侧的合金笼网石兜护坡相接。闸室岸墙两侧,设高程渐变的空箱结构,与两侧东堤相接,空箱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处理。平面布置见图5。
图5 新型消能布置平面图
3.2.2 闸下水流流态及消能情况
在消能工况下,2级消力池内均能形成稳定的水跃,一级消力池跃首位置:两边孔在闸墩墩尾下游10.2m(0+020m)左右,中间3孔在闸墩墩尾下游8.7m(0+018.5m)左右;跃首断面平均流速约为9.4m/s,Fr=2.24,跃尾发生在距离闸墩墩尾约17.5m(0+027.3m)处,水流在一级消力池左右两侧圆弧与坎之间有2个较小回流区;一级消力池坎后断面平均流速约为6.2m/s,Fr=1.17。二级消力池能够形成完整的水跃,跃首发生在桩号0+043.8m左右,其断面平均流速约为5.8m/s,Fr=1.32,跃尾发生在桩号0+054.8m左右;二级消力池坎后断面平均流速约为4.7m/s,Fr=1.02。2级消力池总消能率为24%。由于海漫末端高程较原方案降低1.0m(-5.0m高程),因此,外海潮位较低时水流在海漫上仍能形成水跃,水跃约发生在桩号0+079m左右,其断面平均流速约为6.6m/s,Fr=2.06,跃尾发生在桩号0+085.5m附近;海漫末端断面平均流速约为3.0m/s,Fr=0.57,至海漫末端总消能率为42%。流态见图6。
3.2.3 口门冲刷情况
在海漫下游设防冲槽的情况下,水流在海漫上形成淹没水跃,防冲槽基本保持完整,只在防冲槽末端两侧有小幅度塌落,总体冲刷较小,最深点出现在桩号0+105m左右,垂直闸室中心线约70.0m,冲坑最深点高程约-6.7m(冲深1.7m)。冲坑形态见图7。
图6 新型消能布置形式消能流态图
图7 新型消能布置形式冲坑形态图
常规消能布置形式的滨海水闸,其闸下破坏往往发生在较低潮位时。新型消能布置形式可以有效改善闸下低潮位时的消能防冲情况,2种布置形式在低潮位时的消能防冲效果对比见表1。
表1 消能防冲效果对比表
工程中新型消能布置形式将海漫末端高程降低,在低潮位时在海漫上产生水跃,改变了出闸流态,海漫末端流态由急流变成缓流,使得总体消能率大大提高。冲深也由常规消能布置的5.00m减小至1.70m,对闸下防护有利。从消能情况来看,新型消能布置优于常规消能布置。
瓯飞一期围垦工程东2#闸为低水头水闸,属于低佛氏数消能,闸下河床质为淤泥,起动流速很低,极易被冲刷。水工模型试验表明,原设计方案的常规消能布置形式存在基础开挖困难、堤脚盘头冲刷严重、防冲槽维护费用高等缺点。文章通过常规消能形式及新型消能形式的对比试验,发现新型消能形式具有改善闸下流态、增大消能率、减轻闸下冲刷、节省工程投资等优点,具有较大优势,对类似滨海水闸工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屠兴刚.温州市瓯飞一期围垦工程东2#闸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4.
[2]韩晓维.温州市瓯飞一期围垦工程北1、北2闸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4.
[3]史斌,包中进,陆芳春.曹娥江枢纽闸下冲刷试验研究 [J].浙江水利科技,2004(6):32-34.
[4]史斌,陆芳春,包中进.感潮河口闸下软基冲刷模拟与实践[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4):19-21.
[5]包中进,陆芳春,史斌.浙江省曹娥江大闸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