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

2015-12-31 11:21蔡晓明孙志俊
浙江水利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门县坡面普查

蔡晓明,孙志俊

(三门县水利局,浙江 三门 317100)

三门县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属于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具有降雨多而集中、暴雨强度大、地形起伏大、低山丘陵交错、人口密度高、水土流失严重等鲜明的南方红壤丘陵区环境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1-2]。2010年09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1次水利普查的通知 (浙政发〔2010〕28号文件)》精神,三门县展开第1次水利普查,并于2012年03月完成了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本文根据三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结合南方红壤丘陵区环境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系统分析了全县水土保持措施类型、规模和数量,并对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县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 区域概况

三门县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县域面积1510.00km2,其中陆域面积1072.00km2,海域面积481.70km2,岛礁28.30km2,下辖乡镇14个。境内陆域以丘陵为主,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可分为西部低中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东部平原滩涂区及沿海岛屿区。三门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675.6mm,多年平均气温16.6℃,≥10℃年有效积温5199.2~5369.6℃,无霜期241d,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草覆盖率达48.72%。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通知》,三门县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根据浙江省第5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普查水土流失成果,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54.89km2,其中轻度水土水土流失面积5.89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7.51km2,强烈水土流失面积20.58km2,极强烈10.11km2,剧烈0.80km2(见表1)。

表1 三门县水土流失现状表

2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2.1 资料收集

三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前期资料主要从水利、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收集,数据来自最新1∶10000航片遥感解译、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及1∶10000森林资源图相关信息提取。

2.2 数据获取

水土保持信息获取主要通过遥感解译与遥感核查进行,遥感解译具体流程如下:航摄DOM—配准—GIS下人机交互解译—获取水保措施信息。信息获取后需采用现场核查结合遥感核查的方法,校正数据准确性。

2.3 数据处理

(1)坐标系统。地图投影选择高斯—克里格投影,3°分带,中央经线120°,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他各类数据采用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高精度投影转换系统进行相应转换处理。

(2)地形图处理与坡度生成。地图为1∶10000标准分幅CAD格式地形图,通过格式转换和投影转换将所有地形图拼接。坡度数据采用1∶10000数字化地形图生成,采用浙江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精度DEM分析系统”,该系统在具有强大约束能力的同时可快速生成高精度DEM数据。

(3)航片配准。通过自动化的批量配准软件,检查DOM航摄资料是否齐全、坐标系统、精度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航摄DOM进行控制点加密纠正;对符合要求的航摄DOM,将各种线划图和其他资料与其进行配准。

3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对象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不包括耕作技术措施,且原则上只调查坡度在5°以上的地域。

3.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根据普查,三门县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坡面整治与防护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2大类 (见表2)。坡面整治与防护工程包括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工程,其中坡面水系工程指为拦蓄、疏导地表径流,防止山洪危害,发展山区灌溉而修建在农田、园地、经济林地内的截水沟、排水沟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为拦截天然来水、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和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而修建的具有防治水土流失作用的水土保持工程 (以“坡面水系工程”名称建设的工程除外),包括点状工程和线状工程2类。

表2 三门县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表

3.2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根据普查,三门县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封禁治理,面积共计20495.70hm2(具体见表3)。

4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分析

根据三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目前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坡改梯、坡面水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种植经济林果、营造水保林和实行封禁治理等,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措施体系、植物措施体系、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为主,预防监督管理贯穿其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4.1 工程措施体系

目前县域内已经形成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体系主要有坡面整治与防护、沟道防护与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4.1.1 坡面整治与防护工程

坡面整治与防护是三门县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措施。在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上,采取坡改梯,因地制宜地建设土坎植物护坎梯地或石坎梯地,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措施,是该县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普查,县域内现有梯田 (包括旱作梯田和稻作梯田)面积共计7482.80hm2(见表2),占以面积计量的水土保持措施总数的27%,分布范围较广,在全县14个乡镇均有分布;现有坡面水系工程长度共计23.60km(见表2),控制面积1337.60hm2。其中,截水沟长度共计5.30km,占坡面水系工程的22%,分布于2个乡镇;排水沟长度共计18.30km,占坡面水系工程的78%,分布于4个乡镇。全县坡面水系工程主要以排水沟为主,长度约为截水沟长度的3.5倍,分布范围较广。

4.1.2 沟道防护与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在沟道建设拦沙坝、截排水沟,实施治塘筑堰、蓄水保土等小型工程措施,并辅以植物措施,是该县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沟道下切、减少入河入库泥沙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防护系统。从工程类型看,全县目前沟道防护与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包括点状工程和线状工程2类。

(1)线状工程。包括引水沟、排洪沟 (总宽度小于5.00m)、挡土墙和不在农田、园地及经济林地内的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根据普查,县域内现有线状小型蓄水保土工程266.80km,其中排水沟长度107.90km,占线状工程总长的40%;截水沟长度98.70km,占线状工程总长的37%;挡土墙长度60.20km,占线状工程总长的23%。挡土墙在县域内14个乡镇均有分布,排水沟分布于12个乡镇,截水沟分布于9个乡镇。通过分析看出,排水沟是在三门县水保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线状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截水沟和挡土墙也有大范围的应用。

(2)点状工程。包括塘坝 (总库容小于10000m3)、沉沙池、蓄水池 (5~100m3)、谷坊、拦沙坝 (不包括引水堰坝)等工程。根据普查,县域内现有点状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62个,其中塘坝566个,占点状工程总数的74%;沉沙池32个,占点状工程总数的4%;蓄水池4个,占点状工程总数不到1%;拦沙坝160个,占点状工程总数的21%。塘坝在县域内14个乡镇均有分布,拦沙坝分布于9个乡镇,沉沙池分布于6个乡镇,蓄水池分布于4个乡镇,沉沙池和蓄水池应用范围相对较小。综上可知,塘坝和拦沙坝是三门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其中以塘坝应用最为普遍,它是县域丘陵区最基本的水利设施,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小流域的减沙率,具有很好的蓄水和拦沙效果。

4.2 植物措施体系

植物措施体系主要有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和种草等。在疏幼林地、荒山荒坡和陡坡退耕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做到多品种搭配,乔灌草结合;在坡度较缓、水源条件较好的退耕地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经济林果,并采取鱼鳞坑、水平阶、果梯等整地方式,控制水土流失;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适应当地的乡土草种,适当发展饲草,这是三门县植物措施体系的主要模式。

(1)水土保持林。根据三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县域内现有水土保持林面积3288.40hm2,占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总面积的16.04%。水土保持林中乔木林面积2706.50hm2,占水土保持林总面积的82.00%,在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灌木林面积581.90hm2,占水土保持林总面积的18.00%,分布于县域内10个乡镇。三门县水土保持林以乔木林为主。

(2)经济林。经济林指利用林木的果实、叶片、皮层、树液等林产品供人食用、或作为工业原料、或作为药材等为主要目的而培育和经营的人工林,本次普查中面积大于0.10hm2的经济林地均要统计,包括园地在内。根据普查成果,三门县现有经济林面积2227.50hm2,占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总面积的10.87%。

4.3 生态修复措施体系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是封禁治理,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为中轻度,具有一定数量母树或根蘖更新能力较强的疏林地、灌草地和荒山荒坡地带,对稀疏植被采取封禁管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辅以人工补植和抚育,促进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活动。三门县封禁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定封禁区域周边界线,在封禁区的明显地段设立封禁标志碑牌,实施全封、轮封、半封或季节性封育管护,采取抚育管理、补植补种、围栏建设等措施。根据普查成果,三门县现有封禁治理面积14979.80hm2,占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总面积的73.09%。

5 结语

三门县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绝对值虽然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中剧烈及以上的流失面积比重较大,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7.37%。根据三门县第1次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县域内各乡镇均有水土保持措施分布,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措施体系、植物措施体系、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为主,预防监督体系贯穿其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三门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比浙江省第4、5次水土流失状况遥感普查成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4年的6.79%[3]下降到2010年的5.43%,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根据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和全县水土保持现状,提出3点建议:一是针对全县剧烈及以上的流失面积比重较大和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加强工程措施体系的配置,形成有效防治体系。二是利用南方林草植被自然恢复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广泛实施,增强水保效益的持久性。三是从法律、法规、规章、机构、制度等软硬件建设方面推进全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和增强现有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的成效,预防和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发生。

[1]梁音,杨轩,潘贤章,等.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8(12):1-53.

[2]梁音,张斌,潘贤章,等.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01):22-27.

[3]台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省三门县水土保持规划报告(2006—2010年)[R].台州:三门县水利局,2006.

猜你喜欢
三门县坡面普查
黄土丘陵区冻土坡面侵蚀过程特征研究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千舟竞发
三门县“五老” 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基于“五水共治”的三门县生态兴农创新实践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以三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