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法制维权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给高校工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工会如何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使高校工会真正成为教职工可以信赖的“职工之家”,是摆在高校工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高校工会;调研;思考
一、对淮安高校工会现状的分析
(一)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淮安市内的五所高校,它们分别为:HG、HS、SP、HX、CT,这其中涵盖了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这5所高校工会都是校直属事业单位,工会组织的建设率达到100%,工会专职干部29人。
(二)现状分析
高校工会人员不足,老龄化趋势严重。淮安5所高校工会组织结构大多呈老龄化趋势,大多数高校工会专职干部是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较为缺乏。还有高校工会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率不高。高校工会会员压力增大,生理、心理负担沉重。
二、淮安高校工会问题的分析
(一)干部选拔观念陈旧,机制不合理
目前,淮安高校普遍现象是工会专职干部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专职教师队伍的增加。例如HX学校,2000年教职工人数为295人,工会专职干部人数为3人,2014年教职工人数达到了621人,但工会专职干部人数仍然是3人,14年间,教职工人数增加了一倍多,工会专职干部人数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领导者对工会工作的观念依然陈旧,没有改变工会年龄结构偏于老化和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淮安高校工会的民主管理制度普遍得到了一些发展,特别是教代会和校务公开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工会重要活动之一的民主评议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推进的力度和程度还不尽如人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把它与组织部门的年终考核混为一谈,甚至当作了一种形式工作应付而已。
(二)历史根源复杂,法律法规不健全
淮安处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比苏南地区滞后。随着20世纪末高校招生扩招的春风,淮安高校都经历了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升(中专升格大专、大专升格本科)的过程,HG、HS从专科学校升格为了本科院校,HX、SP则从中专院校升格为大专院校,而与之相对的高校工会的发展则没有完全跟上发展的大步伐,法律法规的健全仍需一个探索的时间。
(三)高校工会创新不足
通过调研淮安高校得知,一方面,目前淮安高校和全国其他一些高校一样,大多数工会会员对缺乏对工会正确和理性的了解,把高校工会仍然定格为“福利型机构”“文体型工会”的形象:另一方面,高校工会自身仍囿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研究的少,对调动教职工的参与和维护教职工的利益方面办法不是太高效,导致了高校工会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其形象的尴尬状况。
三、对淮安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
综合文献检索和实践调研分析,高校工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曲折的发展历史、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呆板的民主管理和参与模式等,因而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和对策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中国高校工会工作的成功开展和顺利进行。
(一)以干部选拔机制为抓手,深化高校工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深化高校工会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拓宽、畅通高校工会干部民主选拔的渠道。一方面,鼓励和增加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工会干部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把教职工的民主推荐作为选拔工会干部的重要程序。另一方面,高校根据各自校情可以给予工会自主招聘工会干部的权利,“只有地位相对独立,不受到其他组织机构直线管理且不身兼二职的工会干部,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教职工内部,从基层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直接听取民众呼声,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
(二)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工会干部队伍,是保证高校工会在高校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工会建设的根本所在。高素质的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可以把全校教职工有效地凝聚在一起,为实现淮安高校各自发展目标添砖加瓦。
(三)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维权为重点,实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缺乏对广大教职工利益需求的专注和维护,致使工会维权工作缺位。“源头参与是高校工会履行维权职责的着力点,为此工会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源头参与上,通过积极参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文件的起草、制定和修改,推进工会维权工作法治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