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岳文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二中医院奉新330700)
摘要:目的:比较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肝素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具有更加理想的临床效果,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肝素;低分子肝素;疗效比较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诱发率较高、死亡率较高的临床疾病,患者常出现血小板大量聚集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糜烂、破裂等临床症状,进而诱发血管痉挛,以及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性血栓,形成亚急性或急性心肌缺氧、缺血等现象,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对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男55例,女45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3岁,平均(73.5±4.3)岁;病程3~18年,平均(7.5±3.4)年。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倍他乐克、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每天2次,行肝素50 mg腹壁皮下注射,持续10 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天2次,行低分子肝素0.4 mg腹壁皮下注射,持续7 d。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疗效评定依据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超过80%;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50%~80%;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不足50%;加重: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有所提高,或是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1]。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解降解、解聚等处理后形成的一种较低分子量的肝素片段,其保留了普通肝素基本的化学结构,一方面具有普通肝素的抗凝血酶Ⅲ作用,能够特异性保护血管内皮,进而达到避免血小板过度粘附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具有较为理想的抗Xa因子生物活性作用,越低的分子量,其抗凝因子Xa的生物活性反而越强,而抗凝血酶Ⅱa作用则相对较弱。抗Xa/抗Ⅱa的生物活性通常为2∶1~4∶1,但临床治疗中常用肝素的生物活性则通常为1∶1,这一比例有助于充分有效地分离药物抗出血和抗血栓作用。因此,低分子肝素能够在具备普通肝素同样抗凝作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抗血栓效果,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出血危险的发生率[3]。低分子肝素不会与患者体内的肝素蛋白相互作用与结合,因而对于人体的各种细胞和血浆蛋白之间的亲和力也相对较低,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半衰期更长,实际用药剂量不需要进行调整和检测,无需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给药吸收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骨质疏松和血小板较少现象的抑制,与血小板结合率相对较低,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成分与人体之间的生物利用度更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6%,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具有更加理想的临床效果,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刘兆奕,刘丽敏.血栓前体蛋白与P选择素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1):10-12
[2]张静.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观察与护理[J].求医问药, 2013,11(7):277-278
[3]贾旭荣,黎红,韦诚,等.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3):230-232
[4]李明亮.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40-43
收稿日期:(2015-04-15)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9.025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41. 4